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生活中“吃水果”的误区

 香光庄 2020-12-14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对病人要求的很重要一条饮食禁忌就是忌生冷。之所以要忌生冷,是为了保护人体之阳。治病,不能依赖药物,更需重视生活习性。我们在生活习性上,有太多的误区,它们会直接导致疾病。比如多食水果,因为水果便是最典型的“生冷”
1. 医院旁边,最多的就是水果店。
病人出院时,医生总会告诫,多吃点水果。几乎所有的养生专家,所有的养生节目,都是一个声音:多吃水果。
有人还编成口号:“一天几个水果,医生找不到我。”网络还有宣称空腹吃水果是治疗癌症的绝招。这明显是很荒谬的。空腹吃水果,是会伤脾胃的,而且伤得很厉害。中医治病,第一个原则就是建中,也就是建立脾胃中土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的发动机,其功能不好,饮食不吸收运化,哪来的气血和机能抗病?可很多人居然相信水果多吃是有益无害的。

2. 为什么要少吃水果?
水果以寒凉居多,久食、大量吃伤脾阳。而现代人,因为多吃冰饮冷、多吃垃圾食品、压力劳累、抗生素滥用等诸多因素,体质普遍偏寒。所以偏寒凉的水果对于今天人们的体质,多吃更是要慎重的。
如今人们大多心浮气躁,总吃寒凉的水果虽然当时口里舒服,但代价是耗了自己的脾阳肾阳,时间久后最终会导致脾肾阳虚,女的会长斑发疹、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甚至患子宫肌瘤。男的会患鼻炎、胃痛、腰痛、体倦、易感冒、便溏、畏冷、下肢静脉曲张等。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我们的脾胃功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寒凉的水果天天吃,伤了脾胃和阳气,服用再多的药物也是枉然。
3. 水果营养多吗?
我们说某一样食物有没有营养。前提应该是它能被脾胃顺利消化吸收。冰冷的水果进入腹中,我们还没来得及吸收水果的营养,水果首先却耗了我们的阳气和气血。
对于阳气足的年轻人来说,吃水果时被耗阳的感觉可能还不太明显。对于病人和体弱的中老年人来说,就很敏感了。他们常常水果一下肚,就感觉腹部冰凉甚至疼痛。
有人就问,水果不是维生素多吗?蔬菜就有大量维生素,吃水果,搞到大便不成形,连正常的营养都吸收不了,维生素再多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吃水果吃到连常规的食物都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了,营养价值高意义又何在?

4. 水果能美容减肥吗?
实际上,肥胖常常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脾胃虚弱了,无力运化多余的水分和脂肪,它们就变成垃圾堆积。所以,想减肥,健脾胃是根本。有些人,脾胃很弱了,口中泛清水冒酸气了,都不知道戒掉水果。很多女性为减肥,把水果当饭吃,这自然会事与愿违,越吃水果,脾胃越弱,越减越肥。
有很多女性,为补充水分,为了养颜,吃很多水果,可是皮肤反倒很干,面色暗黄,无光泽,并没有变成红苹果的颜色。反倒是少吃水果,同时去湿补阳,疏通上下表里后面色红润起来,皮肤也不再干燥。
5. 香蕉能通便吗?
香蕉乃大寒之物,阳气足的偶尔吃可以通便。而体虚少阳的人吃了,寒主收引,排便更没动力。

6. 水果怎样吃最合理?
平时胃口好,消化能力强,多食怕热的人适当吃点水果是很好,可以稍制脾胃的亢盛,减少内热。酒肉偏多的人,体质热的人,或者得热病的病人是可以适当吃点水果的。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生冷吃多了,对什么体质的人都会伤脾胃的。古人很注重这一点,空腹不吃水果,体弱者不吃水果,小孩老人也不敢给太多的水果吃。现在是没有这些观念了。对于虚寒而又嘴特别馋的病人,我只能让一步:实在想吃点水果,就少量的用开水泡一下或煮一下,可以稍制其寒凉。
其实提倡多吃水果,最初是西方观点。西方人体质偏热。他们的食物又以各种肉类、奶制品为主,蔬菜很少,所以胃热血热是他们的主要症型。在清代的时候,我们就有出口清肠胃积热的大黄去英国。他们的观念是多吃水果可减少肥胖问题,使身体更健康。我们是不能不顾自身体质完全照搬过来的。
7. 吃水果还要注意地域和季节性。
首先,市面上的水果,大都不是当地与当季的。现在物流发达了,水果已经没有了地域界限。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地的水果,是和当地的气候与环境相对应的,只是适宜当地人的。吃异地水果,很容易伤身。
其次,水果是讲究时令的。夏天炎热,大自然就赐予我们西瓜来消暑;秋天气燥,大自然赐给我们柿子和雪梨来润燥。可是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水果都不是当令的,西瓜一年四季都在卖,雪梨一年四季都在卖……
另外,由于现在的水果大都不是时令的。在保存这些水果的过程中,人为地使用了催熟剂激素等,毒害不少。而且为了让水果外表看起来漂亮,水果商们常会使用激素。少吃这样的水果可以减少对身体的额外伤害。

易健养生  健康咨询  慢病管理

生命无价,健康有价,健康管理,宜在当下!


分享健康,分享爱—— 觉得好就转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