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正,行为才可能正

 天人合一1007 2021-01-08
XUE MO CULTURE
  选自《中华文明》第1期
主编:雪漠

寡欲而有礼,仁义铸其心

正心为二阶,端正是大事。寡欲而有礼,大心仁义铸。

诚意的修炼完成之后,就要开始正心。

“正心为二阶,端正是大事。”正心有两种:第一是世间法的正心,第二是出世间法的正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心。在这里,我们主要讲世间法层面的正心。

世间法中的“正心”要求你做到为人端正,其中,“端”是规规范范、四四方方,“正”是不歪斜,这是正心的基本要求。而且,你不但要在行为上正派,心也要正派,这才做到了真正的端正。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广告,广告的主角五官长得不错,但就是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说不清为什么。有个朋友看了这个广告后,说这个人的心是邪的,从里到外透着一股邪劲。这就是不正。

儒家对“端正”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正。心正,行为才可能正;心邪,行为一定是邪的。

《论语》中讲过一个故事:孔子吃饭前必然祭祀天地鬼神。有一次,颜回在祭祀前偷吃了米饭,给孔子看到了,但孔子假装不知道,想看看颜回会不会隐瞒。结果颜回没有隐瞒,米饭端上来的时候,他主动对孔子说:夫子,这次可以不供米饭吗?锅里刚才掉进一些黑灰,把米饭给弄脏了,我就把弄脏的米给吃了,如果用这锅饭来供养鬼神,就不合礼仪了。颜回的这种态度就是“正”,他心正,行为也正,光明磊落。所以,颜回说完这番话之后,孔子非常感慨:连自己都会误解别人,而且对象还是颜回这样的弟子,可见,人与人之间要做到毫不猜疑,真的太难了。孔子还借这件事告诉弟子,即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也不一定就是真相,所以,不要轻易对任何人、任何事下定论。

《论语》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要说明这个道理,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儒家对礼仪的一些要求。孔子非常注重礼,有一部儒家经典叫《礼记》,里面讲的就是儒家的礼仪。如果学好这本书,而且用在生活之中,你就一定能得到世界的认可,被世界接纳。所以,儒家非常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训练。

有些人认为儒家不修行,这是不对的,儒家也修行,礼仪训练就是他们的修行,相当于佛教的仪轨。直到清初时期,民间仍然会每年祭祀孔庙,读书人也会每天唱诵经典。他们的唱诵跟佛教的诵经一样,有专门的韵律,也属于一种修定的方式。

在非常注重礼仪训练的时期,儒生的定力非常厉害。比如,颜回可以三个月不离“仁”的境界;孟子能常养浩然之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境界都很了不起。因为这样的训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烈士、忠臣、圣贤,他们都能做到像苏格拉底那样的视死如归,定力一点也不比很多佛教人士差。可惜,很多儒家书院最后没落了,正心诚意的传统随之断裂,尤其在近代提出“打倒孔家店”之后,儒家的传统更是无法避免地发生了断裂。于是,礼仪训练慢慢消失,儒生的定力也就越来越差。

“寡欲而有礼”,要减少欲望,并且遵守行为规范。这是正心训练的另一个特点。宋朝理学家朱熹对“寡欲”的解释是“存天理,灭人欲”,结果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他们都认为朱熹是在否定人性、提倡绝欲,这其实是对朱熹的误解。儒家不提倡断绝欲望,只提倡有所节制,不要过度纵欲,走中道。朱熹的观点同样没有远离儒家的宗旨。

“大心仁义铸”,儒家提倡的大心,要靠仁义来铸就。

儒家所认为的仁分为内仁和外仁两种:内仁相当于慈悲心、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受苦的时候,你会产生怜悯和同情的情绪,这就是内仁;外仁则是慈悲的行为。两者相合,就是“仁者爱人”。“仁心”是儒家的训练中最关键的内容,属于正心的范畴。如果一个儒生没有仁心的话,无论他多有学问,多有能力,都没有意义。

我曾经看过一个叫《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那个节目上有一位选手很有才华,但他偏偏没有仁爱之心,对手答错问题的时候,他不但不为对方感到惋惜,还幸灾乐祸。如果按儒家的标准来衡量,这肯定是不合格的。当然,他不一定是儒家文化的爱好者,更不一定是儒家文化的实践者,我们不能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他。但是,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欠缺仁爱之心也是令人遗憾的。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健康的竞争意识,既要自己努力,做到最好,也要有一份包容的胸怀,允许别人比自己强,允许别人比自己得到更多的东西,甚至允许别人得到自己也想得到的东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因为人有欲望,很少有人能消除自己所有的私欲。我们敬畏没有私欲、始终大公无私的人,也理解那些没有战胜自己,还在乎个人得失的人。但是,每个人都不该为别人的失败和出丑感到高兴,更不该诅咒别人、希望别人失败甚至遭殃,否则就掉到底线下面去了。

当然,很多人都有过幸灾乐祸的经历,包括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只要一个人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见到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人失败或出丑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这很正常,没有破除我执的人必然有嗔心,有嗔心就容易产生报复心理,有报复心理就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但我们至少要懂得反省和忏悔,为自己产生这样的心理感到羞耻。因为,只要有羞耻之心,能够真心地忏悔,这种心态就会慢慢地消失。相反,如果不感到羞耻,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大不了,这种微妙的心理就会一直存在,永远不会消失,永远都会障碍他的成长和升华,他的境界和格局永远都不可能提高。

所以,“大心仁义铸”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有追求的人都要训练自己的仁爱之心,对别人有一份真心的关怀和祝福。

所谓的仁义,就是对别人好,“仁者爱人”。过去,人们需要这种关联时,就会跟别人结拜,很多人对结义兄弟的感情,甚至比对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更深。学校里也有“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类的称呼,一旦两个人或一群人之间有了这样的关系,双方心中就有了一种近似于血亲的感情,跟陌生人不一样,有时甚至高于非常要好的朋友。信仰群体中也有“师兄”的称呼,同一个上师的弟子会互相称呼为“师兄”,有时,学佛的人之间也会互相称呼为“师兄”。有了这个称呼之后,两个人之间就有了某种无形的关联,也有了某种这个关联所附带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单纯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人对信仰或者这种关系的情感。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典故之一,刘备、张飞和关羽用生命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义”——关羽为了刘备,能够千里走单骑;关羽死后,张飞过于痛苦而失去自制力,结果被部下割了脑袋;刘备作为一国之主,不惜倾全国之力,为结义兄弟报仇,最后死于白帝城。虽然刘备的行为值得商榷,因为他不是自己去送死,而是带了那么多无辜的士兵去送死,但他对结义兄弟的那份心,确实很让人感动。在现在这个功利的年代,每当我想到刘备的那份心,就觉得感动不已,也感慨不已。因为,到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不多了。

END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化学者,甘肃省 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 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和上海中医药 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