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思想荟萃——李玉奇教授

 会宁县四房吴镇 2020-12-10

李玉奇(1917.8-2011.2),男,汉族,辽宁省铁岭市人。首届国医大师,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以痈论治、脾胃名家*

∎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

∎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

学术思想:

一、以痈论治学术观点

他揣摩医理,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勇于学术创新。经过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十余年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黄帝内经》、《圣济总录》等古代医家的论述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对本病的的认识,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崭新学术观点。

李老认为,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既寒气隔阳。所谓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治疗萎缩性胃炎,不以“胃痞”论治,不以“胃痛”论治,不以“九心痛”论治,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为瘤痈。可见虚寒则胀呕,实热则胃脘灼热而不适,瘀血则吐血便血,非调气所能治之于病本。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证明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发展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和胃痈形成因于寒凉不备、饮食不节、劳役伤胃、抑郁伤脾,久而积郁为瘀,瘀久化腐,败腐为痈相对照十分吻合。此观点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李老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病因学分类,并将病势演变过程分为三期:初期治以平肝和胃理脾,中期治以益胃养阴、消痈散结,中晚期治以消痈化瘀、去腐生新。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打破了西医认为胃癌不可逆转的说法。

李玉奇先后主持了卫生部、科技部多项攻关课题,并组建了胃炎研究组,对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他研发的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成为国内治疗萎缩性胃炎为数不多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三类新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总结出观舌识病及以脉测症的理论

李玉奇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潜心研究舌象,在舌诊方面有所发现和创造。他能凭借舌脉合参判定病人体内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李玉奇认为,当患者体内有占位性病变时,舌象表现为无神无根,脉象呈李氏排斥现象。他由此提出的“观舌识病”及“排斥脉象”的诊疗技法丰富了中医舌诊的内容,取得了观舌识病的重大进展,成为“医林一绝”,被医界誉为“当代扁鹊”。

三、临床用药疗效卓著

1.深究药性、变通用药

药有寒热温平,功能有一二三四,功效相近之药,非止一味。不同药物的各种功效又有相同之处,故而欲选出治病祛邪的最佳药物并非易事。如桃仁、莪术,其作用一是活血祛瘀,治疗徵瘕积聚,二是行气止痛,治疗气滞脘腹胀痛。然而桃仁、莪术之治疗食积脘腹胀痛之功能,罕为医家选用。但师翁却惯用桃仁、莪术治疗脘腹胀痛,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首选之药,取得理想疗效。还有一些药物的最佳功效和主治,方书成年代著者所限,尚未记载,要求医生必须苦心钻研,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在疗疾去病组方过程中,组成至妙之方,获收奇异之效。因此,深究药性,实为医生组方之关键一环。师翁说:“读神农之经重尝百草,组仲师之论格外生方。”只有这样才能在杏林之中显示出自己的风格。

2.双向调节、寒热平调

治病之方,药之寒热乃据病之寒热而选。同一方中,寒药热药并用,有时令人费解,孰不知寒热之气虽异,共为一方,异气同行,旨在寒热并治,阴阳双调,共奏功效。亦因临证之中,多数病例寒热错杂相兼、惟程度不同而已,或热多寒少,或热少寒多,或寒热相当。故治病之方,寒热并用可收阴阳双调之功,双向调解之力。即或是纯寒纯热之证,若药性一派温热或一派寒凉,也有导致机体不受或矫枉过正之弊。相反寒热并用,或以某药之小寒制方之过热,或以某药之小热制方之大寒,以防寒热偏盛过激,收双向调解之功。然而寒热并用之治,必晓病证寒热之孰轻孰重,病家气血阴阳之盛衰。恰当匹配寒热药物之比例,令方既针对病因病机关键又符合机体内涵,才能组成至微至妙之方,才能正确理解老师之教。此等组方用药之玄妙,非一日之功可得,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研究,方可获得组方理论之真谛。

3.性平之味、平剂建功

顽疾恶症,邪之气盛,病位浅深,病势险危。一般认为平和无毒之品药力浅薄,难达病所,难胜邪气,故病难愈。孰不知凡病此顽症恶疾之人,正气已虚或已虚甚,实不耐大毒性烈之药所伤。既使方中加入参芪归胶河车之类峻补之品,也只能是理论上的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达不到扶正兼祛邪的真正目的。若已虚之气,已亏之血再受烈药所伤,机体有何力量斡旋药物驱邪? 治疗痼疾大证必缓图其功。投以药性平和无毒之味,缓消邪势,暗扶其正,实为至微至妙之法。师翁临床一贯慎用剧毒之品,然而屡收满意疗效。吾辈必当潜心学习之,切勿妄为。大毒性烈力洪之药,必在正盛体强邪实之时,方可斟酌使用。《素问》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为用药之明鉴。

4.奇妙法度、精研药量

一般医生阅读资料,观看处方,一见药物平平,均为普通常用之药,缺少峻力之品,便以为这张处方无可取之处,随手弃之。哪里知晓所弃方剂中寓有奇妙的配伍法度,精湛的剂量比例。因此学习前辈处方时,必须仔细推敲,才能悟出其中奥妙所在。正如师翁常以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在不同的病证中两种药物的剂量变化很大,变化恰到好处,因而疗效显著。再如师翁说败酱草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g。治疗胃黏膜糜烂出血之证白茅根可用到40g以上。因此,学习处方组合之玄机,不仅在于药物的种类,还要着重学习药物的剂量和配伍。仲景三承气汤,药物组合之妙,剂量变化之绝,是我们选药组方的最好模式。

5.内痈外治、用药独到

白及白蔹,同为解毒消肿,敛疮生肌之药。胃炎一证,详析病机,可归痈肿疮疡之类。而白及白蔹二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胃炎患者用之内服,一可发挥解毒消痈之力,二可与胃中病灶直接接触,奏外治敛疮生肌之功。况且白蔹解毒托里,从内向外;白及固表护膜,从外向内,二药同用,内外合治,功效岂能不著。此即两药联合玄机所在。另外据现代医学研究,胃炎有从肌层向粘膜发病者,有从黏膜向肌层发病者。白蔹善治前者,白及善医后者,因此,不论先发于肌层的胃炎,还是先发于粘膜的胃炎,二药同用实为至佳之法。

6.合理配伍、善用药对

两药组合成对古方中屡见不鲜,如苍术黄柏名曰“二妙”清热燥湿,治疗湿热之邪相搏着于下肢的痹证;湿热不攘,筋脉弛缓的痿证以及湿热带下等证。黄柏苦寒清热兼燥湿,苍术健脾燥湿,二药相合湿去热清,故湿热之邪为患诸疾,药后病解。其他诸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五灵脂生蒲黄、三棱莪术等两味中药配对入方,看似习惯用法,其实内含玄机。古人用对药或取两药功效相助,或意在两药药性相制,或求方剂滋补而不腻,或旨在减低方药辛燥之性。师翁自创配对药物亦寓此意,常用要对:高良姜-黄连;白及-白蔹;红豆蔻-白豆蔻;丹参-豆豉;黄连-马齿苋;百合-蚕沙。

摘录网络及文献:[1]张亚庆.首届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临床用药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0):19-20.

[2]王辉. 李玉奇教授观舌诊脉绝技[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2.

[3]王垂杰.李玉奇教授临床经验举隅[J].中医函授通讯,1990(01):26-27.

国医大师是中医药行业的最高荣誉,是从全国中医药系统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人员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还要具备品德高尚,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0年以上,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等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