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阴虚证的治疗规律

 11jiuge 2020-12-13


脾阴虚证不仅泛指脾所主之阴津亏乏, 更包含 其营血不足, 故临证既有阴津枯涸、 干燥失润之症, 又有营养不良、 营精不充的征象; 既有阴虚燥热之表 现, 又有食运不化之征兆; 既有秘结、 阴津布敷不足 之势, 又有便溏、 不饥不食、 水谷不化之候。 其治疗 原则, 缪希壅说: “胃气弱则不能纳, 脾阴亏则不能 消, 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 而不知甘寒滋 润益阴之法有益于脾也” 。 张锡纯 [5] 亦主张: “脾为太 阴, 乃三阴之长, 故脾阴虚者, 当以滋脾阴为主, 脾阴 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 , 这是治疗脾阴虚证的大法, 但因症状繁多, 故滋养脾阴并不单纯拘泥于滋阴之 法, 应通过症状分析, 根据辨证原则, 由此得出治疗 的规律。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治法。

1. 甘寒柔润法 此法首创于缪仲淳, 提出 “法 当用甘寒” “宜远苦寒” 。 用甘能益脾阴, 寒能清热, 甘寒相合, 能滋阴清热。 适用于燥热干涸证, 症见口 干舌燥、 口渴、 便结、 舌红少津为主的脾阴虚者。 常用 沙参、 麦冬、 石斛、 生地黄、 白芍等药物。 方剂可用吴 鞠通的益胃汤(沙参、 麦冬、 生地黄、 玉竹、 冰糖) 及 笔者的滋脾益阴汤(石斛、 西洋参、 黄精、 白扁豆、 白 术、 玄参、 火麻仁)为代表。 若热象不明显, 则应酌 量使用甘寒之药, 切勿过用。 否则, 损伤脾阳。

2. 甘淡育阴法 这是滋养脾阴的主要治法。 盖 甘能益脾阴, 淡能泄湿, 甘淡相合, 寓补于泻, 而且补 而不峻, 利而不猛, 能生津化液又不碍脾运。 适用于 阴亏脾虚者, 症见面色萎黄, 体倦乏力, 气短, 口干舌 燥, 舌红少苔。 常用药物有山药、 莲子、 白扁豆、 薏苡 仁、 白术、 茯苓、 甘草等。 代表方则用缪希壅的资生 丸 (白术、 人参、 茯苓、 橘红、 山楂、 神曲、 黄连、 白豆 蔻、 泽泻、 桔梗、 藿香、 甘草、 白扁豆、 莲子、 薏苡仁、 山药、 麦芽、 芡实)和喻昌辉的益脾汤(太子参、 茯 苓、 白术、 桔梗、 山药、 莲子、 薏苡仁、 芡实、 白扁豆、 石斛、 谷芽、 炙甘草) , 方中均以药用食物为君, 以此 充其化源而补其不足。

3. 酸甘化阴法 常以甘药守中, 能滋阴悦脾, 佐 以酸能生津增液, 酸甘而能化阴, 使阴液易充。 适用 于脾阴虚兼脾虚运化失司而致的大便溏薄、 久溏不 止、 腹满者。 多用味甘药白术、 莲子、 山药为主; 酸药 以乌梅、 五味子、 诃子、 石榴皮为辅。 方剂可用参苓 白术散伍酸收之品。

4. 滋补脾营法 用甘平或甘温, 具有营养滋补 作用的血肉有情之品为主治疗。 适用于脾营不足者, 症见面色萎黄或淡白不华、 体瘦肉削、 纳谷少思、 食 后脘胀、 舌淡少苔、 脉沉细的脾阴虚证。 药用莲子、 山药、 胡桃仁、 龙眼肉、 大枣、 燕窝、 海参、 紫河车等 为主。 方用吴澄之理脾益营汤 (制首乌、 莲子、 海参、 黑料豆、 山药、 白扁豆)和中理阴汤(人参、 燕窝、 山 药、 白扁豆、 莲子、 陈仓米) 为代表。

5. 清热养阴法 寓清热、 养阴二法于一体, 以知 母、 生地黄、 玄参、 地骨皮等清其虚火, 以顾其标症, 又伍沙参、 麦冬、 玉竹、 黄精、 石斛、 西洋参等养阴滋 润之品以润其燥, 补其阴而治其本。 正如王旭高说: “补脏阴为治本之缓图, 清郁热乃救阴之先着” 。 主 要用于虚热内生的兼脾阴虚者, 症见低热, 手足心烦 热, 颧红如妆, 口干舌燥, 体倦乏力, 食少纳呆, 尿黄 便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

6. 化浊养阴法 用甘淡或甘平、 气味芳香之品 组成方药, 以甘淡能补益脾阴; 芳香能化湿祛浊, 合 方共奏滋补脾阴、 化湿祛浊的作用。 适用于病久阴伤 及阳, 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 浊毒内蕴而病的脾虚兼 湿浊中阻的脾阴虚证。 症见大便溏薄或溏结不调, 伴 口干、 口淡无味、 纳差, 食后脘腹痞闷, 舌淡红, 舌苔 中光剥而其余苔腻, 脉虚细。 此时运用化浊养阴法为 治, 使阴津得复, 脾之阴阳相互化生, 脾司运化功能 正常, 则浊毒自化, 诸症消除。 常用药物有太子参、 黄 精、 山药、 薏苡仁、 茯苓为主, 辅以砂仁、 藿香、 佩兰、 白豆蔻、 草豆蔻等芳香化浊药。

综上所述, 脾阴虚证隶属阴虚的范畴, 同时具 备脾虚的共性, 但与脾气 (阳) 虚又有截然不同的证 候表现, 是一种独立于脾气 (阳) 虚证之外的单独证 型。 其病理变化多为阴阳 (气)俱虚, 或偏阴亏, 或偏 气虚, 或偏内热, 或偏营血虚, 或有湿邪等, 是脾阴 虚证候的临床特征。 治疗虽以滋补为主, 但滋补脾阴 的特点是: 当治以甘平为宜, 即 《素问· 五脏生成篇》 所言的 “脾欲甘” 之理。 因甘平相合, 无寒热之偏, 既 能滋补脾阴, 又可照顾脾气, 而且有养阴而不腻, 补 气而不燥之优点。 所以, 是治脾阴虚证的最佳疗法。 其他治法则是针对脾阴虚的兼症而分治之, 方可得 心应手而无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