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课堂 l 第十一讲 秦艽丸妙用治顽疡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1-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开放  共享  积极  共赢

  每周五

 18:00 

   【赵氏皮科知识小课堂】

追更新 · 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 · 右下点在看

秦艽丸

【出处】《太平圣惠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秦艽、苦参、大黄各30g,黄芪60g,防风、漏芦、黄连各45g,乌蛇肉15g。

【功效】散风止痒、清血解毒。

【主治】原书主治脓窠疥,现代用于治疗慢性湿疹(顽湿疡)、神经性皮炎(顽癣)、皮肤瘙痒症(瘾疹)、寻常性狼疮(流皮漏)、盘状红斑性狼疮。

Qin Jiao Wan

01.方解

秦艽丸是赵炳南教授比较推崇的方剂之一,原出自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由秦艽60g,黄芪60g,漏芦45g,乌蛇120g,防风45g,黄连45g,苦参60g,大黄60g组成,炼蜜成丸,以温酒送服,主治遍身生疥,干痒,搔之皮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收载此方,主治脓窠疥。两书所载秦艽丸组成相同,区别仅在于乌蛇的用量,由120g减为15g。

本方扶正与祛邪兼施,搜风入络、清血解毒。方中秦艽为君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其可作用于深部,一般皮疹浸润深适合使用。乌蛇善搜剔血中伏风;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二者共为臣药,可辅助秦艽祛除肌表、经络之风湿而止痒。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漏芦味苦、咸,性寒,能清热解毒、消痈脓、下乳汁。三药配合,能佐助君药、臣药除湿热而解毒。大黄味苦微涩、性寒,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既配合苦参、黄连、漏芦清热解毒,又加强秦艽、乌蛇入血入络之功而活血祛瘀,为佐药。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亦为佐药。诸药配合,能散能降,寒温并调,攻补兼施,可使风去、湿除、热清、毒解、瘀散。

在赵炳南皮肤病湿邪论治体系中,龙胆泻肝汤针对热重于湿;除湿胃苓汤针对湿重于热;全虫方针对顽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剂,即秦艽丸,针对顽湿伤正者。所以秦艽丸是首攻补兼施的方剂,适合皮肤病病程日久,正气已有亏损之证。临床应用时,要抓住湿毒蕴久入血而又伤正的特征。亦即病程日久,湿热蕴毒窜经入络,顽固不去,兼见气虚体弱者。可用于多种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寻常性狼疮、盘状红斑性狼疮等,属于湿毒蕴于血分者。对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而病情稳定,也可用于巩固疗效。

秦艽丸祛风兼清热、解毒、燥湿、化瘀、补气扶正,功效齐全,适合以“风”“湿”“热”“毒”以及“虚”为主要病因的各类皮肤病的治疗,尤其对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皮肤瘙痒明显、皮损肥厚粗糙的皮肤病,契合其“风”“湿”“热”“毒”“瘀”“虚”并存的病机。

本方所治之病症很多,赵老还将本方化裁,组成秦艽五味方。其组成有秦艽、黄连、乌蛇、漏芦、白花蛇舌草等。有散风清热、除湿解毒、调和气血的功效。赵老晚年常用秦艽五味方、“四藤”合方,以散风清热,除湿解毒,调和阴阳。

02.趣记方歌

秦艽丸服脓疥愈,

清热痒除疮自去,

苦参大黄风漏芦,

乌蛇黄连芪蜜聚。

【趣记】秦三皇(大黄、黄芪、黄连)苦,屋(乌)漏风。

【使用注意】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附:秦艽五味方

【出处】赵炳南经验方。

【组成】秦艽、黄连、乌蛇、漏芦、白花蛇舌草。

【功效】散风清热,除湿解毒,调和气血。

【主治】同秦艽丸。

 秦艽丸与全虫方的比较。

全虫方证与秦艽丸证均属病程日久,而前者偏于湿毒聚结在气分、风盛瘙痒较甚者,后者偏于湿毒热盛蕴于血分而有正虚者。在临床上两者也可配合应用,组成“虫蛇”组合。

03.典型医案

案1:秦艽丸治疗异位性皮炎案。

刘某,女,15岁。

初诊日期:1971年11月10日。

主诉:全身起疙瘩,瘙痒流水,已10余年。

现病史:10多年来,全身散在红色丘疹,痒甚,搔抓后流黄水,经常感染化脓,反复发作。经当地医院久治不效,影响发育,较同年儿童瘦小。经检查诊断为“异位性皮炎”。用药后效果不显,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四肢、躯干皮肤密布红色丘疹,部分糜烂,渗出黏液、脓血,有黄痂覆盖,皮疹周围明显潮红、有抓痕。下肢糜烂面较多,影响肢体活动。

脉象:沉弦。

舌象:苔薄白。

西医诊断:异位性皮炎。

中医辨证:内蓄湿毒,外受风邪,病久缠绵,气血失和(顽湿)。

立法:解毒除湿,散风止痒兼扶正祛邪,调和气血。

处方:

乌梢蛇3g秦艽6g苦参9g漏芦9g

川连6g川芎6g白鲜皮6g苍白术(各)12g

防风6g生芪9g

外用稀释拔膏。

二诊:1971年11月26日。前方连续服用12剂后,痒感已止,大部分皮疹消退,有的已呈色素脱失,唯有双下肢皮疹较密集。改服秦艽丸、除湿丸、香橘丹,外用脱色拔膏棍。

三诊:1971年12月24日。连续服药月余后,皮损基本恢复正常,痒感消失,大腿部起一疖肿,继服秦艽丸、除湿丸,疖肿处外用化毒散软膏。

四诊:1972年1月18日。原皮疹退净,未发现新疹,取前药继服,以巩固疗效。

案2:秦艽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案。

黎某,女,10岁。

初诊日期:1971年8月9日。

主诉:全身起红疙瘩及白屑已2年。

现病史:2年前发现下肢出现红色点状皮疹起白色鳞屑,今年7月份皮疹泛发全身,曾口服“白血宁”,外用药水均未见效。目前皮疹泛发头部、四肢及躯干呈红点状皮疹,脱屑、瘙痒较重。

检查:皮疹呈滴状,色潮红密布于头部、四肢及躯干,表面有银白色较厚之鳞屑,基底色潮红、浸润。

脉象:弦滑细。

舌象:苔薄白,舌质红。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受风,发为血热型白疕。

立法清热:凉血,散风解毒。

处方:

粉丹皮9g干生地15g白茅根15g生白术9g

白鲜皮15g乌蛇肉6g秦艽9g川连6g

川军6g漏芦6g车前子9g(包)

外用楮桃叶500g,煎水洗浴,每日1次,京红粉膏外搽。

二诊:1971年8月16日。前药服7剂,配合外用药皮损变薄,色由潮红转淡红,未见新生皮疹,痒感减轻,前方再继续服用。

三诊:1971年8月24日。前药又用7天后,头部及躯干皮疹大部分消退呈现色素脱失,四肢皮疹仍色红作痒,前方乌蛇肉改用6g,川军改用9g,干生地改用30g。

四诊:1971年9月1日。全身皮疹消退呈现色素脱失,唯双上肢皮损未退净,改用养血润肤法,停外用药。

处方:

干生地30g全当归15g乌蛇肉9g天麦冬(各)12g

白鲜皮30g地肤子15g鸡血藤30g秦艽9g

漏芦9g生白术9g川连1.5g

五诊:9月15日。服前药后,皮疹已全部消失,临床痊愈。患者要求带成药准备返回原籍,带回秦艽丸、八珍丸各20丸,早晚各分服1丸。

原书按语本案患儿属于白疕血热型而风湿并重,主要特点为皮疹泛发面积大,自觉痒感明显。方中丹皮、生地、茅根清热凉血;白术、车前子、白鲜皮健脾利湿祛风;秦艽、大黄、黄连、漏芦清热除湿;乌蛇肉为血肉有情之品,搜风祛湿解毒力较强。外用楮桃叶煎水洗浴后在皮肤表面形成薄油脂层,并有滑润感,这是值得注意的。用此药洗浴有杀虫润肤止痒之效,多用于顽固瘙痒性皮肤病。

案3:秦艽丸治疗脓疱型银屑病案。

高某,男,43岁。

初诊日期:1971年11月23日。

主诉:全身泛发红斑起脓疱已4年。

现病史:1967年发现肘部出现红斑,脓疱有鳞屑,时轻时重,当时未能明确诊断。1970年10月份泛发躯干、四肢部。当时住某医院,诊为“脓疱型牛皮癣”,曾用过“组织疗法”、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口服“泼尼松”每日40mg,外用芥子气软膏等连续用药2月余,开始缓解,停药1周以后又复发。此后连续用药13个月,至1971年11月份泼尼松减至每日30mg,病情稍有好转而出院,来我院门诊治疗。

检查:四肢、躯干密布红斑鳞屑,个别皮疹上有脓疱,双肘部、胁部皮疹融合成片,银白色鳞屑较厚,基底潮红,浸润明显,双手指甲变形有顶针指。

脉象弦滑。

舌象:苔白腻,舌质红。

西医诊断:脓疱型牛皮癣。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气血失和,兼感毒邪。

立法:清热解毒除湿,佐以调和气血。

处方

乌蛇肉9g秦艽15g漏芦9g川军9g

川连6g防风6g生槐花30g苍白术(各)12g

丹参3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苦参12g

二诊:服前方7剂后,痒感明显减轻,激素开始减至每日20mg,肘部、胁部片状皮损已开始分散,前方乌蛇肉改为15g。

三诊:1971年12月9日。前方连续服8剂,大部分皮损消退,肘、胁部皮损变薄色淡红,未出现脓疱,痒感减轻,泼尼松改用每日10mg,续用前方。

四诊:1971年12月23日。前方服10剂,全身皮疹消退,肘、胁皮损未退净仍痒,无明显减轻,改用解毒祛风、养血润肤之剂。

处方:

乌蛇肉24g秦艽15g全虫9g漏芦9g

川军12g川连6g防风6g紫丹参30g

苦参9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全当归15g

五诊:1972年1月4日。服前方10剂后痒止,皮损退,改用秦艽丸、除湿丸。

六诊:1972年2月22日。近日来原皮损处潮红、痒,有复发之势,用1971年12月23日处方,乌蛇肉增至30g,加干生地30g。

七诊:1972年4月6日。前药连服15剂,潮红退,痒止,原皮损处色素沉着稍粗糙,继服秦艽丸、八珍丸。

八诊:1972年7月4日。原皮损处已光滑留有色素沉着,激素已停服,继服秦艽丸、八珍丸。

九诊:1972年10月12日。患者来门诊复查,近3个月来病情稳定未复发。

冬天

Winter

案4:秦艽丸治疗红斑性天疱疮案。

高某,男,45岁。

初诊日期:1971年10月9日。

主诉:周身反复发生水疱已5年。

现病史:1966年初,患者颜面、躯干、四肢突然出现红斑,随之即有水疱发生,界限清楚,疱壁薄易破,内容透明液体,破后皮损红而潮润,流黄水,尼氏征阳性。曾在某医院确诊为“红斑性天疱疮”。开始服用“泼尼松”每日40mg,未效。同年10月在某医院入院治疗,服用“泼尼松”每日32片(160mg)及氨苯砜50mg,每日2次,病情稍有控制,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发作,伴有高血压(160/104~170/110mmHg),大便秘结。1971年10月转我院门诊治疗。

检查:体温正常,身体暴露部位头、颈、颜面、上肢及躯干有红斑水疱,糜烂、结痂,疮面恶臭,奇痒不得眠,皮肤抓痕成片,口腔黏膜也有红疹,影响进食。

脉象:弦滑。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红。

西医诊断:红斑性天疱疮。

中医辨证:内有湿热,外感毒邪,郁结成疮。

立法:活血解毒兼清利湿热。

处方:

乌梢蛇9g秦艽15g漏芦9g川连6g

鬼箭羽30g鬼见愁9g川萆薢30g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车前子12g(包)

外用冰片蛋黄油、化毒散膏。

二诊:1971年10月27日。上方服10剂后,症状好转,原皮损红斑渐退,水疱糜烂亦见结痂萎缩,瘙痒减轻,无新生疱疹出现。服用秦艽丸、除湿丸、二妙丸,交替服用。外用珍珠散、化毒散扑撒,症状稳定,逐渐好转。

文字来源 | 《赵炳南验方十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