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行﹃六微﹄模式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大盗宝库 2021-01-11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山东省临沂市践行弘扬沂蒙精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着力推行“六微”模式,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实现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
  完善基层治理“微架构”。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组织网络,让党旗在基层治理一线高高飘扬。一是培育“领头雁”。创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将4410名村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严格考核评定,及时调整补充,通过精准化培养、精细化管理、绩效化考核、多重化激励,破解了村干部“人难选、人难留、人难管”问题,使他们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上,成为基层治理的“领头雁”。二是打造“红管家”。选派305名“红领书记”到城市社区党组织任职,重点抓物业党建工作,推动117个小区实现党支部与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193名社区干部、小区党支部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委会,375名物业企业负责人、业委会成员担任社区“两委”兼职委员,织密物业行业发展的“红色脉络”。三是建好“议事厅”。在依法规范设立村(居)民委员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重点加强调委会、红白理事会、合作社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民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活动,搭建了群众参事议事的平台。四是壮大“生力军”。积极吸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大力发展平安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团、义工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环境整治”“+节日关爱”“+脱贫攻坚”4个项目品牌,使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规范基层治理“微权力”。村级处在社会治理体系的最前沿,事关平安稳定大局。为确保村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着力健全完善村级“小微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工作清单”厘清权责边界。围绕群众关注的人、事、财、权等问题,在县级层面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梳理村级在重大决策、“三资”管理等方面的“八项权力”,明确提出不准违规举债、不准坐收坐支等“十个不准”,为村级权力行使划定了“红线”。二是“流程再造”推进民主管理。对八项“小微权力”制定了“运行规范指南”,将涉及到的30个事项逐项绘制流程图,明确办理主体、操作规程、完成时限,引导村干部“照单办事、按图操作”,扎紧了基层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三是“三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进一步拓宽公开栏、灯塔—党建在线、微信群等信息公开渠道,建立“村情发布会”制度,推行“点题公开”“疑问反馈”模式,及时公开基层党务、村务、财务信息,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构建基层治理“微体系”。强化统筹理念,在横向上打破部门界限、行业界限,整合信访、调解、司法等资源力量;在纵向上关口前移、下沉一线,把社会治理力量延伸到镇街、村居,构建条块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一是健全矛盾多元化解体系。在村(社区),建立“和事佬”调处室,吸纳乡贤、律师、退休法官、“五老”人员加入调解队伍,推动小微矛盾纠纷提前介入、就地解决。在镇街,实施“干部摘星、群众点将”模式,通过设立“摘星榜”,由科级干部“摘星打擂”包保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建立“点将台”,引导群众自主“点将”,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干部解决个人诉求,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实效。在重点行业领域,将调解组织与审判团队进行嵌入式整合,打破行业壁垒,实现优势互补、高效化解矛盾。二是优化治安防控体系。创新推行“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合成化巡防联控机制,将全市划分为17个巡防战区、244个巡防网格,优化整合特巡警、交警、治安、派出所等警种力量5700余人,组织动员保安员、治保干部、警务助理、网格员等67000余人开展群防群治,有效织密了治安防控网。持续深化“雪亮工程”延伸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公安检查站”“智慧街面巡防”“智慧安防小区”建设,防控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三是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创新实施基层法治建设“三纵三横”工程,在县区、乡镇、村居分别设立法治督导员、法治指导员、法治联络员,在中小学、医院、企业分别设立法治副校长、法治副院长、法治副厂长或副经理;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建成156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4045个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选配1147名乡村法律顾问;持续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建成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51个,形成了点面结合、互促共进的基层法治创建格局。
  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优化设置基层网格,实现多网融合、一网治理,真正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一网全覆盖”,夯实社会治理“底座”。一是标准化设置网格。科学调整划分基础网格11450个,将较大基础网格细分为若干微网格,实现楼路厂院以及各类景区、商圈市场、学校、医院等重点部位全覆盖。建立网格事项准入和任务清单制度,编印基础网格“工作指南”,将13个部门单位事项统一纳入“一张网”管理,实现了融合共享。二是专业化配强队伍。按照“1+1+1+N”模式,为每个基础网格配备1名网格指导员、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名微网格员,打造高素质网格员队伍。全面推行专职化建设,按照城区网格员待遇不低于当地社区工作者工资标准、农村网格员待遇不低于村“两委”干部最低工资标准,为基础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比例达到95%以上。三是闭环化处置事项。规范网格事项上报、分流处置、跟踪督办、办结反馈、考核评价五项流程,构建闭环工作机制。对网格事项,网格员能自行处置的及时处置,不能自行处置的即时上报,由网格化服务中心分流至职能部门办理。四是智能化监管考评。依托网格化信息系统,利用网上签到签退、轨迹查询、事项上报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做到了对网格员履职情况的信息化掌控和考核;依托事项办结率、限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自动统计分析功能,实现了对部门办理事项的全程化监管考评,确保了网格运行高效顺畅。
  搭建基层治理“微平台”。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集政务服务、诉求办理、问计于民、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智慧治理网上服务平台。一是开通政务服务“直通车”。将教育、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纳入其中,将服务窗口从线下移到线上、连到掌心,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用“小程序”解决“大问题”。二是打造诉求办理“掌中宝”。将群众诉求、矛盾纠纷等统一汇聚到平台,实现问题一网收、诉求一网办、答复一口出。完善“群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做到一般性问题3天内回复,复杂性问题5天内回复,并将办理过程在网上公开“晾晒”,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汇聚建言献策“民意云”。设置“问计”板块,开办“献策家乡”“网友好建议”栏目,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意见建议,将群众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四是搭建宣传教育“融媒体”。集中开办“城事热点”“为您服务”“好人好事”“大义沂蒙”等系列栏目,大力宣传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全方位展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效、新变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推行基层治理“微教化”。临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我们把德治教化作为基础性工程,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增强基层治理“软实力”。一是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临沂是一片红色热土,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工作中,切实找准传承沂蒙精神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结合点,开展“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十大行动,深入开展红色史料挖掘、红色文化融合、红色文艺精品创作等工作,举办民歌唱响、乡村展演、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活动,使沂蒙精神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的精神旗帜。二是大力弘扬孝善文化。中国传统24孝故事,有7孝发生在沂蒙大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层善治提供了丰厚沃土。深入开展“家和美、邻和睦、村和谐”和“立家训、树家风、争创最美家庭”等活动,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道德熏陶,在身体力行中增强家国情怀。三是大力弘扬忠义诚信。持续开展“最美临沂人”“道德模范人物”评选,表彰见义勇为英模人物,让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杆,积极营造崇德向善、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深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开展“诚信建设沂蒙行”和争创“诚信企业”“模范商户”“信用居民”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诚信临沂”的品牌影响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精神动力。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