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胆说说欧体里的败笔字,欢迎来辩!

 神秘俠客書法 2019-12-24

传统经典名碑帖是古人所书写的,只要是人书写的字不可能每一个都尽善尽美。在临摹名碑帖时,虽然对不符合字法形式美法则的字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因为它出现在古代大书法家的名帖中,我们不会轻易地否定之。但是,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笔法、字法法则来验证之。

欧楷《九成宫醴泉铭》原碑中有个别字就不符合字法形式美法则。

如‘暑”字(上图左),撇划过长,重心不稳,不合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和和平衡的字法视觉形式美法则。因为这个字中横划已经有一笔放了,所以撤划就不应该再放得过长,从而使该字失去了平衡之美。而原碑中另一个“暑”字(上图右),处理的较好。又如: 前三个“靈”字,都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试分析并改正之。如图,前三个“靈”字的相同问题是:

一、重心不平衡,没有形成平衡之美;

二、上下两个横向笔划放了两笔,没有形成对比之美;

三、第二、三个“靈”字还存在最后一横斜势过度,没有形成横向斜势统一之美。

我们应用字法形式美的法则试改正之,如:“靈”  ④。原碑中的“臺”字重心不平衡,横向失均匀。试改正后的“臺”字则有平衡美。

原碑中“窮”字(左),上下脱节,缺少穿插之美。试改正后的“窮”字(右) 则结构紧凑。

原碑中“贵”字(左中),上下脱节,失均匀之美。试改正后的“贵”字(右)则浑然一体。

瑕不掩瑜,个别字的问题并不会影响欧楷《九成宫醴泉铭》的传统经典名碑帖的崇高地位。我们这里是想说明在学习传统经典碑帖时不能一味迷信崇拜,而是要用掌握的笔法、字法的规则,验证性地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与深入把握书法的本体语言,从书法艺术中得到美的滋养和无穷的乐趣。


附录:字法形式美法则

平衡之美是视觉艺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楷书平衡之美是指字法中横向、纵向等笔划组合之间保持重心平衡给人带来的形式美感。每个字的平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为了便于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我们把原碑中的相关单字分成基本对称型的平衡非对称型的平衡两组进行解析。

一、基本对称型字的平衡及其字例

一般来说,楷书的横向笔划有左低右高的斜度,以及撇与捺等笔划虽然方向对称但笔划形态不同,所以不可能有完全对称型字的平衡。因此,我们将基本对称型的字进行分析,发现其重心平衡之规律。如下图:“宫”字,根据宝盖头点的位置,或者说是横钩向右伸出的幅度,决定下面两个“口”向左移的幅度,以达到此字的重心平衡。“炎”字,根据下面这个“火”字撇的长度,确定最后一捺的长度,以保持该字之平衡之美。“景”字,最后一笔点的大小、轻重以及上下左右的距离都会影响该字的平衡。放右缩左是欧楷的特点。

上图“景”字中间一横略向右放,而中间的撒点偏左,这样视觉上就明显地放右缩左了。下面“小”的部分,竖钩居中,左点略收,右点略放,整个字达到了平衡之美。临写这类基本对称型字时,我们一方面要把握好这些字的基本对称型,同时还要把握好欧楷《九成宫醴泉铭》的字法特征,这样才能较快地掌握这类字的平衡之美。

下面我们从《九成宫醴泉铭》原碑中选出部分字,供临习并体会平衡之美:

二、非对称型字的平衡及其字例

非对称型字的平衡,主要是把握该字笔划之间、结构之间的总体平衡,特别是最后一划的收笔,是收还是放是平衡该字之关键。所以,临写每一个字的最后一个笔划时,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好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非对称型独体字平衡的规律。非对称型的字主要有非对称型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等六种。

下面我们举例解析之:

非对称型独体字,如上图“长”字最后一捺未写之前,重心明显偏左,捺划的长短、轻重,以平衡该字为标准进行书写。

非对称型左右结构的字,如:“针”字,由于“金”字部需要让右而缩,加上撤划的向左放纵之后,产生了强大的斜向横势,重心明显偏左,此字的右边一横则收缩,不然,就会横势过甚。最后一竖划大胆地纵势放出,使该字既险峻又平衡。

非对称上下结构的字,一般来说,上收则下放,如上图:“爱”字,最后一捺向右放出,使这个字达到平衡: 上放则下收,如:  “虑”字,因为上面的横钩缩左放右,下面的“心”部同样缩左放右,以达到险峻中的平衡。个字中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只能放一笔,这是写好字的法则之一。将字写成平和或险峻的境界,关键在笔划构成的收放上。但无论是平和还是险峻的字,都必须做到重心平衡才行。

左中右结构的字,一般中间部分可采用粘左,如上图:“瑕”字,或粘右,如:  “微”字,再将其作为左右结构的字来处理平衡关系。也可用放中间缩左右,如:  “激”字,或放左右缩中间,如下图:“榭”字,等方法来平衡该字。上中下结构的字也可参照此法处理其收放与平衡的关系。

半包围结构的字,如上图:  “臣”字,由于左边的竖向下伸出,最后一横自然向右伸,使本来比较拘谨的字,显得潇洒起来。

下面我们从《九成宫醴泉铭》原碑中选出部分字,供同学们临习:

纵观历代优秀名帖,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基本都是作者率性而为,而非刻意去追求每个字的完美,或许正如歌里唱的:

完  美  并  不  美

本文仅供学术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