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江月二首》赏析

 我的图书馆1m7r 2021-05-05

《红楼梦》第三回


读红品诗词-14

《西江月二首》赏析

/墨吟 筱蕊


话说林黛玉初进贾府,几乎折腾了一整天,独不见宝玉出场,黛玉这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那个衔玉而生的宝哥哥,究竟是个怎样惫懒之人?

原来宝玉去庙里还愿,直到晚间方归。丫鬟进来报道:“宝玉来了。”黛玉、宝玉相见之下,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只见宝玉面如粉团,唇似施粉,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这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那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从词的表面看,宝玉被贬得一无是处,但读者仔细读来就能领悟,这是明贬暗褒,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赞扬。

第一首讲述贾宝玉的思想和性格。

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无非说贾宝玉整日与众姐妹及丫鬟、戏子厮混,无缘无故跟着她们一起发愁,一起怨恨,有时甚至到了痴傻、癫狂的地步。

其实,宝玉对于女性的尊重充满真挚和真心,无论贵贱,都与她们建立了纯正的情谊。他与林黛玉情投意合的爱情,更是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令人赞叹不已。他不以男子汉大丈夫自居,不以“通灵宝玉”的化身自骄,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山川日月之灵秀只钟于女儿。”他不惜自惭形秽,称自己为“浊玉”。

所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无非说贾宝玉枉生一副好模样,没有什么真学问,腹中杂草丛生。

其实,宝玉在家塾读书时,被迫学习四书五经,成绩名列前茅。大观园落成后,贾政为了测试宝玉读书的成效,带着他和一帮清客题写匾额匾联,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令清客老学究汗颜,贾政也不得不点头赞许。宝玉读书不像别人那样死背硬记,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此“草莽”又何其聪颖也。

所谓“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无非说贾宝玉举止散漫,不知自我约束,对于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又不肯好好读书,其愚昧和刁顽难以教化。

其实,宝玉不愿按家人的希望去谋求一官半职,厌恶官场应酬。他不喜欢读那些四书五经,却是素喜杂书,什么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等等,都让茗烟买来偷偷阅读。他还和黛玉共读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红楼梦》中的一段经典佳话。他讥讽那些拿着孔孟之道当作敲门砖的人为“禄蠹”,认为规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的那些话是“混账话”。

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无非说贾宝玉的性格偏激,不近情理,我行我素,听任别人背地里议论、指责,他也无动于衷。

其实,宝玉自有他做人的原则,当发现金玉良缘是一场“掉包计”骗局时,他顿时旧病复发,口口声声只要找林妹妹去。正是这一天,黛玉含恨而逝。众人开始还瞒着宝玉,宝玉日夜念叨:“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一处,活着也好一处医治服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宝钗不得已才将林黛玉的死讯告诉他,闻知噩耗,宝玉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他的痴心总不能解,必要亲去哭一场。来到潇湘馆,一见黛玉灵柩,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

第二首概述贾宝玉的一生并作出评价。

所谓“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那耐凄凉”,无非说贾宝玉生在富贵之家,却不知道为继承家业而努力,以至于贾府衰败后落得个一贫如洗的凄凉下场。

其实,宝玉在贾府所见所闻皆是等级森严,尔虞我诈,荒淫无度,草菅人命,如此氛围只让他感到窒息。

所谓“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无非说贾宝玉耽误了大好时光,其所作所为于国于家都毫无用处。

其实,宝玉和姐妹们在大观园度过的好时光只是昙花一现,留给他的则是难以释怀的辛酸和眼泪。对于大厦之倾覆,他毫不足惜,又何须别人可怜?

所谓“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无非说贾宝玉是天下第一个无能之辈,自古至今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不肖子孙来。

其实,这正是宝玉叛逆性格的体现,说他“无能”吗?是的,宝玉处于社会末世,自感无力补天,只能选择“出家”以求解脱。说他“不肖”吗?是的,他也曾对祖母和母亲孝顺有加,百依百顺,但就是他的这些至亲不顾他和黛玉的情感,剥夺了他们的恋爱自由,将黛玉置于死地,这怎不令他痛彻心扉?

所谓“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无非说贾宝玉一无是处,奉劝那些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和脑满肠肥的卫道士不要仿效他的样子。

这一结语可谓绝妙,如果说宝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只剩下“纨绔和膏粱”,他们难道能挽狂澜于既倒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