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证与批判性思维:总结

 cat1208 2021-01-03
今天来总结《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一章,论证与批判性思维。
再来复习一下本章的结构:
1.论证与批判性思维
1.1.批判性思维
1.1.1.批判性思维的循环
1.1.2.作为一种技能的批判性思维
1.2.论辩与论证
1.2.1.过程
1.2.2.特征
1.3.论证语境
1.3.1.论证场域
1.3.1.1.特征
1.3.1.2.标准
1.3.2.论证领域
1.3.2.1.技术的
1.3.2.2.个人的
1.3.2.3.公共的
1.4.论证语境的运用
1.4.1.运用场域解读语境
1.4.2.运用领域解读语境
1.5.本章小结
1.6.练习
这一章开篇就是专栏1.1,选美比赛对女性是一种伤害吗?紧接在一小段介绍之后,就是Kaidren和Ramona两位观点不一致的人展开的对话。K反对选美比赛,而R支持选美比赛。在这个专栏的末尾,作者还问我们,对于K和R的论证,是怎么看的?
这个专栏的目标是示例,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论证的案例。这样,我们就能发现,论证有这3大作用:
1.帮助他人理解不同的观点。
2.探索不同的想法和选择。
3.说服他人相信有必要做出改变或付诸行动。
为了做出良好的论证,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用最简单的定义,批判性思维就是帮助我们决定应该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反思性思维方式。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经常表现出批判性思维。比如,卧室的环形灯管坏了,此时就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决定该做什么,比如买一个功率小于22瓦的新灯管。
有人想问,思维不都是“反思性”的吗?为何要强调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呢?
这里的“反思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慢。
没错。是慢慢思考,而不是快速得出结论。是慢慢考虑要收集哪些更多信息,并且慢慢地收集更多信息,慢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慢慢地整合这些破碎信息,慢慢地得出试探性的结论,慢慢地根据新的数据修正原有的假设。
这在“批判性思维的循环”这一节有所体现。
1.评估.
1.1.需求是什么?
1.2.目的是什么?
1.3.需要什么信息?
2.探索
2.1.涉及的主要概念是什么?
2.2.影响议题的假设是什么?
2.3.涉及哪些观点?
3.评价
3.1.我们从探索中能解读和推断出什么?
3.2.我们能预期到的后果是什么?
4.整合:根据前三个步骤积累起来的信息,选择最优选项,关注有效作用,并制定策略,以继续理解和评价解决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和造成这种更后果的原因。并在需要时又回到第一步,开始下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循环。
嫌麻烦的话,可以这么认为: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就是保持追问上面的1、2、3、4提到的这几个问题的习惯。
接下来的专栏1.2,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将“批判性思维循环”中学到的好问题,用到专栏1.1这个关于审美比赛的议题上。因篇幅限制,我这里略过。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在社群里一起来练习专栏1.2的内容。
“批判性思维的循环”是保持批判性思维的好习惯,专栏1.3中提到的,则是破坏批判性思维的坏习惯。它们分别是1.“正确答案”假设。2.证实偏见。3.不加质疑地接受权威。4.必须遵守规则和逻辑。5.可行是最好的。6.避免模棱两可。7.犯错是很糟糕的。这个专栏对这些坏习惯的介绍很直白,我就不多赘述了。关于这个议题,其实还有很多值得补充的内容。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环境因素不利于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为什么这些环境因素持续存在,难以消除?
“作为一种技能的批判性思维”这一节,则是在强调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值得培养的技能,而许多学校虽然声称要培养这一技能,实际上却没能做到。所以,依然有许多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人,经常做出错误的决定,无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或做什么。
下一节是“论辩与论证”,这里的英文是Argumentation和Argument,实际上,论辩指的是很多个论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组论证”,而论证一般指“一个论证”。而论证就是由理由和结论所组成的命题组。理由又称之为证据,结论又称之为主张。
让我们看看15页的论辩过程模型。在法庭上、议会上、办公室里、餐厅里甚至洗手间里,人们都可能开展论辩。毕竟,每个人都想要别人认真考虑自己的提议,而这就需要论辩。虽然大家并不是严格按照“罗伯特议事法则”来开展论辩,但实际上也会有约定俗成的论辩原则。比如要轮流说话,要倾听对方的声音,要尽可能给出强有力的证据,等等。而此时,人们就会将自己脑海中零碎的观点,整合成一个个有组织的“语句串”或“命题组”,也就是形成强有力的“论证”。将多个论证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论辩。
作者认为,论证有三个特征:
1.论证必须包含一个主张。主张是论者希望他人接受的观点或结论。这个主张可能是陈述句,也可能是祈使句,还可能是通过疑问句暗示的主张。作者还认为,陈述对于受众来说无争议的事实,并不算是做出主张。
2.论证除了包含主张外,还需要包含支持主张的证据。证据是一些客观上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或条件,或者是受众认为正确的信念,或者是之前已经给出的好的论证的结论。如果证据本身并不被受众接受,那么这个证据就将成为新的主张。还需要更多能被接受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证据”。
3.论证出现的情境,必然包含分歧,并且论证的目标影响别人或自己。这一点强调,论证必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哪怕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对话。换句话说,一个声音永远无法形成论证,至少要有两个声音,哪怕两个声音出自同一张口。
既然提到了论证出现的情境,那就自然而然地过度到对“论证语境”的探究。
如果把论证看作一幅画,那么“论证语境”就是承载那幅画的画布。许多人更关注画布上的图案,但是,如果没有画布,哪里来图案呢?
在专栏1.6中,作者介绍了一个著名的例子。美国的一位老太太买了麦当劳的咖啡后,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自己身上,然后被滚烫的咖啡烫伤了。法官判决麦当劳赔偿这位老太太290万美元。
这样的案例一出现,立即就成了社会各界人士讨论的焦点。法官有自己的看法,律师有自己的看法,政客有自己的看法,普通民众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觉得是这个老太太要讹麦当劳一笔钱,毕竟是老太太自己不小心把滚烫的咖啡撒到自己身上的。而有人觉得,麦当劳本来就不应该提供这么烫的咖啡。而且,麦当劳的咖啡烫伤人已经很多次了,这次给麦当劳的惩罚性罚款,可以让麦当劳以后尽快改正。
人类是一种有想法的动物,也是一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的动物。当人类聚在一起,互相希望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时,就产生了论证语境。
论证语境由论者、问题或需求以及受众汇集而成。
为了更好地理解论证语境,我们需要理解两个改变,一是论证场域(Argument filed),二是论证领域(Argument sphere)。
论证场域有五大特征。首先,场域是人造出来的,所以它会随着人类的改变而改变。第二,造出场域的人有着共同的目标。第三,场域有特定的语言和规则。第四,人们可能属于多个场域。第五,场域对于成员有好处,就能维持下去,没有好处,就要改变甚至消亡。
书里举的例子都很简单。比如,法律场域、医学场域、科学场域、伦理学场域、政治场域、儿童教育场域、高等教育场域等等。大家如果觉得“场域”这个词不容易懂,那么可以将其换成“专业领域”。“批判性思维教育”也可以算是场域。人们在这个场域中,根据既定的规则,使用相关专业术语,讨论如何更好地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
有些评价论证的标准是因场域而异的,而有些则是所有场域都通用的。前者叫“场依存标准”,后者叫“场不变标准”。前者是个更值得记住的概念。它能提醒我们,在不同的场域中,人们可能会有一些个性化的方式来评价论证。比如,评价医学领域里的论证的方法,和评价广告设计领域的鲁中南的方法,就可能有所差异。
论证场域关注的是成员的专业知识。而论证领域则是关注论者、受众和情境的关系。所以,论者领域可以分成三种,这三种还可以互相重叠:
1.个人领域:受众是私人关系的成员,由私人关系的成员评价论证。
2.技术领域:受众是某场域的专业成员,以场域的标准评价论证。
3.公共领域:受众是普通大众,由普通大众评价论证。
这里大家请先看看练习3以及这个练习的参考答案。医生同时在三个领域内工作。当医生们在非正式场合就某个病例开展头脑风暴时,此时医生是在个人领域进行论证。当医生讨论实验证据或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时,是在技术领域进行论证。当医生与病人的家属谈论治疗方案的好处和费用时,医生是在公共领域进行论证。
同理,被咖啡烫伤的老太太的案例里,一开始老太太和自己的女儿和麦当劳进行对话,索赔医疗费,这是在个人领域。麦当劳不同意,于是老太太咨询律师的意见。律师就会给出技术领域的专业论证。而当公众知道这个事情后,政治家开始向民众宣讲,争取选票和支持,这就是在公共领域进行论证。
“论证语境的运用”这一节,主要是案例,这里不再复述细节。重点在于,只要我们发现,受众可能受到多个场域的影响,在面对同一个事件时,可能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反应。并且,个人领域、技术领域、公共领域这三者中的论证,也会因评价标准的变化,导致同一个论证(命题组)受到不同的评价。
比如:麦当劳售卖的咖啡烫伤了老太太。所以,麦当劳要赔偿老太太约300万美元。
这个论证在某些场域和领域中是有效的,而在某些场域和领域中并不有效。所以,拿到一个论证,我们首先就要去想,这个论证是出现在什么样的场域和领域之中?
第一章的知识点其实不少,有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四步循环,还提到了一些妨碍批判性思维的因素。还有论辩和论证的关系。不过,本章节最主要的技能点,只有两个。下面就是作者期待读者在学完本章节的内容后,能达到的效果:
1.拿到一段信息,能分辨这里面是否包含论证。
2.能使用论证场域和论证领域这两个概念,来分析论证语境。
为了检验我们是否能达成这些效果,就必须要进行练习。
就让我们一起,在社群里完成第一章的练习。重点在于,分析练习1中的论证,它们的论证语境。这是原作者没有要求,而我又期望大家能去做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