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清初有多乱?满地干戈关塞里,行人那不早还家

 小佛说史 2021-01-22

看过《三国演义》小说的朋友想必对整本小说末尾的那首诗还有一点印象吧,小佛仍旧记得其中几句话:“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看明末史时,依旧有如此感慨。

明朝虽未曾直接亡于清军入关,但是不管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的起义,都是与后金(后改为大清)和明朝的战争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明朝朝廷倾尽全力不让后金南下时,国内筹备军需粮草、收税等行为让一部分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最终是李自成入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

那期间,明军、清军、李自成的军队、张献忠的军队,搅得整个中国大地不得安宁,我们能从不少明末清初文人作品中看到当时的中国有多乱,比如“江村归日暮,桑柘半成墟”,“终伤离乱后,心息战争名”。

今天咱们就来读一首明末清初文人邢昉一首描写战争之下社会动乱不堪的作品《汉口》:

蜀江船不到三巴,湖南船不到长沙。满地干戈关塞里,行人那不早还家?

邢昉,生于江苏南京,年少时就有才名,是明末文社复社名士,他与著名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同为布衣诗人,两人都十分推崇杜甫,故而我们能在邢昉的作品中看到杜甫的身影,康熙朝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宋荦曾给予了邢昉非常高的评价,说他:“具体少陵,集中念乱伤离,尤多关怀民生之作,无愧诗史”。

其实,邢昉与杜甫在人生阶段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人到中年后家国巨变,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邢昉则在亡国中归隐。安史之乱时,杜甫避祸蜀中,清军入关后,邢昉有一段时间在湘楚逗留。杜甫写下了与水路交通有关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邢昉则是写下了这首《汉口》两人都是从水路交通入手,展现了他们所见的安定(杜甫写这句诗的时候是广德二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与混乱(清军铁蹄正在中华大地肆虐、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军队也是四处流窜)。

“蜀江船不到三巴,湖南船不到长沙”,从汉口出发经由蜀地的江河却到不了四川东部,从汉口出发前往湖南的船,却到不了长沙。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诗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船行受阻图,战乱中的巴蜀与荆楚之间,交通不便,原本两条路可以前往蜀地的邢昉却不得不被困在汉口,前进不得。

“满地干戈关塞里,行人那不早还家”,一直以来,最不安稳的地区基本是边塞之地,而如今,皇帝自杀,几个政权在极少战乱的地方(“关塞里”)肆虐,到处都是动荡不安。兵戈满地,道路阻断,人们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家,可是,他们的家还在吗?到处都是战乱,流落各地的人们,本来大多数就是为了躲避战乱,无处安身与安心。邢昉不也是如此吗?清军入关之后,江苏简直是惨不忍睹,一句“行人那不早还家”饱含了多少的难言之隐。

从水路不通到天下战乱,一句“行人那不早还家”似意犹未尽,当说未说,一切似在不言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