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公约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开学前“教育人生”发布了一篇名为《收心之误》的文章,重点讲的是规则,核心的意思是:通过规则引导孩子自律、规范孩子言行,谨防简单粗暴的“收心”行动对“心”造成伤害。今天,我发现好几所学校以规则为主题设计开学典礼或开学第一课,可谓是不谋而合。对规则的关注,意味着“学校管理”开始向“学校治理”迈进。

管理和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学校管理是管理层即校长和领导的职责,教师和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只需要遵守、服从、执行就可以了,由此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或明或暗的对峙。虽然一再鼓励“齐抓共管”和“全员参与”,但是长期以来在管理格局下形成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隔阂很难消除。一旦出现问题,管理者就会指责被管理者执行不力,而被管理者也会指责管理者领导不力。治理理念的提出打破了这一格局,如果说管理是二元对立的话,治理则是多元参与。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平等的参与到学校的治理之中,自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管理,就此变成扁平化、多元化的共同治理。荀子有曰“法者,治之源也”,他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的“法”的概念,运用到学校就是制度和规则。法是国家治理的源头,制度和规则是学校治理的基础。对规则的关注,说明学校迈上由管理转向治理的轨道。

古人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法)”。开学之初,面对学生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现象,学校是选择治理这件事(治事)、还是治理相关人(治人)、还是完善制度和规则(治制),考验的是学校的办学智慧——是被动的、封闭的“管”,还是主动的、开放的“治”?是强制学生“收心”,还是引导他们自律?

昨天,京津冀地区普降大雪,同样的考验又摆在学校面前:整个一个冬天几乎没下雪,白雪覆盖校园,天地银装素裹,孩子们都很兴奋,面对这种情况,是把他们关起来还是放出来?是置之不理还是顺势而为?以学习为理由把他们关进教室严加看管,还是以快乐为目的把他们放到操场尽情玩耍?关的住人,关不住心,孩子们的心都飞到雪地上了,放出来又存在很多隐患,比如安全问题、场地问题、组织管理问题,等等。出了问题谁负责?学校和教师很为难。

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用管理的视角看待这件事,它是个难题。有的学校,领导班子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应对,这是管理的思路;有的学校管的太严,几位领导干部分头值班巡视,严禁学生追跑打闹;有的学校管的太松,操场乱成一锅粥,既无人组织也无人看护;用管理的思路很难破解这类问题,可是,如果转换成治理的思路,这场大雪就由管理的难题变成教育的资源。有的学校,各教研室分头召集教师部署如何组织相关活动,这是全员参与治理的思路。有的学校,设计了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方案,教师带领下孩子们在雪地上开展各种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活动。一场大雪之后,有的孩子留下了遗憾,有的孩子获得饱满体验。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同样存在管理与治理的问题。 如果你把自己视为一名管理者,而把全体学生视为被管理者,把组织教学、维持秩序等工作全部承担下来,那你会很累,疲于应付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于是你的心情就会变得很糟,教学就会变得很不顺畅,于是你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于是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成为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妨转变一下思路,邀请全体同学参与到课堂的治理,这样一来,你们之间对立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就变成了共同治理的同盟关系,你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你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思的事情。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的共同治理呢?或是说你与你的同盟军怎么进行课堂的治理呢?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确立规则。在制定规则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规则由谁来定。如果全部规则或最重要的规则出自教师的话,毫无疑问执行起来会遇到很多难题。因为任何人在制定规则时都会不由自主的选择有利于自己,所以说出自教师的规则通常是为了教师“好教”而不是学生“好学”,甚至会为了让教师“好教”而牺牲学生的“好学”。既然是共同治理,既然是同盟军,那就必须要让孩子们参与规则的制定,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不同学习风格的孩子、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对规则都有平等的发言权,通过大家相互协商,体现大家的共同利益,维护大家的共同权利,规则成为大家的规则,大家才能自觉遵守。这样的规则,我们通常叫做公约。

开学之初,与你的学生共同制定一份课堂公约,会给你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