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定义你的训练强度?

 跑步学院 2020-12-17


监控训练强度一直是科学训练十分重要的一环,运动强度太高或太低都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所谓的训练主要是由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所构成。训练时间和距离非常容易量化。例如:节奏跑10分钟、间歇跑3分钟6趟、休息15秒。任何人只要有时钟或手表就可以轻松掌控训练时间,然而训练强度却很难说清楚。这也是我们刚开始从事教练工作时,所碰到的最大问题。以下面两个课表为例。 

1. 800米X8趟,用力跑。
2. 2小时LSD,轻松跑。 

看到这两份课表,学员常会问:“教练,用力跑是尽全力的意思吗?”“轻松跑要跑多慢?”对于学员来说,无法体会“用力”“轻松”这种形容词在训练上的意义,其实,连当时开出这份课表的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他们的问题。更何况,在团体训练中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所以我们将课表2更明确地描述为:“今天轻松跑的强度是每公里4分半,连续跑2时。”如此的量化方式的确是更为具体,但每公里4分半的配速对某些人来说已经要相当勉强才能撑完2小时,一点都不轻松。 


Photo via source for sports

要如何在同一份课表中,让每个人的轻松与用力程度都一致?换另一种更简洁的问法:我们要如何定义训练强度?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参考了很多相关的跑步训练书籍,最后我们挑选了丹尼尔斯博士(Jack Daniels,Ph.D.)所著的《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Daniels' Running Formula)一书作为主要参考。丹尼尔斯博士被全球最著名的跑步杂志《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誉为世上最佳跑步教练,他曾经在男子现代五项中赢得两次奥运会(1956年奥运会铜牌,1960年奥运会银牌)与一次世界锦标赛的奖牌;到目前已经拥有近50年的教练与指导世界级顶尖长距离跑者的经验。《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为他的经典著作,此书理论与实务俱备,极受世界各地跑者欢迎,其中更专门为跑者划分了五大训练强度(本书会再加上一个过渡区间强度),由低至高分别为E→M→T→A→I→R。这6种强度各有不同的训练目的与意义。

E强度帮你打下扎实的有氧基础 

“E”是“轻松跑”(Easy)的简称,此强度的训练目的是为有氧系统打下稳固的基础。因为在长时间的E强度训练后,能够有下列数种效果。

 

  • 慢缩肌与结缔组织变得更强韧,因此能避免运动伤害。 

  • 心脏收缩肌肉的力量增加(心搏量增加),因此能提升每次心跳所输出的血 
    液量。 

  • 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增加。 

  • 提升肌肉端的用氧能力,包括:使肌肉端的毛细血管增生;促进线粒体增生;有氧酶浓度升高。 

E强度的训练强度是最低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肌群中肌纤维、肌腱与韧带的强韧度,避免之后较高强度训练的运动伤害;接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身体的有氧系统打下稳固的基础,此种强度的训练虽然也能刺激到心肺系统,但主要的目的还是在提升肌肉端的用氧能力,促进肌肉组织中的线粒体与毛细血管增生,提高有氧酶浓度。既然这一级强度的目的是打下体能的基础,所以关键在“慢”。记得在进行E强度训练时千万不要跑得太快,过高的强度会让身体长时间处于无氧状态,这样将无法有效地达到上述的训练目的。 


E课表的强度是你可以边跑边聊天的配速(Conversational Pace)

我们常听一些教练或跑者说:“如果你想要跑完一场全程马拉松,你最好在比赛之前先进行几次32公里以上的长跑训练,或是跑几次3~4小时的长跑才能确保安全完赛。”但对于大部分的跑者,特别是刚接触马拉松的新手来说,32公里的长跑训练也许就要花4~5小时才能完成,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严苛了,对他们来说不需几次,一次就可能进入伤兵名单。因为就算是精英马拉松跑者也几乎不进行这种超过4小时的长跑训练。 

也许你还是会感到疑惑:“可据我所知很多精英马拉松选手都会一次练跑32公里,甚至更长距离啊!”事实的确是如此,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时间,而非距离。这些精英跑者完成32公里LSD的时间通常都会落在2~2.5小时,因此对他们来说这种距离才是刚好的。 

也许你还是抛不开跑量,忍不住追问:“我的全程马拉松成绩是4~5小时,真的不用练到这么久吗?”我们的回答是:请你放心,并非要你减少训练量,只是希望你不要一次练跑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希望刚接触马拉松训练的跑者都能先建立起一个重要的观念:刺激身体的能量系统是以时间计算,而非距离,身体并不会知道跑了几公里,只会知道今天主人“总共”刺激了有氧系统多久时间。假若一周练习跑步的时间是7小时,我们绝对不希望你只练两次课表排成3小时与4小时的长跑,长期“暴饮暴食”的结果只会伤身。 

国际知名铁人教练乔·弗里尔(Joe Friel)在《超长耐力训练》(Going Long)中也对LSD作出与丹尼尔斯博士类似的建议,书中提到长跑训练超过2.5小时将会大幅增加身体恢复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进行一次长达3小时的E强度长跑训练,与一次2小时的E长跑相比,前者的成本会较高,2小时的LSD也许一天就恢复了,但3小时则可能需要两天以上的时间,这样将会影响之后几天的训练安排,因为如果安排更多的恢复日,代表训练的次数减少,整个训练计划的效率也就变低了。 

但我们也不会把课表排成平均每天跑1小时,因为时间太短会让肌肉端的有氧系统不能很好地适应。课表要怎么排,这是周期化的问题,后文会详细解说。在此我们要了解的是:体能训练都应该是根据训练时间来安排(不要用距离),对马拉松跑者而言,E强度的训练至少30分钟才有效果,但最长不要超过2.5小时。时间过长的慢跑训练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除非你正在准备超级马拉松(距离大于42.195公里的长跑比赛),才要再加长LSD训练的时间。 

M强度是跑马拉松赛事时的平均配速 

“M”是“马拉松”(Marathon)的简称。M强度的训练效果跟E强度相同,只是强度往上提高一级,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比赛强度以提高比赛的自信心。此强度的主要训练目的如下。 

  • 模拟比赛强度。

  • 提升掌握配速的能力。

  • 训练马拉松比赛时的补给技巧。

我们把M强度定义为全程马拉松的比赛强度,它比E强度略快一些,因此它是进行LSD训练时的另一种选择(在练LSD时,你可视当天情况在E强度和M强度间选择训练强度)。此级强度是马拉松跑者最主要的训练强度,目的是强化跑步的相关肌群,提升有氧耐力,也能让跑者先熟悉马拉松配速;但与E强度长跑不同,M强度长跑的单次训练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10分钟(1小时50分钟)。 

M课表的强度是你参加全程马拉松时的配速,也正是练习补给的绝佳时机

在进行M强度长跑训练时,我们建议同时进行补给训练,让身体适应在跑步时进食与消化。在某些E强度的长跑训练时,建议不要补充其他碳水化合物(糖类)或喝能量饮品,只要补充水和电解质即可。如此,在E强度的训练过程中就可以教会身体节省使用肌肉中的糖原,亦可藉此强化身体代谢脂肪的能力。然而,在马拉松比赛时,由于强度的提升,身体使用糖类的比例会增加,为了避免血糖降低,在比赛中能补充一些能量对提高成绩是有帮助的,所以M强度长跑就是训练补给的最好时机,让身体习惯在M强度时消化、吸收,让血糖维持稳定,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练习都要记得适时补充水分。

*本文封面图来自New York Magazine

- 待续 -

关于作者

徐国峰,跑步学院官方总教练。曾担任Garmin总教练、姿势跑法中国地区总教练、UnderArmour Taiwan第一位签约跑步教练。

徐国峰的标铁纪录是2小时5分,大铁记录是9小时44分,全程马拉松的最佳纪录三小时以内,在耐力运动方面已有十本相关著作与译作。曾担任了2015、2016年Garmin上海、北京、台北地区训练营的总教练,指导和参与了中国地区所有姿势跑法的教练认证,对于跑步的技术、体能与肌力训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

本文选自徐国峰新书《马拉松全方位科学训练指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