分享

一位优秀教师的三大核心素养:教育素养、理论素养和学科素养

 张福涛lu70kpm9 2020-12-10
本文共4436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一是教育哲学素养

具体表现为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并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策略。尊重,是爱的最高形式。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尊重,是教育中爱的最核心意义。显然,教育中的“爱”与生活中的“爱”,在内涵上是有着众多不同的。教育中的“爱”,一定是从尊重开始,以尊重收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才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我们现在很多师生关系不和,甚至很多教学质量不高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这一特性导致的。我们很多教师大部分时间尊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用一种“伪良心”在欺骗自己和欺骗对象。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讲了好多遍了,有些人就是不会,好像脑袋进了水一样……”殊不知,这“进了水”的脑袋,或许就会创造下一个“阿里巴巴”,只不过他脑袋里的“水”,全是无知的老师在无意识地灌溉的。如果老师们尊重“个体存在”特性,学生的脑袋是不会“灌水”的。

前天参加一学生婚礼,那学生在婚礼上有两段非常精彩的讲话,一段是给新娘的,一段是给亲朋好友的,都是即兴发言。十几分钟的发言,准确、连贯、得体、感人,很不容易,说明这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很高,但是这个学生在学生时代的语文考试成绩就很一般了。

尊重,就得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就得从尊重学生的不同开始。


教育中,细节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的地方。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即细节。教育从来就不是大事,都是呈现在一桩桩非常具体和细碎的小事里。一所学校,多关注平常在老师、学生中发生的小事,总比常常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显得重要。学校文化重在思想,落实思想重在细节。有人把教育比喻成农业,我是赞同的。

的确,教育一如农业,历史悠久,不事张扬,服务于普罗大众。农业,机械可以提高效率,但改变了不了本质。最好吃的大米,依然是人们用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而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就是本本分分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有人说:“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细节才会衍生机会,机会就会促成成功。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台湾著名文化学者龙应台曾经在《什么是文化》中诠释过“文化与细节”的关系,其中有这么一段: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是的,文化是细节。

其实,任何抽象的概念的物显都在细节。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文化在细节里,教师的理念在细节里,学生的习得也在细节里。我盼望的教育,是大家用大部分时间关注课堂,并坐在课堂前面,来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每一个学生“成人”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作为教师,如果着眼在未来,扎根在细节,那么,教育就会在朴实中升华,教育就会在静默中发力。 

二是教育理论素养

提高理论素养,首先要“敬畏专业”。这里的“敬畏”,更多地趋于“敬”的层面,指的是要尊重学科规律,要尊重学科常识。就拿语文教学而言,我们首先得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什么?主要目的和意义在哪里?就像健身活动,你选游泳还是跑步,或者打球,或者跳操……每项运动都能健强体魄,但每项运动训练服务意义却有着很大的不一样。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培养人,但关注的点是完全不一致的。

语文是干什么的?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这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主要关注的应该 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而不是其他,语文课中“听说读写”只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途径,而且还要细化,怎么读,怎么写,怎么听,怎么说,这些是有讲究的?怎么讲究,那得看教学内容的确立了。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又是依据课程性质决定的。

因此,弄清楚语文是什么,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必须常识。如果我们不敬畏学科的专业性,我们不敬畏学科教学的严肃性,我们就会走偏门,走邪路。

其次是要了解学科的核心素养。前面我们说到了“培养人”是所有课程的核心目标,那每个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呢?这是必须明确的,否则又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做了,但是什么都没有达成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有的放矢,而却胡乱射箭。当下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已经日趋明朗,各个学科培养人的目的更为明确,即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最近刚刚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在总的框架下,各个学科还有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这都是我们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落脚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依靠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达成,这三条途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全部工作,因此,熟知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行动纲要。

三是教学理论素养

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教学基本理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具有描述性理论特点,同时也兼具处方性、规范性理论特点,既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基本理论重点研究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学理论的形成要经历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漫长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赫尔巴特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是教学系统论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更是教学基本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最初实验典范,为后续的教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把教学过程合理地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了”,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了”各种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清晰简明的讲解和直观示范等的叙述教学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兴趣盎然的开始学习新教材(即书本知识),对新教材的内容产生探求钻研的意向”。

第二阶段是“联合”。指学生在明了彼此分离或者联系的众多概念后,“必然地要向上发展,进入普遍的领域”,形成各种形式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并在新旧观念的联系中继续学习新教材,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对核心概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通新旧观念。

第三阶段是“系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性的知识。这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探究”,而教师则应重点采取综合法,指导学生找到所学知识内部的系统联系和确切的定义。

第四阶段是“方法”。在方法阶段,学生的观念处于动态的理解阶段;通过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得到运用,从而使观念体系得以不断形成、不断充实、不断完善。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理论也衍生出了各种流派,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理论研究也出现了蓬勃之势,如在很多师范院校专门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专业,旨在深入研究课程发展和教学理论,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来,我们们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和教法推陈出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质疑这场改革的价值,甚至有人给予其全盘否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这场改革没有很好地落实“培养人”这一核心目标,因此,“立德树人”,成为了当今教育最大共识。学科教育、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最为重要的抓手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语言与思维”、“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方法”和“文化传承”。这五个方面又可细分为16个基本点,其中“语言与思维”包括“积累、整合、探究”,“表达”包括“写作、口语”,“策略方法”包括“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文化传承”包括“积累、理解、扬弃”,“阅读与鉴赏”包含了“诵读、品味、理解、梳理、心得”。

从以上的各类界定,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语文核心素养基本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的。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太过于关注“怎么教”的问题,而教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素养,几乎被淡化,甚至被漠视、被讥讽,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的问题。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地确定,不仅让我们现有的语文教学目标框架趋向稳定,有效避免“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的地”,还有力地革除了“唯考试独尊”的扭曲局面,让“以考定教”的世风遁迹潜行。

尽管当下,有人质疑“核心素养”不“核心”,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给予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总之比混沌一片要强得多。只不过,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和评价?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如何?又似两条饿狼一样横亘在我们前方,这两个矛盾不解决,一切都是“浮云”。因此,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师学习和培训的第一要务。


总而言之,一位教师只有兼具教育素养、理论素养和学科素养,才能言之有据、行之有理,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适应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合格教师。

来源 | 向浩与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