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2.14

 wangming72 2020-12-15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2.14

一、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神志疾病,从心论治,其理论为“心为神明之宅”。临床治疗首辨标本虚实,次辨病邪性质,审因论治,其治法有四:养心柔肝法,选方为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味;养心安神法,选方为黄连阿胶汤加味;活血开郁法,选方癫狂梦醒汤加减;涤痰宁心法,选方礞石滚痰丸加减。

二、

经方五苓散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临证凡见浮肿,小便不利,呕吐,眩晕、动悸等证者,即可选本方治之。

三、

《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治疗心血管病证,他不仅从心论治,还从脾、肾、肝、胆等脏腑角度入手,治法灵活多样。我们在临床上应用经方时,只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方证的病机,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即可取得较好疗效。目前治疗心血管病证常用经方有如下14首:

1.桂枝甘草汤;

2.苓桂术甘汤;

3.苓桂甘枣汤;

4.小建中汤;

5.炙甘草汤

6.五苓散;

7.麻黄细辛附子汤;

8.小陷胸汤;

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0.枳实薤白桂枝汤及人参汤;

11.四逆汤;

12.真武汤;

13.木防己汤;

14.防已黄芪汤。

另外还有猪苓汤、泽泻汤亦常用到。习者可经常翻阅《伤寒》《金匮》细细体味,必有所获,读经典,作为临证必修之课,方可知医圣之伟大也。

四、

治疗肺癌病人可从瘀毒入手,补肾精助元气,解瘀毒为其治则。中医认为瘀毒可由毒邪入侵血分直接引起,亦可由其他因素致气滞血瘀,瘀久生毒所致。根据患者病情遣方用药,益肾健脾益气为主,兼顾解毒散结。以这种思路组方,对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作用。

五、

生地熟地的区别:生地味甘苦,微寒,气薄味厚,沉而降,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之功;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功效。

六、

人参五味子麦冬生脉散,有补阴生津之殊功,可治脉弱隐伏不现者;配清半夏、生姜可治食入即吐;配苏木可治产后发喘;配柴胡、大枣、生姜可治虚劳发热;配白芍、甘草可治血虚腹痛;配白芍、沉香可治气虚胸满;配升麻,补上焦元气,泻肺中伏火;配茯苓,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伏火;配黄芪、白芍、五味子,治汗多卫阳;配黄芪、天门冬、五味子、牛膝、枸杞子、石菖蒲,治中风不语。(引自彭静山《药笼小品》

七、

临证遣方用药一定要细辨脏性,方可万无一失,正如彭静山老中医所谓:“脏性学说,始于清·程芝田。程氏略谓人有阳脏、阴脏、平脏之区别。阳藏(脏)之人,平时口干喜饮,尿少或有时黄,经常便秘,喜食凉菜及水果,饮水亦多。阴藏(脏)之人,口润不喜饮水,尿清长,畏寒,不欲食凉物,大便稀溏,吃辛辣食品较适口。平藏(脏)则无所谓偏嗜,不畏寒热,二便如常。阳藏(脏)之人,用下药分量稍重不妨;阴藏(脏)之人,则下药宜慎用,即或需要亦应少量。程氏学说,发前人所未发,对配方用药,颇有价值。”笔者临证体会,阳藏之人肝、胃偏热,用药量重可耐;阴藏之人脾肾多虚,寒凉泻下之药用量宜小,且宜中病即减或停用,遣方用药,阴藏之人滋补之品如育阴之药服后常见腹泻此即明证。平脏之人有恙诊治,重在调理即可,不可过冷过热,气机调,五脏和,诸证自平矣。

八、

祖国医学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气味,即在于色、香、味。色以合于脏腑,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红色入心白色入肺黑色入肾,五色可养五脏,五色可调五脏;香即药气,嗅而能辨;味则尝而方知。

九、

中医长辈告诫后学曰:“学医不可不读书,临证更不可一日不读书,不可一症不读书。有所继承,尤必有所发扬。”(彭静山著《药笼小品》)

中医长辈们昼临证,夜读书之传统作为后学要发扬光大,要做到既善于学习,又独立思考,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粗取精,创新感悟,将实践的感性知识升华为理论,并有效地指导临床,以期取得新收获。

十、

读书善读者不读有字之书,而要读无字之书,读书凡遇启人心思之处万万不可放过,要细细体悟作者未示人之点滴,举一反三,找出己所需之营养,扩充之,感悟之,存乎一心,巧妙出蔫。此即俗语活学活用也。对于古人的学说,前贤之观点,要深入研究,使古为今用。读书万不可死在句下,泥古不化,看病要活泼用药,不可固守一方一药,固步自封。精于辨证,明于用药之人方可为“明医”也。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2.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