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0-12-2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学习张庆祥讲师说《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一直以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就是教人为人低调,凡事委曲求全,减少物质欲望以求趋利避害。直到一次在读一个心理学案例的时候,让我对这种认识产生了动摇。
案例的大意是说一个妇女在中年不幸患上了癌症,据医生分析,罹患癌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多年持续的精神抑郁,而抑郁的重要原因则是婚后一直与婆婆共同居住。这位中年妇女在婚前非常向往与丈夫的二人世界,为了不让婆婆觉得孤独,与丈夫商量在婆婆家附近买房,这样既可以常常陪伴婆婆,但又相对独立。哪知丈夫和婆婆都不同意,婆婆希望儿子婚后能与自己一起生活,便于自己随时关心儿子、儿媳。丈夫也认为婚后与自己母亲一起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办法,她也只有委屈自己成就他人了与婆婆住到了一起,只是万万没料到二十多年后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让人感叹啊,在如今,能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老天却偏偏让这样的好人抑郁甚至罹患癌症!难道真的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吗?
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专家,专家的建议:人应该要去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然后顺应内心渴望,对自己应该要好一点。
对自己好一点没错,但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试想这位中年妇女当初若顺应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坚决不与婆婆住在一起,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婆婆不高兴,丈夫也不高兴,隔阂便产生了,婚后的生活会快乐吗?最后的结局会比现在更好吗?
再有若人人都只顾顺应自己内心的渴望,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最终是不是只有靠“战争”来解决呢?
可见这种所谓的对自己“好”一点,最终结果是谁也好不了。
可读着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我又想不明白,这个全,到底是全在哪里呢?
听了张讲师的讲解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个“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是天地万物都具备的本性,而人类无法“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心。对这个心,我们尚未完全的了解,还不能正确的“使用”祂,所以无法得到全。
在大自然界里:
绵延起伏的山脉……
蜿蜒曲折的河流……
低处的积水……
花草树木的秋敝春新……
……
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的天性。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
这种感受真好,这是我要的,我要一直保持这样的感受,因此拼命不断的在外在人事物上追逐,因为只有这样,我要的感受才可以勉强维持。一旦追逐不得,好的感受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哀伤、痛苦、愤怒……这样的感受真不好受,不行,我不要它,我要把它赶走,于是各种发泄、逃避便又开始上演。
我们的心被感受所绑架,无法自由,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圆满造化则一直被这种追逐、发泄、逃避所干扰,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圆满。
正因为如此,古圣先贤们才写了那么多的经典留存下来,这简直就是一本本关于心的“使用”说明书,教我们如何来正确使用我们的心。这个心若“使用”得当,我们也同样可以像其它万物一样“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因此老子在后面补充说“少则得,多则惑。”少,少一些对心头一气的干扰,心性的造化则可圆满。多,增加对心头一气的干扰,心性造化则无法圆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对心头一气不助长、不抗拒、不逃避呢?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就像天下的典范——圣人那样“抱一”就可以。
什么是“抱一”呢?在内心潮起潮落、起伏跌宕的时候,依然能够认清这种感受的实相——不过只是心中的一团气而已,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更没有要与不要的知见,只是静静看着它,就像看着花开花落一样,对心中的这团气没有贪,也没有嗔,更不对它有任何的作为,就叫做“抱一”。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
“抱一”有个最大障碍即内心的净相,自以为能、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功、自以为了不起等。当有了一点点进步的时候,这些感受就来了,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新一轮的追逐。因此老子才在这里提醒我们不要被好的、高尚的、善的等名所蒙蔽,要不断返回内观,只有拿掉对心头一气的所有贪嗔,内在的心性才可得到圆满的造化。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旦不在心头一气上助长、对抗,内在心性则能获得圆满的造化,内在心性一旦圆满,在外的人事上便自然没了私欲,没了私欲自然就没什么可以争的了。世上无论是内心的冲突还是外部的争斗,都是因为私欲,这里的私欲不是指外在对财色名利的贪求,而是指内心对感受的贪嗔好恶,因为内心有对感受的贪嗔好恶,才会有外在对财色名利的贪求。所以儒家讲“去人欲,存天理”,“人欲”就是刚刚说的私欲,“天理”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气。“天理”已呈现,还有什么值得争的呢?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并非虚言。
“诚全而归之。”
张讲师说“诚”不好懂,意思是“诚”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有靠感觉。《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是上天赋予在人身上的道,道就是气,当内心不被贪嗔好恶所捆绑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得到祂,浩然正气于全身,那个就是“诚”。
当这个“诚”在我们身内完全呈现的时候就是“诚全”。
“而归之”,这个“归”是指被“私欲”所遮蔽的“天理”得到了回归。
“诚全而归之”,只要让内在的“诚”恢复到祂本来应有的面目,我们就可以像孔子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实现心的真正自由。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张庆祥讲师的详细讲解请见次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