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荐丨令人垂涎欲滴的西北风味美食,都在这本书里!

 龙歌龙韵 2020-12-15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西北美食的好书:《陇上食事》

作者李满强,生于陇上,长于陇上,他特将一碟碟家常土菜、一碗碗民间小吃、一道道经典菜肴,以细腻传神的文字,把沉淀在味蕾上的记忆,那些难忘的、美好的、独特的味觉感受与心理体验,细致地加以描摹,热情地呈给大家。

以甘肃各地的吃食为主要写作对象,通过“吃食”这一重要载体,写出了陇东和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风物、民俗和风土人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

01

一本适合吃货出行携带的

特色美食打卡指南

《陇上食事》主要介绍以甘肃为代表的北方特色美食,有声有色地绘制出一幅美食地图。

关于兰州牛肉拉面:

在兰州本地人心目中,“兰州拉面”和“兰州牛肉面”绝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兰州人更喜欢把牛肉面呼之为“牛大”或者“牛大碗”。

老兰州人。

尤其是头一晚上喝了大酒的人,第二天的早餐肯定是牛大碗。

一碗面到手之后,他并不急着下箸,而是先滴入少量老醋,用筷子将上面的蒜苗、芫荽、油泼辣子搅匀,然后就着糖蒜等小菜,慢条斯理地吃完。到最后,加入适量醋,再喝汤。

问其缘由,答曰:如果一开始就倒入大量的醋,醋味会盖住面的香味,面吃完后加醋喝汤,才酸爽过瘾,出汗解酒!(《一碗面一座城》)

关于北方宵夜

羊杂,俨然已经成了吾乡宵夜的主角。

兰州的农民巷、正宁路一带,平凉的南门什字,一到晚上7点钟左右,烤肉店就开始开门迎客。一溜儿的清真美食,外地游客、本地市民、酒徒、刚下了夜班的职场白领……

各色人等,陆续到来,人还没到排挡边上,热情好客的回族小伙已经招呼落座:“师傅,来点啥?”如果你胃口足够好,你可以点上一把腰子,一把肉……

当然,羊杂是不能不点的,特意嘱咐伙计自己的偏好,小二向里面高声喊着:“杂碎三碗,肺子少,百叶多!”里面的掌勺师傅高声应答着:“好嘞!”

不一会,三碗热气腾腾的羊杂就上桌了。

老西北人吃羊杂,先是喝汤,加了油泼辣子的羊杂汤,热量很足,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一碗杂碎汤还未完全下肚,周身就热乎起来,冬日的寒气顷刻间被驱散。(《宵夜小记》)

此外,还有张掖炒炮、宁夏煳拉羊羔头、羊肉臊子面、锅盔、羊毛套子酸拌汤等挑逗你味蕾记忆的西北特色美食。

游甘肃,随《陇上食事》,可享独有人文,本书装帧小巧轻便,适合随身携带,图文搭配,值得赏玩。

02

呈现一段文化风味之旅

了解一方地域文化

从一方美食尽可以显露这方土地的山水、这方人的生活。《陇上食事》说的是吃,道的是风俗民情、人生百味,故土亲情。

写手抓羊肉:

我吃过最有意思的手抓羊肉,是在甘南的玛曲草原上。玛曲是藏族人聚居区,黄河从青海流到这里之后,悠然地拐了个弯,留下了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这里的欧拉羊是藏系羊,体格健壮,高大丰美,头小臀肥。

由于常年在草原上游荡,吃青草,饮甘露,肉质异常细腻鲜美。

藏族人煮羊肉更简单,只在羊肉快熟的时候放点盐,这样煮出的羊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新鲜和原味。肉熟到七八成时,就可出锅食用。

大家一哄而上,每人手抓一块,在野花摇曳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边吃边喝藏人自己酿的青稞酒。

很多藏族朋友都随身带着小刀,左手抓肉,右手剔骨,左右开弓,吃下来,一块骨头白白净净,像是件艺术品。(《事羊记》)

写甘南经典美食刀什哈:

刀什哈也叫“石炙肉”,是玛曲一带著名的美食。

据说是以前的马帮和土匪发明的,是他们的看家菜。这些人一般在外游荡,长途跋涉,不好带炊具,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他们就地取材,在草原上随便找一只羊,宰杀了,将剁成小块的羊肉放入洗净的羊肚之中。

最后撒上调料,然后取几块洗干净的河卵石,放在牛粪里烧,等石头烧到七八百度之后,就将石头一个个置入羊肚里,迅速将羊肚扎紧,然后用劲在羊肚上来回揉搓,这揉搓是个技术活,得让里面的肉和石块充分接触才好。

这个密闭的羊肚,仿佛一个高压锅,羊肉在石头的贴身烘烤之下,水分被完全逼了出来,又不带一点点油腥,变得烂熟可口,风味十足。(《蕨麻猪与刀什哈》)

作者通过美食,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向当地的生活,当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地域文化,诱使他们去思考人是如何去适应自然,在美食背后,多多少少感受到一点生活的重量。

03

看一地人关于吃的回忆

一代努力改变生活的人

看《陇上食事》里的这些回忆,我都会有一个小小的错觉,我已经不是在看一本和回忆美食有关的书籍了,我看到的是那些曾经存在着的美好回忆,我看到的是辛苦的劳动人民用双手改善生活的过去纪实。

豆瓣书友@黑咖啡评论道:《陇上食事》是一部和吃有关的回忆之书。

书中记载了过去的不少为了果腹而制作出来的美食,论精美论口味可能都没有现在的美食那么的丰富。

如作者小时候常吃的糜子面碗坨,也就是西北街头卖的米黄馍馍。在艰难的岁月里,小麦面是逢年过节的吃食,平时基本就是靠奶奶“烫”的糜面碗坨儿度过。

陇东一带人们爱吃的搅团。搅团是清水和面粉两种食材的搅拌混合,待糊状发硬后煨熟。“当一年终了,出门在外的人都平安归来,一家人盘腿坐在炕桌周围,每人手里端着个调好汤的碗,而搅团则盛在一个大盆子里,放在炕桌的中央。

大家一人一筷子往自己的碗里夹,上至八十老者,下至三岁孩童,人人有份,你争我抢,浓浓的亲情渗透其间,活脱脱一幅天伦之乐图。”

面食,作为西北人民不可或缺的一道快餐,也是书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羊肉泡馍、涎水面、荞面凉粉、炒拨拉……作者通过各式各样的面食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也展现了一代为了吃而努力想着法子改变生活的人们。

因为口腹之欲,有时候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视觉嗅觉和味觉。

更多的是满足我们的内心深处那需要填补的地方。

一种种食物端上家里的餐桌,端上来的是爱,是情,是希望。他们把仁爱炒入炒面里,把亲情腌进酸菜里,把希望烙到锅盔里,用情谊将子弟送往远方,用味觉留住游子的思乡之情。

关于本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雅事。

作者以甘肃各地的吃食为主要写作对象,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笔调优雅风趣,通过“吃食”这一重要载体,客观、诗意地反映了陇东和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风物、民俗和风土人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不是为了介绍美食而写美食,还将每一种美食都置于幽深的地域文化传统中。

版权声明: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