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刮痧是我们传统中医治疗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经活络,治疗疾病。对于刮痧,人们总是觉得它只是用来放松身心的工具,其实刮痧的治病效果也很不错哦!对于以下五种常见病,刮痧的治疗效果很不错呢!想知道哪五种吗,看看就知道咯! 感冒是呼吸道常见疾病,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卫外功能减弱而导致风寒、风热、暑湿外感。常见有头痛、四肢酸痛、发热、畏寒、乏力、鼻塞、流涕、咳嗽。部分患者还伴有食欲差、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 * 主要刮痧部位: 头部:以头顶(督脉:百会穴)为中心,分别向前(至前额神庭穴)、后至枕骨凹处(胆经:风池穴)、左、右刮拭(至太阳穴); 胸部:(咳嗽)--由内而外(任脉:天突至中府穴); 腹部:(呕吐)--肚脐上4寸(任脉:中腕); 小腿外侧:(胃经:足三里穴); 颈部:(发热)--第七脊椎处(督脉:大椎穴),屈肘直角横纹外(大肠经:曲池穴); 脊椎:(发烧)--脊椎两侧(督脉--华佗夹脊穴),第二胸椎旁开两指(膀胱经:风门穴); 手臂:(鼻塞)--手腕横纹桡内侧上7寸处(肺经:孔最穴),点按鼻翼外凹处(大肠经:迎香穴)。 二、刮痧治病: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感冒、高血压、颈椎病、发热性疾病、颅内、五官等疾病均可导致。多为风邪袭入经络,肝阳上亢,气血亏损以及淤血阻络。神经性头痛系长期焦虑、紧张和疲劳;偏头痛是颅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头痛往往伴随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 * 主要刮痧部位: 头部:以头顶(督脉:百会穴)为中心,分别向前(至前额神庭穴)、至后后发际边凹处(膀胱经:天柱穴)、左、右刮拭(至太阳穴); 肩部:双侧肩周部(从上向下至肩井穴); 上肢:双外侧(大肠经:从合谷穴向上至肩部);疼痛重者加阿是穴(痛处)。 三、刮痧治病:高热 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病毒、细菌感染引起,发热在38c左右或以上者,主要表现为体温高,怕冷、咳嗽、面赤、烦躁不安等。阴虚症多引发。 * 主要刮痧部位: 头部:两眉间(任脉:印堂穴),鼻下(督脉:人中穴),十指尖(十宣)放血; 颈部:颈椎下第七棘突下(督脉:大椎穴)、肺腧; 背部:脊椎两侧(督脉--华佗夹脊穴),第二胸椎旁开两指(膀胱经:风门穴); 上肢:手臂外侧屈肘处:(大肠经:曲池穴),左右手拇、食指交叉拇指尖处(大肠经:合谷)。 四、刮痧治疗:疲劳综合症 饮食不周,睡眠不足,体力消耗过多,身体长期劳累;烦躁,抑郁,心理压力过大引发的身心疲惫症状。无器质性病变的亚健康状态。 * 主要刮痧部位: 头部:以头顶(百会穴)为中心,分别向前(至前额)、后(至天柱穴)、左、右刮拭(分别至太阳、风池穴); 肩部:双侧肩周部(从上向下至肩井穴); 背部:胸椎、腰椎及两侧(督脉、膀胱经); 足部:足跗外侧:(膀胱经:京骨穴); 五、刮痧治病: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 其主要表现为: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不能向患侧侧卧。 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例如,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屈肘时手摸不到肩。日久可以发生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不便、后伸不利等症状,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年龄的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 主要刮痧部位: 颈部——哑门、风池、大椎。 肩背部——肩井、天宗。 胸部——中府、云门、缺盆。 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六、刮痧治病: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取位:坐位。 * 主要刮痧部位:颈部、肩胛部、背部 操作步骤:术者用5分硬币、瓷勺、碗边部,在上面涂上茶油或香油(或温水代替),分别在患者的颈部、肩胛部、背部3处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反复刮,直至皮肤出现红紫条块为止。每天2次。 结语: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最后,祝大家健康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