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哀伤中勇敢前行 | 哀伤辅导个案分享

 社工客 2020-12-31

   作者 | 叶三妹、苏桂燕、陈艳芬、丁彩红、程江峰
   单位 | 西樵福利中心、佛山市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用观察与聆听守候情感宣泄


休息过后返回工作岗位,我收到一个消息:“陈婆婆(化名)住院归来,但精神状态很差,且缺乏进食欲望。”除了身体衰老带来的影响,最主要原因,是她的儿子病危,可能随时都会离去

陈婆婆住院期间和儿子住同一栋医护楼,会了解到儿子不断恶化的病情。不时传来的坏消息让陈婆婆忧心忡忡、无所适从,身体问题舒缓了,心理问题反而加重了。为了让陈婆婆得到更好的疗养,医院遂安排陈婆婆出院。

我来到陈婆婆的房间,看到陈婆婆坐在床沿,表情麻木,动作缓慢,对外界的反应很小。

“在医院,我住这层,他住那层,医生说他病情又加重了......老天爷太残忍,我一把年纪了还健在,他比我年轻那么多竟然要比我先走,白头人送黑头人......”陈婆婆低着头,语速缓慢地倾诉,声音低沉,透露出伤心、不安和愤怒。她知道儿子的实际病情,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但无力改变,“很多人跟我说他能撑过去,让我不用哭泣不要伤心,但我怎么可能不伤心,在医院都知道他一天差过一天……”

人们总喜欢在劝慰他人时说好话给予虚假的希望,但根据社工服务的原则,我们应该真诚对待,同时相信陈婆婆有能力、有勇气面对自身困境。现在陈婆婆身边很多人都已经默认了案主现在就是被伤心的情绪困扰,而忽视了再去听案主的感受,这也有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都不会去留意自己或他人具体是被什么负面情绪困扰的。

但案主经过这些日子翻来覆去的思考,她知道自己现在的感受。所以我没有劝陈婆婆压抑自己,改为关心她的情绪状况和切身感受。


依据“6R”程序模式确定介入任务


陈婆婆诉说现在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恐惧,她认为自己没有勇气经受即将到来的过程。自从回到敬老院,她觉得自己被事件中心隔离了,但她的心其实还在关注那里,她想象过很多可能即将出现的场景,儿子死亡、出殡、丧礼、火化……

每一个场景都让她害怕。随着交谈的深入,陈婆婆恐惧的原因和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具体:除去想象和恐惧,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她不知道现在做什么是有意义和对家庭是有帮助的,她害怕变成一个局外人,断绝与儿子和家庭的联系。

至此,我基本明晰了长者需求及明确了介入方向:要帮助陈婆婆鼓起勇气面对现实,还要帮助她在现有环境中找到可以采取的行动并付诸实施。

我尝试参照Worden的哀伤任务模式和RANDO的“6R”程序模式帮助陈婆婆找到可以采取的行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悲伤。Worden提到要度过悲伤需要完成四个任务:接受现实、经历悲伤、适应新环境、活力重新投入。RANDO的“6R”程序模式则是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协助陈婆婆完成的工作。


这种程序模式假设了每一个任务和工作的逻辑顺序和必要性,但陈婆婆的独特之处也提示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陈婆婆在医院时已知道儿子的病情恶化,在认知和情感上已经逐渐接受儿子即将离去的事实,不存在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为此,我选择把精力放在第二阶段的任务:帮助陈婆婆经历悲伤、回应情绪。



引入告别仪式,陪伴长者勇敢说“再见”


我告诉陈婆婆其实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一起去做,但需要逐步进行,其中第一步就是把心事(情绪)发泄出来。我借用自己亲戚过世时的情景告诉陈婆婆因伤心而哭泣发泄是合理、自然的,要学会合理表达内心的情绪。经过我的鼓励,陈婆婆慢慢能哭出来了,一些哀伤得以发泄出来。

之后,我问陈婆婆感觉如何,她回应“舒服了一点,感觉有点饿”。我和护理员陪她去饭堂打饭,她吃得确实不多。饭后,通过引导,陈婆婆尝试投入常规性行动——从房间走去活动区,观看电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在围绕一个“任务”交谈:将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初时她诉说的只是儿子生病期间受苦的事情,后来逐渐多了一些与现在生活相关的事件:猫被抓走了、打饭量少了、饭菜太咸了等等。虽然有时是在抱怨,但表明她的注意力开始回到当下生活而不是全部放在恐惧和哀伤中。我也希望通过这段时间,让陈婆婆习惯经历悲伤然后表达出来。

几天后,陈婆婆的女儿来到陈婆婆身边:“他今天走了,安详地走了,你不要担心,照顾好自己,我们会处理好他的身后事。”

陈婆婆躲在房间大哭一场,不愿进食。家属和工作人员陆续离开后,陈婆婆走出房间,呆呆地看着电视。期间每1小时左右我为陈婆婆倒一次水,坐在她身边陪伴片刻。直到我第四次坐下,陈婆婆主动和我说话:“他走了,不用受苦了”声音平淡,没有愤怒。

“我们都在这儿陪着你,有什么需要或者想说的都可以说出来。”陈婆婆点点头,慢慢复述女儿告知的事项,逐渐讲到女儿正在处理儿子的身后事,女儿担心陈婆婆承受不了到现场的丧礼,所以不打算让陈婆婆外出参与。

我听到这里有点犹豫,考虑是否就行动问题提问。在刚丧亲的阶段,陈婆婆往往还处于麻木或震惊状态,似乎不适合进行哀伤辅导。但是,一个合理的丧礼仪式可以增加失落真实性、提供表达对死者情感的机会、帮助生者处理与死者的关系、提供社会支持等,对于陈婆婆完成第二阶段哀伤任务很有帮助。陈婆婆在院舍生活,似乎默认丧失了参与机会,她以后会否留有遗憾呢?

考虑到时间紧迫,我还是提出了问题。陈婆婆犹豫了,说想和儿子再见一面与他告别,但又害怕看到他被火烧,光是想象就觉得非常可怕。我问她,如果在院内借用观音堂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代替丧礼,她是否有勇气参与,会不会觉得心里舒服些。陈婆婆考虑了一下,说可以试试。

于是在得知陈婆婆儿子的正式丧礼日期后,我们开始和陈婆婆一起商量告别仪式并着手准备。我们首先嘱咐陈婆婆要吃好住好养好精神,并选定出席仪式的着装;然后协助陈婆婆画一间房子送给儿子(陈婆婆主要负责涂色),过程中陈婆婆分享了以前与儿子生活的点滴;最后陈婆婆用参与日常活动的积分换了两个苹果作为贡品。

准备工作完成,我们陪同陈婆婆来到院内的观音堂,陈婆婆向观音送上苹果和画,祈祷保佑儿子下辈子平平安安、富贵有屋。仪式的最后,陈婆婆以一句“一路走好”作为结束语,再次发泄地哭了一次。

虽然行动内容很简单,但重要的是陈婆婆可以有勇气在哀伤中有所行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经历悲伤。



强化社会联系,重塑生命活力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不断陪伴和鼓励陈婆婆参与院内的活动,除了每日去观音堂祈福,期间还陪伴她参加日间操、听曲、画画、时事分享会等社交活动,家属也配合我们工作,不时来院内鼓励陈婆婆走出房间。陈婆婆比我们预计的恢复得更快,在院内饭量和作息都有所改善。虽然陈婆婆提起儿子还会感觉压抑,但已逐渐将更多的生活活力投放回当下。

当然,这并非表示哀伤已经结束,后续工作仍需陆续推进。陈婆婆入住敬老院后与亲属的联系和依附弱化,一方面看似放下对儿子依附和重新调整环境的任务更容易完成,但另一方面陈婆婆不多的支持系统会更加弱化,在院舍里面陈婆婆可能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例如陈婆婆可能会不想和其他没丧亲的院友来往,听到院友聊起亲属的时候会觉得别扭和难过。

又或者在节日期间,“每逢佳节倍思亲”,陈婆婆会缺少儿子的陪伴更加失落;甚至陈婆婆可能会在一些迷信长者口中,听到“克子”、“克星”等的讲法,当她和别人争吵的时候别人会以此攻击她,让陈婆婆产生非理性情绪,陷入不必要的自责中等等。

但是生活不会停下。陈婆婆没有太多的时间沉醉于哀伤,她需要更多勇气面对种种挑战。我们可以做的,是帮助她持续修补和重建更牢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陪伴她在哀伤中继续勇敢前行。


反思


在工作中,社工除了要同理服务对象,还需要保持一种冷静的专业视角和有边界感的、自控的专业关系和情感涉入状态。但真实情境下,社工难免会有情感上的波动,特别是遇到一些社工未经历过的事情上,怎样处理这些情感?

我觉得最蠢而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社工先自身经历过一次类似事件。正如同案例中的我,正是由于几年前家中长者的离开,让我反复思考了好多面对生死的问题,当我做好了迎接生死到来的准备,自然更容易处理这些情感。

但总不能希望社工都经历过各种多灾多难,然后社工把自己拉到和服务对象同一水平,再用丰富的经验去处理各种情绪。在过去的几年,我先后和好几个福利中心以及其他院舍的年轻社工一起共事过,她们大部分的长者亲属都尚在,基本没经历过丧亲事件,所以怎么处理“日常和自己关系很好的长者离去”基本上是她们的必考题。

有些同工接受不了,选择了离开这个岗位甚至是这个行业。而能坚守下来的,据我的观察,都有一些共同点,结合他们的共同点我得出几个建议:

1.让自己变得“话痨”

这些同工都很擅长于向督导、主管或身边的同工反映困难,在小型聚会中,谈到这类事情基本上就是“苦水大会”,置身其中的你仿佛在经历泼水节一样。社工经常要帮助别人疏导情绪,但有时会忽略了自己情绪的疏导。

2.多喝“热水”

这个“热水”指两种零食饮料。第一种就是物质的。我去这些同工站点参观交流的时候或参加她们聚会,会发现她们都喜欢“化情感为食量”,压力大的时候吃,委屈的时候吃,伤心的时候吃,生气的时候还是吃。所以我们很多社工姑娘都是胖胖的。

第二种是精神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正能量“鸡汤”。排出了苦水,需要进补“鸡汤”才能保持均衡。多发现生活的美好,欣赏别人的笑容,选择性地收听多一些好消息,关注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相信明天会更好。

3.不时自省和学习,反复提醒自己的立场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工作从修身做起,持续学习更是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而且善于学习的同工更多机会看到其他专业人士处理事件的方法,吸取经验。



2019西樵镇社会工作案例大赛 优秀案例

如何学好社工实务?
“10分钟社工课”了解一下~
数十位资深社工实务经验倾囊相授,快快收下

每天10分钟,一起来充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逝者已逝,生者要做的是把对逝者的思念化作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