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教材中习作例文的定位、价值及使用(下)

 海阔天空sx 2020-12-11

二、习作例文的价值

习作例文对于学生学习写作来说,其价值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模仿与借鉴的范本。“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所以,学习写作就是要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模仿,最终走向创造,而学生模仿的最佳模板便是习作例文。习作例文给学生提供的“例”,到底体现在哪里?如何正确看待习作例文的价值?

1. 全方位示范。

一篇习作例文是一个整体,它存在的最大价值,简言之,就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全方位示范”。从文章立意、材料选择、篇章结构、段落安排、叙写方式、遣词造句乃至标点使用等,都应该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式。

2. 重点性指导。

习作单元是有“主题”的,它是围绕某个语文要素而编写的一个有机整体。其语文要素是该阶段学生学习写作时迫切需要的,是指向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习作知识或习作技能。其中的习作例文,无疑,它的“例”的最大价值也是指向语文要素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紧紧围绕语文要素作重点性指导。比如,《我家的杏熟了》一课,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怎么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写清楚的;而《小木船》一课,则重点是让学生悟到,尽管“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课文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交待,干净简洁,详略处理很恰当。

3. 个性化选取。

尽管习作例文的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但作为例文,并不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全方位学习,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学生对例文中“学习对象”的选取,是“基于学生的作文的需要,是切中学生作文需要的‘要害’的”,而未必是例文中教师认为的最精妙的地方,抑或是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单元语文要素”之所在。因此说,这种“需要”往往因为每个学生学情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三、习作例文的使用

因为习作单元是一个具有“向心性”的整体,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有单元意识、整体意识,既要前后知识融合,也要遵循先后次序。科学的做法是:先学习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从读中悟写,初步领悟习作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接下来,学习习作平台,通过回顾精读课文,结合具体语段把悟到的写法与同学交流,内化语文要素,梳理习作要点,明晰写作策略,形成写作的基本图式。紧接着让学生“初试身手”,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写作策略。接下来,习作例文才可以出场。学生对习作例文的学习,不强求统一,无固定模式。那么,习作例文到底该如何使用呢?

1. 学习例文,感悟写法。

由于在学习例文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同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悟。所以,对于两篇习作例文的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两类问题对比阅读:一类是验证“本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共性问题;另一类是与本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的个性化问题。比如,《我家的杏熟了》后面的思考题即属于第一类,而《小木船》后面的思考题则是属于第二类。学生自学以后,交流反馈,形成共识,即可。

2. 作前指导,范文引路。

习作课上,学生确定文题之后,可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与之相似的一篇习作例文进行阅读,利用例文所提供的写作范式,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材提供了八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写作。如果学生确定的题目是《教室里的掌声》,习作中的“我”就是作为观察者出现的,那么,选《我家的杏熟了》作为范文,模仿叙事较为合适。如果题目是《捉蚊趣事》,文中的“我”便是当事人,叙事只是在“我”和“蚊子”之间展开,不牵扯第三者,那么,《小木船》就是模仿的最佳对象。当然,学生在模仿中也可以创新,比如,写“捉蚊趣事”,可以写爸爸对“我”如何捉蚊进行了指导,甚至参与了捉蚊,那就需要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了。

3. 作中借鉴,边写边读。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学生可以回读例文,找到可模仿借鉴的地方,自 主地“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这时,学生的选择是自主的,例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拿来借鉴与模仿。比如,学生以《她收到了礼物》为题写作,开头不知如何写,那么,就可以模仿《小木船》的第一节,以倒叙的方式来写开头。

4. 作后修改,支架迁移。

在作后修改阶段,教师可针对习作中存在的典型的共性问题,进行二次习作指导。这时,教师可选择习作例文或例文中的某些段落作为支架,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找出存在问题,然后仿照例文进行针对性修改。比如,一学生写《教室里的掌声》,“我”为配角,习作主要写的是李老师面对一个学困生的发言很有耐心,最终“我”在教师的多次启发、鼓励下,终于将问题回答出来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习作是赞扬教师的,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对教师描写的文字偏少,而对该学困生发言的情景作了大段的叙述与描写。这时,教师就可把《我家的杏熟了》的5至8段作为支架让学生阅读,发现“主要人物笔墨多”这一写作规律,弄明白《教室里的掌声》重点应该写教师的表现才对。(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