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庄传:《孝庄文皇后传译》

 琴鹤堂国学 2021-01-08


孝庄文皇后传译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太宗孝庄文皇后传》

琴鹤堂易学/编译

(2013年5月2日)

姓名:博尔济吉特 布木布泰 
别名:
本布泰、野史又名大玉儿生年: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1613年03月28日

卒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腊月廿五(1688年01月27日

出嫁:清天命十年二月(公元1625年)

寿岁:76岁

生肖:牛

星座:白羊座
民族:蒙古族 
籍贯:蒙古 科尔沁 
职业:清太宗庄妃、世祖皇太后、圣祖太皇太后 
信仰:佛教

祖父:莽古思,被皇太极追封为和硕福亲王

祖母:姓名不详,清人称其为科尔沁大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福妃。

父亲:寨桑(一说寨桑为官职名,真实名字为:布和)

母亲:博礼(蒙语:平安),清人称其为科尔沁次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贤妃。

姑妈:孝端文皇后(哲哲)

兄长:吴克善

姐姐: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

丈夫:皇太极

儿女:皇四女固伦雍穆公主(雅图)、皇五女固伦淑慧公主(阿图)、皇七女固伦端献公主(名字不详)、顺治帝(福临)

陵寝:清东陵之昭西陵

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最得意:历经四帝,躬助三朝,两扶幼主

最不幸:青年亡夫,中年亡子

最擅长:韬略

(一)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

原文: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译文: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

月舜曰:

蒙古大帝国,曾在十三、十四世纪期间,一时叱咤亚欧、战无不胜。但短短百年间,灰飞烟灭。明末,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落。

孝庄的娘家科尔沁部落,是蒙古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一直生存于夹缝之中:东有建州女真、西有察哈尔、南有明朝,在众多强邻中,它最终选择了依附于建州女真。

无疑,联姻是最好的依附方式。而与此同时,建州女真方面也需要笼络蒙古势力,以此对抗大明朝。满蒙联姻,用今天最合适的词汇来评价,即是“双赢”。

原文: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

译文: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十年(明熹宗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二月,来嫁(由她的哥哥吴克善伴送至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时年34虚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孝庄时年13虚岁,下文岁数皆按传统虚岁计)。

月舜曰:

早在11年前(公元1614年),孝庄的姑妈孝端皇后(哲哲)就已嫁与皇太极为大福晋。在孝庄出嫁9年后(公元1634年),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敏惠元妃(海兰珠)。

姑侄三人同侍一夫,孝庄的父亲寨桑把两个女儿嫁给妹夫,这家人真不知见面该怎么称呼。

孝庄婚后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孝庄时年17岁)生皇四女(雅图),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初号固伦公主。天聪七年(公元 1633年)许配给孝庄的哥哥,也就是公主舅舅吴克善的第三子,表哥弼尔塔哈尔。后来吴克善有罪,皇太极十分生气,欲断此婚姻,由于吴克善入朝服罪,仍维持其婚配。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时年13岁出嫁。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闰二月去世,时年50岁。

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孝庄时年20岁)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崇德六年(1641)正月,许配给喀尔喀蒙古额驹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崇德八年(1643),时年12岁出嫁。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正月初十卒于京师,时年69岁。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孝庄时年21岁十一月十六日,又生下皇七女,初号淑哲公主。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许配给蒙古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内大臣俄尔齐桑之子铿吉尔格。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13岁时出嫁。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去世,年仅16岁,赐谥固伦端献长公主。

《清史稿》在孝庄的传中,没有记载她的三个女儿的生年,而是在她出嫁后直接出现“崇德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13岁出嫁,26岁生了儿子,13年间不提生育情况,是很让人感到困惑的。

原文:

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

译文:

(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明思宗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孝庄时年24岁,皇太极于本年称帝,改国号金为清,称帝前史称“天聪汗”),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月舜曰: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病逝世。其诸贝勒在争夺汗位中,皇太极巧用计谋,在努尔哈赤的次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及代善的两个儿子的支持下,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大政殿正式继承汗位。

对于孝庄而言,刚刚出嫁,第二年老公就做了大汗,妻也以夫贵了起来。所以说,好女人真旺夫啊!

皇太极继承汗位以来,为了极力笼络蒙古贵族势力。他先后娶了蒙古的一后四妃。一后四妃,都姓博尔济吉特,分属于蒙古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在盛京沈阳立五宫安置之。
  位居第一的是中宫
孝端皇后,即孝庄的姑妈哲哲。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大福晋遂成为中宫皇后。
  位居第二的是关雎宫(东宫)宸妃,即孝庄的姐姐
海兰珠。天聪八年(1634年)同皇太极结婚,比孝庄晚嫁9年海兰珠时年26岁,皇太极也已43岁。海兰珠宠冠后宫,是皇太极最为宠幸的妃子。

位居第三的是麟趾宫(西宫)的贵妃娜木钟,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她原是蒙古察哈尔汗林丹多罗大福晋,林丹死后,投顺后金,皇太极娶其为妻。那木钟贵妃后生下一子一女。

位居第四的是衍庆宫(次东宫)淑妃巴特马·,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她携部众降金,不久被皇太极纳娶。她抚养蒙古一女,皇太极将这个女儿嫁给了命睿亲王多尔衮。

最后一位,位居第五(次西宫)的即是孝庄。历数一后四妃,比孝庄早来的只有自己的姑妈,其他都比自己晚来。从位居第二沦落为位居最后一位,孝庄此时的情绪一定很复杂,很低落。

原文:

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译文:

崇德三年正月甲午(明思宗崇祯十一年正月三十戌时,公元1638年3月15日,孝庄时年26岁),生了(皇九子)世祖(顺治帝)。

月舜曰:

《清史稿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载: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太宗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寤,以语太宗。太宗喜甚,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翌日上生,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上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

在正史中,但凡大人物的降生都是这一套,不足为奇。清世祖顺治帝,名福临,寓“福从天临”之意。

福临的降生,是孝庄嫁给皇太极这个人生转折点,之后的第二次人生转折点。

原文: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

译文:

世祖(顺治帝)即位称帝(崇德八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孝庄时年31岁),尊孝庄为(孝庄文)皇太后。

月舜曰:

因皇太极谥号为文皇帝,故称孝庄为孝庄文皇太后。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夜亥刻,在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漆黑夜晚,皇太极突发脑溢血猝死于盛京后宫,时年52岁。

《清史稿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载: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清史稿 卷二百一十八 列传五 诸王四 太祖诸子三 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载:八年,太宗崩,王与诸王、贝勒、大臣奉世祖即位。诸王、贝勒、大臣议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王同辅政,誓曰: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郡王阿达礼、贝子硕劝王自立,王发其谋,诛阿达礼、硕。寻与济尔哈朗议罢诸王贝勒管六部事。

关于皇太极猝死,顺治登基的前一夜发生了什么,《清史稿》中,《太宗本纪》、《世祖本纪》、《睿忠亲王多尔衮传》均无详细记载,只有上面这两段轻描淡写的描述。

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对此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考证如下: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35岁(比多尔衮年长3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尔衮(1612~1650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史载,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黄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令他们退下。索尼和鄂拜虽然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但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表示谦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内心愤懑,随即暂退。在争执激烈的气氛下,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这就出现“定议之策,未及归一”的僵局。
  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所以,多尔衮说:“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豪格也不好反对。
  于是,6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这有点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据来。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对角线”。

以上,是阎崇年先生的考证,史源我不是很清楚,可能是来源于我手头没有的文献《清太宗实录》。

在此关键时刻,彷佛没有孝庄什么事,但是,皇位的选择为什么会是皇九子福临呢?就算一定要从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继位人选,你要知道皇太极一共11个儿子,继位的几率也还是很渺茫的。选择继位人选的另一个要点浮出水面,就是论皇子的母亲后宫权势了。

前面,我们说过“一后四妃”,5个女人中有三个来自同一个家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的姑妈孝端文皇后,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孝庄。

孝庄的姑妈孝端文皇后,没有儿子,只生育了三个女儿。

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倒是有儿子,她生了皇八子。倍受娇宠皇太极的皇八子只活了两岁,尚未来得及命名就夭殇了。如果这个孩子不夭殇,历史可能就会重写了。

最后一位就是孝庄了,大家都知道她生了皇九子福临。福临,人如其名也。

孝庄凭着自己的姑妈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以及自己的后宫家族宠贵的地位与聪明才智,她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在看似毫无逻辑中,福临顺理成章地做了皇位的继承人。

顺治亲政之前,孝庄文皇后摄于多尔衮的权势,委曲求全,故民间野史有太后下嫁的传闻。有关“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有清一代正史无任何记载。按照阎崇年先生的话说就是:

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原文:

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

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

译文:    顺治十一年(南明朱由榔永历八年,公元1654年,孝庄时年42岁),赠孝庄太后的父亲寨桑为和硕忠亲王,母亲封为贤妃。

顺治十三年(南明朱由榔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孝庄时年44岁)二月,孝庄太后四十四岁生日万寿宴中,顺治帝制诗三十首以此献给母后。顺治帝又秉承孝庄太后的家训,撰写内则衍义,并作序以此进给母后。

月舜曰:

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少年时即随父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王)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辅佐顺治帝,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率八旗军入关中原并迁都北京。被顺治帝封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郑亲王济尔哈朗谕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启睿亲王,而自居其次。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三月,多尔衮构陷当年与自己争皇位的豪格叛逆之罪,并将其削爵下狱,四月,豪格含冤自杀于狱中,时年40岁。

对于多尔衮的功高盖主、权倾朝野,排挤异己、结党擅权的行为,孝庄清楚地认识到此刻如果颟顸发起政变,不但自己孤儿寡母性命难保,而且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内乱之中。她只有欲抑先扬,委曲求全,韬光养晦,一次次以封号赐物稳住多尔衮僭越之心。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孝庄又以皇帝的名义下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多尔衮在逼死豪格之后,又打起了豪格福晋的主意。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正月,多尔衮强娶豪格的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做自己的妃子,他又怕此事贻笑后人,秘密布置大学士刚林在实录史料中不要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八月,多尔衮又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享太庙。

此时,多尔衮跋扈僭越之心,已是路人皆知。忍辱偷生之中的孝庄,无奈只得一次次向佛祖跪拜祈祷。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太甲》

这一次,佛祖还真的显灵了。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本来就多病的多尔衮出猎塞北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腊月初九(12月31日)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时年39岁。对于多尔衮之死,孝庄与顺治帝欣喜、震惊之余,不忘政治作秀,《清史稿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载:十二月壬辰,赴闻,上震悼,臣民为制服。丙申,丧至,上亲奠于郊。

多尔衮虽死,残余仍在。为了不打草惊蛇,孝庄又于第二年(公元1651年)正月,对外宣布追尊故摄政王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于太庙。并正式宣布顺治帝亲政,颁诏大赦天下。

现在就只差罗织罪名了,当然,孝庄肯定不会亲自动手。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清史稿 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载:癸巳,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首告故摄政王多尔衮逆节皆实,籍其家,诛其党何洛会、胡锡。己亥,暴多尔衮罪于中外,削其尊号及母妻追封,撤庙享。

接下来的故事,就不传奇了。已死的多尔衮,被剖棺鞭尸且焚骨扬灰,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纪》载:“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多尔衮有名可查的有10个妃子,身后无子女。所以说,老婆多,不一定孩子就多。没办法,只好过继了个弟弟的儿子,以豫亲王多铎五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至于今天历史穿越剧中的多尔衮女儿东莪格格,正史、野史均无记载,故可断定是今人可怜这个不育症患者给他虚构了个女儿。

距离多尔衮死128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帝阅《世祖实录》,不知是不是联想起了他的老爹雍正帝当年争储的丑闻——你想啊,乾隆帝刚登基第一件事就要全国收禁他老爹当年的光辉著作自辩书《大义觉迷录》。多尔衮与胤禛的历史疑云何其相似乃尔!他为免日后惹起是非,特宣布明示平反多尔衮昭雪,还其原爵。并谕曰:“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有关多尔衮的档案概行销毁。

我们所能够查阅到的关于多尔衮的后期真实历史文献,永远地消失在了乾隆帝的那把火中,永远成为了疑案。

留待我们后人,去猜疑,考证,传说。

孝庄又一次站在胜利的沙场上,俯视,微笑。

别了,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一代枭雄,多尔衮。

月舜曰:

孝庄、顺治帝这对母子苦运终于熬出头了,顺治八年二月,顺治帝上孝庄曰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并颁诏天下。诏曰:

帝王统御寰区,抚绥亿兆,莫不正名彰德。致隆于所生,乃仁孝之至情,尊养之彝宪也。钦惟我圣母协赞皇考,勤修内则,克谐宫,以御于家邦。诞育眇躬、劬劳启迪;缵承洪绪、昆一多方;揆厥本原、实惟慈庇。王公臣庶、咸谓宜崇上尊号,以孚中外之心,协古今之礼。察兹公议、允惬朕衷。谨告天地、太庙、社稷于顺治八年二月初十日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

这是顺治帝对母后孝庄的充分肯定,我认为并无过誉之辞。孝庄、顺治帝母子喜极而泣,相拥放声大哭。

孝庄得此诏后,为激励儿子顺治帝,诰谕曰: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繇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顺治朝实录顺治八年二月 己丑》)
  在消灭多尔衮残余势力之后,孝庄大刀阔斧推行新政,对内她整肃八旗王公,大力扶植忠于自己的大臣,对受多尔衮迫害的冤案平反昭雪,并恢复官爵;对外安抚百姓,尤其是汉人。大清江山在孝庄的领导下,逐步走向了正规。但是,他们母子的关系却逐渐产生了微妙的隔阂,甚至是冲突,管窥顺治帝的感情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吧:

  孝庄,一个三十一岁就死了老公的年轻寡妇,她的全部希望都倾注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不是有这样一句谚语嘛:寡妇死了儿子,没得救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大约或多或少都带有执拗偏执的性格,比如说明代的海瑞、清代后期的同治帝,就是个最为鲜明的例子。

孤儿寡母,顺治帝就是孝庄的全部精神寄托,孝庄对儿子从生活中的一言一动管教做起,这也不对,那也得改,日久在顺治帝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叛逆情绪。

    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史称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哥哥吴克善之女,是由多尔衮和孝庄共同给指定的。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八月,册为皇后。小皇后出身贵族,聪明漂亮又喜爱打扮,按《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世祖废后传》的记载就是“上好简朴,后则嗜奢侈”,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忍无可忍的顺治帝终于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八月,命大学士冯铨等人上前代废后故事,冯铨等人表示反对并疏谏,被顺治帝严词拒绝,谕以无能,故当废要求废后,并责令降后为静妃,改居侧宫。即日又奏请皇太后和礼部拟议,礼部尚书上疏请慎重详审,员外郎孔允樾等人各具疏力争,孔允樾言辞尤切,略言曰:

皇后正位三年,未闻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犹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过,犹涕泣以谏;况不知母过何事,安忍缄口而不为母请命?

朕自亲政以来,有哪件事朕说了算过?不行,今天废也得废,不废也得废!恼羞成怒的顺治帝,又命诸王、贝勒、大臣集议,集议的结果还是对废后表示反对。顺治帝不许,命令再议,并责令员外郎孔允樾覆奏,无可奈何的孝庄和诸王大臣见顺治帝废意已决,只得顺从了顺治帝,于是孝庄的侄女小皇后被废。直至顺治帝病危前夕,废后想要见自己曾经的丈夫最后一面都被顺治帝婉言拒绝了。

后来又立了一个皇后(史称孝惠章皇后),还是孝庄的娘家人,顺治还是不喜欢。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那时候顺治帝正宠幸董鄂妃,结果又是后又不当上

朕喜欢的女子你们拼命阻拦,朕不爱的皇后你们双手支持。朕找机会再一次废后给你们看。机会说来就来,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正月,孝庄身体突感不适,顺治帝责怪皇后照顾孝庄礼节疏阙,命停应进中宫笺表,并让诸王、贝勒、大臣议行。这一次,孝庄震怒了,亲自下旨如旧制封进。就这样,这位皇后在孝庄的呵护下,才没有被废掉。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那位让顺治帝爱到天荒地老的董鄂妃。

董鄂妃(谥号孝献皇后,《清史稿》作栋鄂氏,《顺治朝实录》作董鄂妃,查阅史料考证,绝不会是民间野史传说中的董小宛)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八月二十五,立为贤妃。九月二十八日,晋封皇贵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晋封速度之快,史上罕见。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董鄂妃曾为顺治帝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甚至连名字都还没有来得及取的情况下,三月而殇。本来就体弱多病董鄂妃,在此打击下更是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年仅22岁的董鄂妃带着遗憾与无尽的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顺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其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贵妃辞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哀思。4个多月之后,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正说清朝十二帝》)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顺治帝突患出痘病危,他考虑到皇子年少,准备立皇弟为帝。在此情况下,孝庄听取了汤若望 “因玄烨出过天花,有免疫力,适合继位”的谏言。一直与母亲不和的顺治帝最终还是依从了孝庄,立诏皇三子玄烨继位,为清朝选定了一位明君。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清史稿》的本段记载:“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只是例行公事,走走过场而已。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带着无穷的遗憾,年仅24岁的顺治帝告别了让他闻之色变的母亲,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觐见佛陀去了。

一切有情,皆无罣爱。若在佛国遇到董鄂妃,你会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我们永不得知。

最后,以顺治帝《赞僧偈》结束此篇:

赞僧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以上,是太宗、世祖朝的孝庄,接下来我们再说康熙朝。


如您喜爱本文,请转发给更多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