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泰瑞盈,又一款高性价比重疾险

 Jun保屋 2020-12-25

01

关于重疾险,我一直都推荐购买消费型纯重疾保障的产品;

在《生存返本?你竟然想薅保险公司羊毛》中我也详细给大家计算过,购买返本、分红型产品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实质好处;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以最低保费成本购买消费型保险会是更好的选择。

目前在网销重疾险中,可以选择的消费型纯重疾保障的产品也比较多,比如:

今天再跟你们介绍一款同类产品——瑞泰瑞盈重疾险,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它是瑞泰瑞和定期寿险的兄弟,同为瑞泰人寿承保。

下面来详细了解。

02

瑞泰瑞盈重疾险是一款对标百年康惠保的产品,下面我们以康惠保为参考,比较了解。

之所以说瑞泰瑞盈是一款对标百年康惠保的产品,是因为它们俩真的很像:

1)在产品保障上都可以选择纯重疾保障或重疾+轻症保障;

2)保障时间可以定期70岁或终身;

3)轻症均赔付1次,赔付比例均为25%;

在提供的保障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看两者的保费比较:

从上表保费可以看到,在不附加轻症的情况下,康惠保的保费仍然要明显优于瑞泰瑞盈重疾险;

在附加轻症情况下,瑞泰瑞盈保费要比康惠保稍微便宜一点。

所以,总体上看,瑞泰瑞盈也算高性价比消费型重疾险的一员,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03

不过,瑞泰瑞盈重疾险还是有一些自己小特色的。

特色之一:交费期可以选择交至60岁、70岁;

一般的重疾险,交费期可以选择10年、20年,少部分产品可以选择30年交费,这一次瑞泰瑞盈更进一步,把交费期拓展到了至60岁、70岁;

比如对于30岁被保人,如果购买瑞泰瑞盈重疾险,选择交费至70岁,那整个交费期就长达40年,与交费期20年相比较,直接翻倍了;

交费期长的好处是什么呢?

最大的好处是交费期长,降低年交保费,减轻压力,类似于房贷30年每月还的房贷要比贷款20年的少,还贷压力更小;

对于30岁男性被保人,购买瑞泰瑞盈50万保额,重疾+轻症保障,保障至终身,

  • 如果10年交费,保费是12575元/年;

  • 如果20年交费,保费是7460元/年;

  • 如果交至60岁(30年),保费是5935元/年;

  • 如果交至70岁(40年),保费是5360元;

可以看到,交至70岁的保费要比20年交费便宜不少,但也可以看到,虽然20年到40年,交费期增加一倍,但年交保费并没有减少到原来的一半,这是因为保费也是能产生利息的;

我们把保费都一次性交给保险公司,那此后几十年产生的利息都是保险公司的,所以保费自然会便宜些;把保费放在自己兜里分期交,利息都是自己得了,费率自然多一些。

最终是要选择10年交费、20年交、30年交、还是40年交,并没有绝对正确答案,还是类似于买房贷款20年还是30年;

如果家庭的保费预算充足,怎么选择都可以;如果预算不多,那肯定是要尽可能选择长交费期产品,来降低年交保费,进而在有限保费下获取更高保障。

04

瑞泰瑞盈重疾险另外一个特色是投保年龄最高可至70岁。

我在《刷新认知 | 该不该给父母买重疾险?》中有跟大家推荐了几款可以考虑为父母买的重疾险,但其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部分产品可投保年龄不够高。

康乐e生可投保年龄是30天-50岁,康惠保可投保年龄是28天-55岁,昆仑健康保可投保年龄是28-60岁;

那如果父母的年龄大于55岁,能选择的重疾险就只能是健康保,但健康保在56-60岁最高可投保10万,有点低了;

瑞泰瑞盈重疾险的可投保年龄是30天-70岁,并且51-70岁最高可投保20万,所以如果想给父母买重疾险,又多了一个选择。

但正如我前面分析的,在不附加轻症的情况下,瑞泰瑞盈重疾险的性价比是赶不上康惠保的,所以对于55岁以下父母,买重疾险不附加轻症的情况下,康惠保肯定更具性价比;

对于55岁年龄以上父母,或者附加轻症保障,那买瑞泰瑞盈就更好合适;

不过,瑞泰瑞盈对老年人可投保更高保额,并且可以选择交费70岁,这样就可以延长交费年期,明显降低年交保费,减轻压力;从这个角度讲,不论55岁以下父母,还是55岁年龄以上父母,买瑞泰瑞盈重疾险都会更好。

05

瑞泰瑞盈产品条款我从头至尾认真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坑;

在产品介绍页面宣传中,有强调瑞泰瑞盈健康告知宽松、免责少,但并没有绝对优势,它的健康告知仍然比较严格;

总体上来说,

瑞泰瑞盈是一款高性价比的消费型重疾险,在附加轻症的情况下,它的费率比康惠保有优势;不过不附加轻症时,要比康惠保贵不少;

它的特色之一是可以选择更长的交费年期,进而降低年交保费压力;

再一个,瑞泰瑞盈投保年龄最高可至70岁,且可投保保额较高,对于想给父母买重疾险的伙伴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