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456篇  红山文化五十年

 寂寞红山 2021-01-09
在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明
让我在这里发言,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我对红山文化没什么研究。在座的有很多学者对红山文化都有很深的研究,做过很多工作。比如说在座的郭大顺先生,主持过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的发掘工作,对红山文化有很深刻的见解。刘国祥先生是后起之秀,也有很多独到的研究。让我发言大概是因为在座的各位中,我是最早到红山遗址做考古发掘的。那是1956年暑期的事,我还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学生跟着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到内蒙古进行考古实习。我的发掘很有限,但是让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红山文化,什么是田野考古。可以说,赤峰是我学习田野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蒙的地方。所以我每次来赤峰,总是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今天这个会是第三届北方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开会时我来了,主持人是苏赫先生,他是我的老朋友,长期负责赤峰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可是今天见不到他了。参加第一次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他作为内蒙古考古队的负责人在赤峰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多年,成就卓著可惜也已经作古。今天开这个会很自然地想到他们,音容宛在,难以割舍。讲这些不是伤感,而是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已故学者的贡献。学术是有传承的,今天的研究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条件改善了,资料积累多了,方法也改进了,可以研究得更好,水平更高,但毕竞 还是以前工作的继续。这次会议来了这么多代表,我没想到,原来通知说是35人的规模,现在是80多人济济一堂,说明我们的事业兴旺,相信会有很多精彩的高水平的报告。我的讲话就当是一个开场白吧。
红山文化命名的正式提出至今已经整整50年了,至于红山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存最初发现的时间更长,到现在已将近一个世纪。在这么长的时期里,对红山文化的研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叫做探索期或摸索期,大约从赤峰红山遗址的发现到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些零星调查和发掘,出了一些报告,但一直没有把它作为一个考古学化来理解。日本学者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只是就遗址来讲。他们把红山后遗址分为第一期、第二期,我们现在讲的红山文化相当于第一期。比红山遗址发掘还早的锦西沙锅屯遗址也有与红山第一期相同的遗存,可是发掘者不恰当地把它划归到仰韶文化的范围了梁思在林西西山也发现过同类遗存。有的学者把它划归细石器文化的一期,或者说是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合文化。总之还有把它当作一有自身特征的,有一定分布区域和自身演变过程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对待。人们对这个文化有些接触有些认识,但是认识不到位,所以把这一阶段叫做红山文化研究的探索期。
第二个阶段是确立期。1954年尹达根据梁思永先生的意见,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把这个文化确立下来,对这个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由于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以及晚于红山文化的小河沿文化的发现,还有14C年代的定,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都明确了;多年的调查把分布范围基本上弄清楚了;同周围文化的关系也大体上知道了。这样作为一个考古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都确立起来了。所以把这个阶段叫做红山文化的确立期。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期或转变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可以从东山嘴的发掘开始算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喀左东山嘴的一个小山头上发现了成组的祭祀性遗迹。198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