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自见”是烦恼根源,“不自见”的智慧决定了人生高度

 武汉九歌 2020-12-2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走路的人会站不稳,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

自我张显的人不明于道,自以为是的人不善辨析,自我炫耀的人少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长久。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如同多余之食、累赘之形,惹人厌恶。因此,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老子的启示(一)根基牢固、持之以恒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个比喻,是对上一篇“飘风,骤雨”的补充,“飘风”“骤雨”这样狂暴的大自然能量是不能持续和持久的。

“企”是踮着脚的意思,身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站着,踮着脚尖是违反了生理结构的站姿,这样的姿势站不久就站不住了。

我们都会踮脚尖,这是很容易就能做出的动作,简单的动作蕴含了大道理,生活里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去勉强做的事,都很难做好、做成功,要做符合自己当下能力、条件的事,不要去过度勉强自己。

现在的生活压力大,都想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现实是每个人都有阶段性的能力瓶颈。做事前,要认清这个现实,从实际条件出发,去做力所能及的努力。

能力与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现在干不了不能说以后就做不了,“厚积薄发之后”能力与要做的事业相匹配,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而然就能做好了。脚踏实地才能站的稳,不勉强自己做超出能力的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跨者不行”,跨者就是迈大步,总是跨大步,一会就累了。偶尔迈几步大的还可以,这种动作也没法长久保持,无法用于正常行走。

“企者”好高,“跨者”好远,老子用我们能看到的最简单的两个现象,说明好高骛远会给人带来伤害。

如果连最基础的事都没有做好,眼睛只盯着高处远处,必然造成眼高手低的做事风格,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盖楼要把地基打稳,才能盖高楼,做事把基础做好,才能更进一步做有难度的事。

还是开始那句话,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好高骛远、水中望月终究是空,更美好的未来,是由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开始的。

老子的启示(二)“不自见”者升级智慧

在二十二章的时候,老子就说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一章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不同处,只是用正反两种方式来表达。

我们在以前的解读已经说过,真正的智者,都会遵循“四不”的准则,不以主观违背客观,不自满自以为是,不夸夸其谈自我夸耀,不要傲慢妄自尊大。

看着很简单的“四不”,但是做到却是不容易。我们可以经常告诫自己谦虚,谨慎,这四字真言,已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骄傲自满,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谦虚、谨慎就像一副良药,真正按照这个原则去做,进步指日可待。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不“自见”。其实如果解决了“不自见”的问题,后面的三不,也会迎刃而解。我们面对与遭受的很多人生烦恼都来源于“自见”,何为“自见”?就是人的主观偏见。

自我偏见,就是看待问题的主观化,往往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个人感受感觉,凡事都从“我喜欢”为出发点,如果能客观的对待问题,放下“我执,我以为”,那么做事会少很多烦恼。

就像四季轮转,花开花落,运动轨迹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与喜好而改变丝毫。

有一位友人,从小学习很是一般,考试成绩也不尽人意,父母规劝了一番后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自己也在努力,但是考试成绩属实提高不了太多。

后来他父亲发现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了这个发现,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是对他画画也大力支持。

用他爸爸的话说:“学习一是靠勤奋二是靠天分,与其逼迫做不擅长的事,不如支持他做擅长的事,三百六十行,哪一件事做好,都不愁生计”,从他爸爸的话看得出,老爷子看的实在是通透。家里人的理解与支持,更增加了这位朋友的信心,画的越来越好,大奖小奖不断。

后来因为画画出众考上了美术院校,现在做老师,又办画展,人生也是风生水起。

友人的爸爸没有主观的认为他学习不好就全部都是他的问题,也没有因为做为学生的孩子,不在主业下功夫,跑去搞画画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而生气甚至阻拦。

反而是很客观的根据他个人实际情况,支持他做自己喜欢与擅长的事,可见抛开主观的偏见,以客观现实做为依据,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多么重要的。因为这样的思维不仅主宰了你我个人命运,而且会影响家庭,影响事业。

每个人都会犯主观的错误,所以儒家提倡“一日三省”,我们常说求内,什么是真正的求内,《道德经》解读到这一篇,我们得到了一个答案,“不自见”就是在向内求,是在和自己的主观偏见做斗争,人心本来脆弱,最容易受外界影响,心易随物转,随境转。

只有时常反省自己是不是犯了主观偏见的毛病,才能用真实的眼光去客观对待事物。有了“不自见”的功夫,就不会自以为是,因为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自以为是会招祸的,这是不符合客观的行为,明白道理,自然好改正。

同理,当一个人真实的面对自我,就会放下所谓的“面子”,没有“面子”观念,就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自我炫耀,炫耀的目的是为了增长“面子”,妄自尊大的原因在于放不下“面子”,这都是脱离了客观现实而产生的问题,“面子”与尊严是不能画等号的,过度的自尊就成了“面子”,过度是束缚,是灵魂的锁链。

以“道”的观点看,主观蒙蔽客观的真实,自满,自我炫耀,妄自尊大,这些行为就像剩饭剩菜、累赘一般让人厌恶,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在《道德经》里,文章多有重叠之处,奇的是,虽然意近,但是细微感觉却不同。这里的差异,因每个人读后感觉又有不同,如二十二章,虽有道者,“四不”,本章也有“四不”,感官却不一样。看二十二章,“曲则全”统领感官,本章“不自是”令人醍醐灌顶。

虽都在言“道”,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这是《道德经》的神奇之处,就像一个无穷的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去领悟属于自己的“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