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01-07 21:29
一 同心村墓地概况 四川省荥经县同心村墓地是一处经过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重要墓地。墓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邛崃山东麓,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为战国秦汉时期邛、笮与蜀人交通的必由之地,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同心村巴蜀文化墓地位于荥经县县城北郊,其北距荥河500米,西距严道古城遗址1千米。20世纪80年代曾作过3次考古发掘,共计巴蜀文化墓葬35座。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在荥经广播电视局大楼工地发现墓葬6座(其中1座汉代土坑墓),公布有符号的巴蜀文化器物5件。简报未提供墓葬平面图,对墓葬的年代总体判断为战国中晚期。1985年11月至1986年5月清理荥经县第二汽车队队址与县政府宿舍工地巴蜀墓26座(编号M1~M25),公布有符号的巴蜀文化器物58件。发掘报告公布了墓葬平面图,基本呈东西向分南北三排布局,最南一排4座墓M1~M4;中间一排11座墓M5~ M7、 M18~M25;北排9座墓M8~M11、M13~M17。另M12可能属于另一排。墓葬年代报告以为是战国中晚期,未作具体区分。1987年在1984年发掘的5座巴蜀墓西南300米处又清理4座墓(87YTM1~M4),不见有符号的巴蜀文化器物。另外,部分出版物如《巴蜀铜印》收录有5件铜印,称是出土于荥经同心村的器物,很可能也是出自同一墓地。鉴于同心村墓地发掘与资料刊布都比较充分,对一个墓地出土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我们整体上对巴蜀符号的理解与把握,下文拟对这批器物上的符号进行分析。 二 同心村墓地巴蜀符号概况 同心村墓地出土有符号的器物有68件,其断代与符号信息如下表所示(表一)。 到目前为止,公开刊布材料有符号的巴蜀器物共835件,其中同心村墓地出土68件,约占8%。巴蜀符号的种类有272种,同心村墓地见有66种,约占总数的24%(图一)。巴蜀符号总个数2844个,同心村墓地出土的符号个数为304个,约占10.7%。对比冬笋坝墓地出土有符号的巴蜀器物56件,巴蜀符号61种;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有符号的巴蜀器物39件,巴蜀符号36种;罗家坝墓地出土有符号的巴蜀器物46件,巴蜀符号有63种。可见同心村墓地出土的巴蜀符号种类及数量之多。 据统计,同心村墓地出土巴蜀符号,一件器物上的符号最少有1个,最多有15个(图二)。其中,战国中期偏早阶段为4个;战国中期偏晚阶段为2~15个,战国晚期偏早阶段为2~9个;战国晚期偏晚阶段以后为2~6个。同心村墓地的时代集中在战国中期偏晚阶段与晚期偏早阶段,延续时间不长,对其符号组合的繁简变化过程不便观察(图三)。但3~7个符号组合的出现频率明显很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同心村墓地出土巴蜀印章的数量比较多的缘故。 三 同心村墓地的巴蜀印章符号 同心村出土印章36件,如果加上采集的印章则共计41件,这么多数量的印章集中在一个墓地(目前发现35座墓)出土,远较其它墓地为多,如墓葬规模接近的冬笋坝墓地出土印章17件、宣汉罗家坝墓地出土印章12件,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地目前尚不见有印章出土。 同心村巴蜀墓出土印章符号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如M1∶9、M7∶22、M11∶5、M18∶15、M18∶17、M18∶18、M19∶22、M20∶16、M20∶23、M21—B∶17诸印章皆有符号 同心村墓地出土铜印还与其它墓地铜印具有相关性。 同心村墓地铜印M21—B∶24符号为 同心村墓地铜印M17∶28符号为 以上与同心村墓地诸铜印符号近同者皆为与同心村墓地地理位置毗邻的蜀文化墓地出土者。如附城乡南罗坝村墓地、烈太乡自强村墓地,其与同心村墓地皆位于荥经县县城近郊,罗坝村墓地与自强村墓地出土铜印也相互间有同符号组合。以上6例相同符号铜印说明,荥经同心村墓地、南罗坝村墓地、自强村墓地三处墓地之间关系紧密,人员联系密切,研究时宜统合视之。 同心村墓地铜印M20∶21符号为 同心村墓地铜印M20∶25符号为 同心村墓地铜印M18∶17符号为 以上诸印符号组合与峡江地区的巴人墓所出印相同,以点为线构画,可以发现由荥经、犍为、宜宾、重庆而涪陵的水路的联系。相较于成都一带蜀人核心区的联系,荥经墓葬所出铜印符号似与峡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而M3∶2、M3∶3、M17∶24、M18∶16、M20∶22、M21-A∶46、M21-A∶45、M21-A∶36、M21-B∶18、M21-B∶23、M22∶14、M22∶13、M24∶24、M24∶25、M25∶24、M25∶22诸印符号组合目前尚不见有相同者,这种唯一性印文指向墓主的私用之物,但M3、M21-A、M21-B、M22、M24、M25皆有两印或数印为目前唯一的符号组合,符号组合又不同,其单纯为墓主私名的可能性不大。 四 同心村墓地巴蜀符号的组合 同心村墓地还出土有矛、剑、戈等兵器,其上巴蜀符号形成了不同的组合。这种组合,有的见于不同的遗址,我们可以据此来观察不同遗址间的关系。 (二) 此组合见于同心村墓地铜矛M21-A∶26,与其组合近同的有大邑县五龙乡机砖厂墓地铜矛M3∶4、峨眉符溪公社砖瓦厂1974年出土铜矛,这2件都是战国中期晚段器物。 (三) 此符号组合见于同心村墓地出土战国中期的铜剑M5∶17、M24∶21,战国晚期的铜矛M19∶18。 与此符号组合相同的器物,见于峡江巴文化区的有冬笋坝墓地出土战国中晚期铜剑,丰都县白沙镇出土的铜剑,云阳县高阳镇青树村李家坝墓地战国中期晚段的铜矛M51∶1,宣汉县罗家坝墓地战国中期的铜矛M40∶1、铜剑M28∶30、铜剑M55∶5,湖北省荆门市子陵铺镇美满村罗坡岗墓地铜剑M52∶1,四川省高县文口公社黄泥坳出土铜剑。 见于成都平原蜀文化区的则有战国中期早段的什邡市城关战国墓的铜戈M92-1∶10、铜剑M69∶12、战国中期晚段的铜剑M16∶ 8、铜矛M38∶6,四川省彭州市致和镇红瓦村青铜器窖藏出土铜矛,四川省郫县晨光公社向阳大队战国船棺葬出土铜剑,成都市石灰街出土铜矛,四川省蒲江县鹤山镇飞龙村盐井沟花样年小区出土战国晚期铜剑2006CPHM3∶1,宝兴县陇东乡汉塔山墓葬M38∶1,荥经县附城乡南罗坝村墓葬战国中期晚段的铜剑M1∶43。 (四) 此组合见于同心村墓地铜剑M21-A∶34,同墓所出铜剑M21-A∶32的符号则为 与此符号组合近同的见于蜀文化区的有昭化宝轮院战国墓M21∶2、犍为县金井乡万年村墓葬M6∶2、芦山县升隆乡的铜剑、郫县红光公社独柏树墓葬铜矛、什邡市城关战国墓M61∶5。 见于巴文化区的有冬笋坝墓葬M6∶8、M9∶7、M34∶2、M37∶2,涪陵县小田溪战国土坑墓M1∶16、17、19、20,开县渠口镇云安村余家坝墓地M8∶1,云阳县高阳镇青树村李家坝墓地M43∶3、宣汉罗家坝墓地铜剑M17∶7、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张滩墓地M8∶16。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荥经同心村墓地出土器物上的巴蜀符号组合,总体上与川西成都平原的蜀人区出土的巴蜀符号组合有更多的一致性。这些现象表明,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晚期,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地带,同心村居民与成都平原的陆路的交通与文化联系是紧密的,文化上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显示其文化的使用者可能也是同一个族群。但同时,据同心村出土印章与部分铜器符号的组合来看,其与峡江地区一带巴文化居民的水路联系也是相当的紧密。远至宣汉罗家坝墓地出土数器的符号组合与同心村都有完全一致的情况,如罗家坝铜剑M31∶12、铜剑M17∶7、铜矛M40∶1、铜剑M28∶30、铜剑M55∶5等,同心村与罗家坝所出者符号皆同。换言之,巴人在四川盆地西南部的活动,其范围与影响已经超越宜宾等地,并经岷江等水道向北释放了相当的影响。 五 同心村墓地高出现率符号对比研究 同心村墓地出土的巴蜀符号中,有一些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有对比研究的可能与意义。 (一) 就目前刊布的材料所见有11件钟形符号。 (二) 铸有这一符号的器物同心村墓地出土3件。 同心村墓地之外, (三) (四) 六 结语 上文从总体上对同心村墓地出土的巴蜀符号进行了整理归纳,并与临近的巴蜀文化墓地出土符号资料进行了对比,对4例有代表性的巴蜀符号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同心村墓地的巴蜀符号数量、种类多样,荥经同心村遗址是四川盆地西南地区一处平原与山地、巴文化与蜀文化重要的文化交流的节点。同心村墓地出土的巴蜀符号的种类上与四川盆地西部的蜀人区出土巴蜀符号明显具有绝对的共性。荥经同心村墓地、南罗坝村墓地、自强村墓地三处墓地之间关系紧密。同心村虽然在地理与文化上属于蜀人,但其文化面貌,特别是巴蜀符号印的符号组合与峡江地区的巴人墓所出印相同,可以发现由荥经、犍为、宜宾、重庆而涪陵的峡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显示出其与四川盆地西部、峡江地区之间紧密的文化联系。同心村墓地也有自己独有的巴蜀符号,是一处重要而独特的巴蜀文化的遗址,其与近旁的南罗坝村墓地、自强村墓地一起,值得巴蜀文化研究者的深入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