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发展专家委员会西安调研报告

 基业长青俱乐部 2021-01-21
摘要

2018年9月,“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发展专家委员会刁春和主任带领部分专家,赴西安就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形势及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调研。调研组一行走访了总部位于西安的八家代表性企业,并对调研情况作了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形成此报告反馈给接受调研的企业,以供借鉴和参考。

接受调研企业提出的共性问题

在与企业交流过程中,各家企业分别就当前国际工程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非经济因素的负面影响巨大

政治风险不断加大,法律体系受欧美殖民的影响大,项目审查随意性大,被终止、毁约的项目增多;近年来,国际项目的获取难度越来越大,项目合同签署后真正落实到位的周期也越来越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政府政策不稳定,政策延续性较差,只要政府一换届,往往是新政府不承认旧政府确定的项目,致使一些基本落实的项目需要重新做工作;海外法律环境、人文环境、所在国对中国的欢迎程度在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国家安全形势严峻,例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阿尔及利亚、阿富汗等,中国企业面临严峻安全风险。

2东道国国家债务风险和汇率增加

不少第三世界国家政府到达偿债高峰期,缺乏投资兴建新项目的能力,即使向中国申请优惠贷款项目,也存在较大难度,因此,中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容量在变小,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之间差距也较大;受国际政治经济影响,汇率变动大,例如,南非;另外,外汇管制,例如,苏丹没有银行接受境外汇款。这对于投融资项目影响较大。

3国际基础设施投资短缺

近一两年现汇项目特别少,很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推广BOT、PPP模式,投资项目成为大趋势,对中国传统的以出口信贷带动工程承包和产品输出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企业能否有效建立起融资平台成为大问题。

4东道国政策限制对项目实施带来困难

中亚、东南亚对中资建筑企业进入市场限制较多,必须与当地公司进行股份联合的方式进行政府项目的承接。大多数国家对海外劳工配额限制在10%,而当地劳工的劳动技能满足不了工程要求,严重影响项目执行。中亚地区国家建设管理仍沿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系,项目最终定价要由国家预算审批确定,这给在该国实施项目带来很大困难。

5中国跨境产业链高端咨询环节缺失

我国设计院在海外工程咨询和总承包项目牵头方面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存在显著差距,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标准、规范走出去的步伐,中国企业与国际主流设计理念、技术体系的衔接也是制约海外发展的重要瓶颈。

6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相对于国际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陕西企业从事国际工程业务的人力资源总体不足,尤其是市场开拓、商务法律等复合型工程人才紧缺,很多重要岗位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员;国内外生活条件天壤之别,而现在收入水平的差距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经大大缩小,企业外派国际工程业务人员面临“派人难”;相当一部分有经验的国际工程人才流向投资金融业,海外工程业务面临“留人难”的问题。

调研专家的意见、建议

经过一周时间调研和与西安8家企业的深入交流,调研专家们在调研过程中和调研会后,就中国国际工程业务和陕西企业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

1做好战略规划布局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与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从事国际工程业务的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全球政治、经济大势,作为制订本企业经营战略的依据。以下六个方面与对外工程承包业紧密相关的大趋势值得“走出去”企业特别关注:

  1. 清醒认识“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主导和推动的新型全球化与美国主导和维护的旧有经济秩序之间博弈的大背景,树立新型全球化必将逐步获得成功的坚定信心;

  2. 以出口信贷拉动的业务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以产业园开发催生东道国经济内生动力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新的业务形态,资本引领的BOT/PPP成为国际工程承包新的重要模式;

  3. “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单打独斗”、无序竞争将没有出路,竞争转为竞合、全球合作共赢大势所趋

  4. 中国劳务输出优势不再,提高当地劳务和第三国劳务的使用和管理能力成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的必修课

  5. 在新型全球化与旧有经济秩序博弈的大背景下,“长臂管辖”和反腐败法的管制将格外严厉,合规经营须成为中国承包商的自觉行为;

  6. 绿色建造、低碳建造、工业化/数字化建造大有可为,势在必行。

2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 陕西企业的国际化要进一步突出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升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辐射能量,深耕亚欧大通道沿线国家市场;

  2. 有市场自主选择权的企业,要加强国际市场研究,优化市场布局,努力占有风险可控、发展潜力大的国别市场,坚决撤出高风险市场;

  3. 海外投资是突破中国工程企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世界基础设施市场提倡、推广的商业模式。陕西不少企业具备投资发展的能力,已经在国内投资了不少项目,应制定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开发海外投资业务;面对东道国市场开发中的一些政策性制约,可以尝试通过争取“投资优惠”的方式“打通瓶颈”;

  4. 任何其他地区、其他企业海外拓展的成功经验都不具有“可复制性”;陕西企业必须深入发掘本地区、本企业的潜在优势,清醒认识自身短板,扬长避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3构建“投建营”一体化联合舰队

  1. 以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海外工程承包是今后一个时期带有方向性的市场趋势。国际产能合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某一产业链整合的先进性和完整性,关键是实现产业链上各企业的纵向合作;

  2. 以本地区优势产业(如煤化工产业)为依托,组成陕西藉投资、设计、制造、施工、运营企业的联营体,共同开发国际投建营一体化项目,“竞争能力”、“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是陕西企业“投建营”一体化开拓海外市场的可行模式;

  3. 从传统工程承包到“投建营”一体化海外业务,需要企业实现从承包商向投资商的角色转变,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研究商业模式、投资构架、投资可研、协议拟定、政府审批以及项目融资等各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控;

  4. 海外“投建营”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参与“投建营”一体化项目的企业要把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4加速国际化和属地化经营

发达国家大批投资商、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金融财务顾问看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巨大商机,正寻求搭乘中国“走出去”企业的“顺风车”开展第三国跨境业务。他们多半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经验和原殖民地国家的属地化经营经验。建议陕西“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上述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国际业务,使本企业的海外业务和属地化经营少交学费、少走弯路。

5推动设计咨询“走出去”

建议陕西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加强与西方知名咨询公司的交流和合作,学习西方咨询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加快由设计院向国际一流工程公司及咨询公司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中国规范“走出去”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

6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1. 建议陕西“走出去”企业借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领头羊”企业的经验,根据国际业务发展战略制订与之匹配的国际化人才发展战略,并自始至终、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地贯彻执行,做到一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

  2. 跟上国际工程人才发展新观念,扭转以往人才培养、使用专业划分过细的落后观念,聚焦实战,紧贴前沿,着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工程人才;例如,在国际工程商务人才培养中须强调“市场开拓”、“合约管理”、“造价测控”、“投资策划”以及“风险管控”五位一体的复合能力培养;

  3. 在人才招聘、培训、任用、薪酬、激励政策中向国际业务倾斜,做到国际化人才“招得进”、“派得出”、“用得上”、“留得住”;

  4. 加强企业与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培训质量,加速人才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发展专家委员会将以此次调研为新的起点,与陕西省“走出去”企业持续保持密切沟通,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上并肩前进。“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发展专家委员希望并相信,陕西省“走出去”企业能进一步树立“谋深猷远的发展战略观念”、“资本引领的转型升级观念”、“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观念”、“责任担当的大国形象观念”、“未雨绸缪的风险防控观念”以及“培根强基的人才建设观念”,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