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问录:我为什么不喜欢繁琐刻板的教育科研?

 江湖一刀 2021-01-22

谢老师你好,学校一直要求我们做教育科研,专家们也一再说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我很清楚,道理和方法我也明白,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仍然有不少疑惑和问题,下面四个,是一直困惑着我的,想请问你如何看待:

问题1:教师的研究,要不要做文献述评?教师怎样做文献研究?

问题2,教育叙事研究,到底是一种研究的表达方式,还是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3:教师要学做规范的教育研究吗?

问题4:最近比较流行“小课题研究”,不知你怎么看?

回答

谢谢你的信任,也谢谢你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抱歉的是,尽管我做教师教育工作已有十多年时间,还分管教育科研工作,但对“研究”一词,一直敬畏,害怕,也一直非常谨慎。特别是很多术语、概念、逻辑,对我而言,一看头大,再看头晕,三看头疼,多看几遍,头都要爆炸。所以,与其说研究,或学术,我更愿意做一个教育现象的观察者,教育问题的思考者,教育现实的行动者,教育未来的想象者。

所以,对你提及的几个问题,我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这种感受和理解,只是针对问题本身。

问题1:教师的研究,要不要做文献述评?教师怎样做文献研究?

我的感觉,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要慎说研究——进修校、教研室、教科所之类,是否属于一线,看各自的理解和定位吧。我自认为是为一线服务的,差不多是立足一线,又略远于一线,属“一点五线”,或者如我说的“超低空飞行”——因为,一线教师的主要职责或任务是教学。可能有人会说,教育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理论上可能是这样,但实际上,以目前很多地方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和要求看,教学效果好的,往往不做研究,做研究在行的,教学往往不太好,或许是我耳不聪目不明,但据我所见,这现象确乎普遍。

再一点,一线教师几乎不具备研究能力,也很难有真正进行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一线教师的忙碌和辛苦,有目共睹:幼儿园和小学稍好一点,初中、高中,差不多可以说是“非人间的生活”,尤其在中西部,比较落后的地方,考试、质量、各种率,几乎让每个教师都成了“亚历山大”,很少人能够抬头看天。

至于能力的问题,在许多老师不读书、不思考的情况下,要说研究,也只能是极少数人的事。正因如此,我甚至反对要求教师写所谓的论文。实际的情形也有目共睹:绝大多数教师所写的论文,不过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或东拼西凑——常见的那些“小议”或“浅谈”,也不过就是“名人名言+个别案例”,然后梳理出“一二三”的经验,顶多只是总结,而非研究。

基于此,我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研究,大概就是“行动研究”——在行动中思考,以思考改进行动。文献述评?或许有太多教师,第一,不知道什么是“文献”,第二,不知道什么叫“述评”。所以,讨论“要不要”没有意义——我甚至觉得,现在的教育科研课题,只要回答清楚四个问题就可以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了有什么效果;其他的背景、检索、查新、定义之类公式化、程序化的东西,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问题2:教育叙事研究,到底是一种研究的表达方式,还是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可能是我所觉得的,对一线教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方式(是否一定要说成是“教育叙事研究”?姑且存疑,你也可再作思考)。按我的理解,这种方式,可能也是最切近教师生活、最契合教师能力的——通过对自己受教育和做教育过程中,有意义的事件或经历的梳理和叙写,表达出对教育的种思考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己教育史和生命史的一种记录和书写,这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因为教师最能够接受,也最容易把握,所以我一直主张甚至“勾引和挑逗”我的同仁,要尽可能多地记录和叙述。

但是,对一线教师,我以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教育叙事”、怎么做“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可以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就完全可以了。实在没必要去讨论或分辨,教育叙事究竟是一种“表达方式”,还是“研究方法”,就像我们写一篇文章,文从字顺、真实感人就可以了,实在没必要非得弄清楚它是记叙文,还是散文,是政论,还是杂文——这几乎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许有所谓的“学术性”,对普通教师而言,却不会有什么价值。

问题3:教师要学做规范的教育研究吗?

我的理解,这个问题似乎包含两个小问题:第一,教师要做教育研究吗?第二,教师的教育研究需要规范吗?第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表明观点;第二点,可能首先需要讨论的是“规范”——“规范”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所谓的“规范”的标准是怎样的?“规范”对于教师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梳理,其实已经有点“学术味道”,所以,我可能没办法有更具体的回答。我一直愚钝地觉得,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并不需要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和学理的研究。现在的许多“科研课题”,特别是“立项课题”,因其繁琐的要求,刻板的模式,往往让人觉得“面目可憎”,而且大多数课题是“为研究而研究”,其要求不是来自内在的需要,其过程也往往流于应付和形式,其结果或者说成果,既经不起推敲,也没办法转化和运用,更别说指导实际,所以,如此只能束之高阁的“研究”,我觉得只是“劳民伤财”。

我曾经说过:“教育,在很多时候是艰难的,但是这种艰难,并非由于它的高深,而是由于大家过度地追寻严谨和高深。”这个“大家”,既包括所谓的专家、学者,也包括不少一线教师——他们既头痛于那些艰涩的理论,又对艰涩的理论表述孜孜以求,仿佛那是一顶桂冠。我不喜欢这样的桂冠,所以只说到这里。
问题4:最近比较流行“小课题研究”,不知你怎么看?

小课题,其实就是我们最先做的微型课题。“5.12”地震后,我们这里的教育,出现了许多“非常态”的现象,但是囿于时间和环境,不太可能以大型课题来开展,所以,我们提出了做微型课题。

“微型课题研究,虽是基于后地震时期板房教学的特殊背景,有其偶然性,却又是教育科研的必然发展趋势,因为教育科研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具体情境中的焦虑、疑惑和困难,因此,真正的教育科研都应当是个体的、具体的,甚至微型的。”这是2009年,我在一个学校参加他们的微型课题研讨会时说过的话。

现在接着说,小课题或微型课题研究,可能最切合教师的实际研究能力和层次,也是一般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能接受的。因此,我比较喜欢,也赞同甚至提倡老师多做这种方式的研究。简言之,一,它的问题来自教育教学实际,更有针对性;第二,切口小,但是可以做得很深,教师既容易入门,也更容易有成就感;第三,是对教师个人教育情境中具体问题的研究,能让教师更有主动性,成果也更容易得到转化和运用。

对一般教师而言,能够认真教学,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包括行为、方式、得失、感受,进行认真思考,能够记录自己的行动和思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能够坚持,那简直就可以称作真正的优秀教师——事实上,大多数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在这样的行动、思考、记录和不断的坚持中成长起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