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第三回两首《西江月》看宝玉之性情

 远山星际 2021-01-05
从第三回两首《西江月》看宝玉之性情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红楼梦》第三回,写到宝玉正式出场之时,先从黛玉眼中将他的装束、仪容讲出。刚刚得见,却又走去,一时回来,又换了装束,便又描述一遍,真真不厌其繁。
单说外表依然不足以显示他的与众不同,还要将内心交待出来,于是有了下面两首《西江月》,专写宝玉的性情: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讲的是宝玉做为 “无事忙”、“富贵闲人”,他的愁与恨看起来都是无缘无故而生,照老百姓的说法,那叫“没事儿闲的,吃饱了撑的”。多情公子,又是从小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遇到不如意事,自哭自笑,甚至无理取闹也是正常现象。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作者这样写来,是想告诉大家宝玉只是个“绣花枕头”吗?恐怕不是。生就的好皮囊,前面已有交待:“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腹内是否草莽,却要读者自己慢慢看来。后文中宝玉所作诗词歌赋,句句锦绣,哪有一点草莽之气?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不通世务确实是宝玉的大毛病,但也是他最可爱之处。如果宝玉天天送往迎来,在宾客面前任意挥洒,对外界强权奴颜谄媚,那他还是宝玉吗?宝玉怕读的文章是时艺八股,钓取功名富贵之物,绝非他自己喜爱的文章,如《西厢记》、《南华经》等书。怕读文章,只是怕入“禄蠹”一流而已。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真性情之人,总有一些不入时人之眼的言论、行为,我行我素,世人诽谤,任他说短道长,与我何干?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人生大智慧之人,富贵当知乐业,贫穷可耐凄凉。这宝玉于富贵中不知乐业,时时寻愁觅恨,在贫穷时难耐凄凉,却不知又将有何作为?可惜书之后续本有违作者原意,无缘得见宝玉贫穷时作何形状。家国不能仗其支撑,便是作此一部奇书,有何益哉?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哪怕是无能与不肖,敢称天下第一、古今无双,也是应该佩服的。脂批道:“末二语最紧要。只是纨绔膏粱,亦未必不见笑我玉卿。可知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纨绔矣。”纨绔莫效,若能效之,则不是纨绔了。
全观这两首词,似抑实扬,似贬实褒,目的是要读者不止眼中有一宝玉,而且要心中有一宝玉,能时时体谅宝玉之心。初读此书时,我曾觉得这两首词写得粗浅,如今重读,却觉得粗浅之中大有深意,实实地将宝玉写活了。若只将外形交待一下,如何能让读者、作者同心?
其中还有令我读来惊心之处,却在这几句词似乎说的正是我。我何尝不是如此寻愁觅恨,似傻如狂,将好韶光辜负了,来写这些无用之文?
第三回中尚有一联,顺带一赏:
“坐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这是挂在荣国府正室中的对联,乌木錾银,下书“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据刘心武判断,这个穆莳就是隐着清康熙时的太子胤礽。这都属于考据派要查的事,在下只想醉而不愿醒,不欲参与这些争论,一句提过罢了。这幅对联写得庄严典雅,一片富贵气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