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是什么地方?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1

平时我们总说南方、北方,这里的南方、北方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

在东北,黄河以南是南方,以北是北方;而在河南、湖北,长江以南是南方,长江以北是北方。而在古代,南北之间是中原,长城以北是北方,淮河以南是南方。

一般公认的一种分法是秦岭、淮河以南叫南方,以北叫北方。

昆仑山、秦岭、淮河刚好把中国的版图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在秦岭上面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脉,古称“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所以叫六盘山,六盘山是黄河支流泾河和渭河的分水岭,泾河清,渭河浊,叫泾渭分明。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出发北上抗日,这时的日军基本上在河北、内蒙的长城一带活动,何应软已与日军签署了停战协定。红军从江西到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向吴起镇进发与陕北红军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当时毛主席非常高兴,填了一首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词叫《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解放后,随着这首词的家喻户晓,六盘山这座山也被中国人所熟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六盘山还有另一个名,六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的交界处,甘肃、陕西境内的这一部分叫陇山。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故事是围绕张小敬、闻无忌、萧规三个陇右兵展开的,那么陇右又是哪儿?

看一下唐代的地图,从长安往西,过兰州、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就是敦煌境内的玉门关。从肃州(酒泉)以西的部分是一个口袋形的地带,大唐通过这一地带沟通与西域的关系,这一地带就是大唐的陇右道,现在的大部分地区在新疆。长安以西到甘州(张掖)这一地带在大唐时叫河西,与陇右道合称河西走廓。

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甘肃地图,基本上还是原来陇右道的样子,只是没向西伸出那么远。

2

在秦汉时期,甘州(张掖)以西并没有被有效控制,长安以西到兰州这一部分称陇西郡。这里面的陇西、陇右中的陇都指六盘山。陇右是指皇上面南背北,坐在长安城里,这一部分在右手边,所以叫陇右。

在中国的铁路网中,有一条东西很重要的铁路线——陇海线。

一头是兰州,一头是连云港。兰州是甘肃省会,甘肃简称陇,连云港古称海州,简称海,所以这条线叫做陇海线。

在陕西境内,也就是陇东,好像没有这个叫法。从宝鸡到商洛,从铜川到汉中,这一地带大唐时叫京畿道。京就是京城长安,畿就是京城周边,这一地区在大唐又叫关中。

 关中地区

隋唐两朝打破了原来的传统贵族统治,形成了新的士绅贵族集体,历史上称关陇贵族集团,关就是关中,陇就是陇西。

从长安向南过了汉中、安康就是巴蜀地区。

巴蜀地区

在大唐时期,现在四川西部地区叫剑南道,杨贵妃的杨家就出自这个道,她哥哥杨国忠就当了剑南道节度使。

后来,安史之乱时李隆基往四川跑也是想到杨贵妃的老家,现在这个地方出的名酒叫剑南春。

除了地理名词,历史名词里的“陇”更多。比如有个成语叫得陇望蜀,就是说得到了甘肃,还想要四川。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出自光武帝刘秀对大将岑彭说的一句话:“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也可以说在古代“陇”就指甘肃,从兰州向西,一直到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现在是从天水到敦煌这个狭长地带。

西面有新疆,东西是陕西,北面是宁夏、内蒙,南面是青海、西藏。可以说,甘肃是个民族关系复杂的地区。

3

大唐初年,并没有有效地控制陇右地区,是到了李隆基上位之后的开元年间,才开始征服陇右地区,一面是强大的北方的突厥,另一面是伺机而动的羌族和吐番。

原来大唐是府兵制,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就是花木兰家那种。

但从李隆基开元十四年,也就是电视剧里说的旧历十四年,因为向西的这条战线拉得太长,府兵根本就没法回家种地了,也就没人愿意当兵了,因为当兵没吃的,开始出现逃兵役的现象,也就是流民。

这样在李林甫的建议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就是花钱招兵,开工资做职业军人,电视剧里的张小敬所在的八团就是个职业军团。

这个办法是解决了有人当兵的问题,但增加了中央的财政负担,为了能让军队开资,这才实行了屯兵的藩镇自筹军饷的制度,也就形成了大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大唐在鼎盛时期突然衰亡,并非是像其他王朝在晚期才慢慢衰亡。

这表面看是藩镇割据的问题,其实是无节制地向外扩张带来的财政问题。

杜甫在《兵车行》里说: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还是指唐玄宗的开元前期,还是府兵时代。去的时候刚刚由乡里的里正主持完成人礼,归来时头发已经白了。

到了开元十四年之后的募兵制,使大量的无业游民进入军队,吃粮当兵的观念慢慢形成,当兵保家卫国的荣誉感慢慢消失,到后来就形成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思想。

而地方藩镇割据带来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其实自唐之后就一直没有解决了。

也可以说,历朝的真正管理就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一场博弈,现在也是如此。

发生在755年(李隆基天宝14年)的安史之乱,不但改变了大唐的走向,也改变了中华民族走向,一方面结束了中国人向西扩张的野心,另一方面尚武之风在中华民族身上消灭。

唐中期实行的募兵制,不但让军人失去了勇武的精神,还让游民文化在中国流行,到了大宋时期,就更加兴盛,游民文化也就是二溜子文化,社会上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却成功了,不成功也能当兵。高俅就是这样的游民。

这种文化奠定了我们后来的革命文化基础。

而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矛盾在二十世纪末为中国推出了一个新兴产业——房地产。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造成了地方的财政不足,地方政府就自己想招儿,或者叫不能钱给政策,中央允许地方政府卖地,并不记入财政税收。这才使地方政府想着法地让房价上涨,不管中央有多少政策。

这种财政矛盾是大国的特产,如何解决是个难题。


今天说的有点乱,总结一下:

一、陇指的就是甘肃。

二、对外扩张导致了大唐的财政负担过重。

三、募兵制度加剧了中央财政紧张,衍生出了藩镇割据。

四、社会不稳定产生了中国的游民文化,从戏剧到小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成长。

五、房价高烧的根本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这种矛盾从盛唐就开始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