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8:石茆古城建设者的破解又添新证据,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兼论大禹的文化符号禹蜀纹)

 澴川黄饮冰 2021-01-23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8:石茆古城建设者的破解又添新证据,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兼论大禹的文化符号禹蜀纹)

|黄饮冰

2019年元月2日,在微信群收到文行先生(老树昏鸦)传的一张图片。图片来源于1224日光明日报题为《考古中国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文章中报道:

        “皇城台为一处四围包砌石砌护墙的高阜台地,位于内城中部偏西。皇城台台顶的一些大型建筑坐落在一处大型台基上。2018年,从这处大台基南护墙倒塌的墙体石块内,考古队出土了30余件石雕作品,有一些石雕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这些石雕绝大多数是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有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中心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孙周勇说,这些石雕可能来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级建筑,系‘旧物新用’,在修砌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目前看来,这些石雕与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放置玉器、起修建筑时以人头奠基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赋予皇城台大台基精神力量。’

  “考古发掘的种种迹象表明,皇城台是石峁城的最核心区域,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或可称为‘王的居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

    如下图:

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长3

一、对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的分析

1、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

石茆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

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一致性在于图案的鼻子、大眼睛、大嘴是一致的。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可以看作是对良渚人兽面图的继承。

2、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左右还有独特的图案——禹蜀纹

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左右部分。

这种类型的类似眉眼的线勾图案,在良渚“人兽面图”上没有。在良渚文化也找不到类似图案。但是这种图案在三星堆青铜鸟上有,在商周青铜器上有。

对于这一类的纹,我称之为“禹蜀纹”,这一类纹,与蜀和大禹有关,是图腾化的蜀和大禹,也是“蜀”字和“禹”字,因为我一直在说:“禹”和“蜀”是一回事,在川是蜀、出川为禹,所以蜀和大禹在青铜器上是以“禹蜀纹”而存在。以前统一叫做“饕餮纹”是不对的。这个“禹蜀纹”是大禹和蜀文化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

三星堆的青铜鸟和商周的青铜器

二、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良渚文化的人兽面纹、三星堆青铜人头帽子上的回形纹,源头是高庙文化的“獠牙兽面图”,其密码是“吴”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大口。兽面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兽面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对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要仔细分析。

  三星堆青铜人头

注意人头帽子上的“回”形图案。青铜人帽子商的四个”回”形图案,实际上是四张“大口”,这就是“吞口”。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蜀”。三星堆文明就是蜀文明,蜀文明是夏后氏王族一部南归所建立,所以蜀也是夏,不过是后夏。

高庙獠牙兽面图

显著的特征除了獠牙外,就是一张“大口”,“大口”就是“吞口”。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吴”字,也是原始的“虞”。

良渚人兽面图,有虞氏图腾

上面是羽冠人面加一双大手,大手呈现出抓住下面大眼动物的情形。大眼动物就是老虎。老虎的大眼、大鼻子外,显著的就是“大口”,“大口”就是“吞口”。这个我也已经解释了,这个图文就是“虞”,是有虞氏的图腾。

石家河的獠牙人面玉人头

石家河的这个复合型獠牙人面玉人头像,完全是对高庙獠牙兽面纹的继承。

兽面纹,起始于距今7800年的高庙文化的“獠牙兽图”。其文明密码实际就是“大口”,大口代表的就是“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比高庙獠牙兽面图更早的兽面图了。

吴,来自巨型动物撕心裂肺的呐喊?来自神人惊魂摄魄的呼唤?转化成沟通天地与鬼神的神力?在黄发达前,吴好像无处不在!

这张“大口”,在围猎、在巫傩、在祭祀、在战争等中,均起到巨大的作用。这张“大口”是吃也好,是说也罢,都是关乎上古人类命运的大事情。总之,始终不变的是那一张“大口”——吞口。这张“大口”,可以与其他的部件组成复合型图案,如高庙的獠牙兽面图、良渚的人兽面图,也可以简单只有一张大口,如三星堆青铜人帽子上的回字形纹。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前叫做饕餮纹。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饕餮是上古传说中的贪吃兽,所以把鼎上的兽面纹就做饕餮纹。但是饕餮的命名本身就是不全面的,因为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并不一定都是饕餮,我们可以把“带大口”的兽面纹叫做饕餮纹。

兽面纹在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中的青铜器上已有了。西周时代,饕餮纹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学者们在讨论兽面纹的时候,一般都把兽面纹的起源放在良渚文化出土的“人兽面图”上,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把兽面纹的起源放在高庙的“獠牙兽面纹”上。高庙的“獠牙兽面纹”,是最早的兽面纹。

兽面纹是可以细分的。一张“大口”在饕餮兽的身上,就表现成“贪吃”,形成鼎上的兽面纹,就是饕餮纹;线条勾勒出的眉眼图案,我归纳为“禹蜀纹”。其他的可以依类分类。

三、为什么把“线条勾勒出的眉眼纹”叫做“禹蜀纹”?

认识夏朝,建立夏朝文化标志,必须紧紧把握住大禹。大禹一定会变成某种文化符号在玉器和青铜器上存在。这种大禹浓缩成的文化符号,就是“禹蜀纹”。“禹蜀纹”起源自“蜀”,符号化于“禹”,所以叫做“禹蜀纹”。

在《二里头的大禹标志:“禹”龙、“禹”牌与“禹”字——对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绿松石兽面铜牌的解释》一文中,对于“禹”,我有如下论述:

【什么是“禹”呢?《説文解字》说:禹,蟲也。从厹,象形。就是说“禹”是某种虫的象形。对于“禹”,顾颉刚先生经过考证,认为这个字的字源与龙有一定的关系,但被人夸张成禹是一条龙。这种观点在当时受到史学家柳翼谋等人的指误。但就这一点,我是支持顾颉刚先生的。】

【谈“禹”字,就不得不说“蜀”字,“蜀”也是一条虫。四川有一句话,就做“不出夔门是虫,出了夔门是龙”。联想到黄河之龙门,也有“鲤鱼越过龙门成龙”的说法。】

【对于大禹与蜀的关系,《史记》说过“禹兴于西羌”,但“兴”与“生”显然不是一回事。汉代学者川人杨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扩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三家注史记·夏本纪》: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似乎大禹出生在四川汶川。按照这个说法,大禹就是蜀人了。所谓西羌,是汉代的说法。西羌是三苗别种,三苗西迁之后才有西羌。大禹的时代没有西羌,只有古夏人。】

【就我的理解,“禹”和“蜀”实际是一个东西,在巴蜀之地则是“蜀”,出夔门就是“禹”,就是龙。】

这个图案是二里头出土物。这个图案就是图文“禹”,我把这个牌称作“禹牌”。符号化的大禹。

这条龙出土自二里头。这是“禹”龙,其头部造型也是图文“禹”。符号化的大禹。

玉圭。这也是一个图文“禹”。玄圭是帝尧因大禹治水成功所赐,是大禹的象征。符号化的大禹。

有人也说大禹实际是青铜器上的某种动物。这个认识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事实上奠基夏朝的大禹,实际上才是夏朝的正统性的代表,而夏启不过是夺权而已,所以夏朝的基石在大禹身上。大禹这个人,就一定会成神,成神就会演变成图腾,在夏代及夏代以后的玉器和青铜器上占一定的位置。

以上都是图腾话和符号化的大禹。

以上大禹符号用线条进行勾勒,就是下面两个青铜器上的“线条勾勒眉眼纹”,即“禹蜀纹”:

这是三星堆的青铜鸟和商周的青铜器。其上面的“线条勾勒的眉眼文”就是“禹蜀纹”:

青铜器上禹蜀纹

我已经说过多次了,从整体性来讲,三星堆文明就是蜀文明。三星堆文明与石家河文明一样,一期文明起源于大约距今4600年前,所以在以前的论述中,我是把三星堆文明一期当做是石家河文明的姊妹文明或附属文明的。距今4300年后,石家河文明和三星堆文明一同衰败,我说过他们是北上去帮助颛顼争帝去了。在夏末商初,石家河文明和三星堆文明几乎同时恢复,我也说过,江汉和三星堆的恢复,与夏朝部分族群南归所致,三星堆文明是夏后氏失去中原政权后,部分夏后氏南归所建立的文明。

四、石茆古城因支援颛顼与共工争帝而建造,建造的族群是西少昊昌意和神农联合族群,建造者是具有蜀文化底色的夏后氏之父氏族鲧

对于东西两少昊的分工,在距今4500年轩辕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的时候,就设立东西大监,监于万国。东少昊是玄嚣,监管上古中国东部;西少昊是昌意,监管上古中国西部。被替代的神农氏,回到老家江汉的石家河,作为黄帝王朝的上宾享受优待。经过黄帝的统一,上古中国诸族统一归属于黄帝系统,宗主氏黄帝,无论神农、女娲、炎帝、蚩尤、两昊等。

黄帝死后,这种和平的格局被炎帝系的共工打破。共工霸占了九州的统治权,驱逐黄帝之两昊。历史很隐晦地说是“少昊势衰”,“共工霸九州”。

作为西部传统势力的女娲、神农等传统势力都参与了颛顼与共工争帝的战争。西部联军的主要力量是神农所部的诸氏族,昌意是最高领导氏族。经颛顼再造华夏,上古中国诸族在距今4300年后,统一归属于颛顼系统,颛顼成为黄帝王朝又一代宗主。经帝喾、尧舜禹,天下又形成了大禹宗主。在夏启夺帝位后,上古中国分裂成东西两大集团,西部是夏人,东部是华人(夷人)。

1、石茆古城建造的原因

对于石茆古城,我早就进行了定位。石茆古城的建设的原因跟颛顼与共工争帝的历史事件有关。

距今4400年到4300年是少昊势衰和共工霸九州时期。黄帝后代青阳少昊玄嚣和金天少昊昌意都失去了对中国的领导权,九州被共工占据。

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西少昊昌意流亡到了江汉地区的石家河,东少昊玄嚣带着昌意的儿子颛顼逃回了祖兴地东北。

距今4300年的时候,东北的颛顼和流亡到石家河的西少昊昌意,恢复了元气,开始反攻中原的共工氏族,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力。

西少昊昌意率领石家河的神农诸氏族北上,收复上古中国的西部。颛顼从东北南下,收复上古中国的东部,并进击中原。

2、石茆古城石雕图案为什么有蜀标记又有有虞氏的图腾?

西部联军的主要力量,是石家河的神农诸氏族;次要力量,就是处于西部统治地位的逃到石家河的昌意诸氏族。

神农统领的诸氏族中的一个,就是具有蜀文化底色的夏后氏。夏后氏是来自早期的三星堆文明的一支,具有早期蜀文明特征。夏后氏被分成了父氏族鲧和子氏族禹。鲧是前锋,所以直接就进攻到了陕西的石茆地区,在此建立石茆古城,对外驱逐异族,对内威慑共工氏族,支援颛顼对共工的进攻。禹氏族留守石家河。这个时候建立功勋的是父氏族鲧。石茆古城是鲧建设,所以石茆古城出土的基石石雕图案中有“蜀”文化的标记。

昌意流亡力量中有有虞氏。有虞氏的图腾就是良渚文化出土的“人兽面纹”。在距今4800年到距今4500年,良渚古国就已经被东部的凤少昊统一在24鸟氏族组成的少昊鸟王国中了;距今4500年,黄帝统一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建立了统一的黄帝王朝,这个时期的良渚古国作为黄帝统一下的一个方国存在;黄帝把良渚古国诸氏族迁移出了良渚地区,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到山东,被纳入东少昊玄嚣统治系统;一部西迁,被纳入西少昊昌意的统治系统。作为良渚氏族的有虞氏,同样被分成了两部分,分别归属于东少昊玄嚣和西少昊昌意。有虞氏跟昌意流亡到石家河。因为有虞氏掌握着巫权,所以作为前锋随鲧一起行动。

这样,在石茆古城的石雕图案上,就既有鲧的蜀文化标记,又有有虞氏的图腾标记。

五、因为这个新发现的石雕,可以证明石卯古城非戎狄所建造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良渚的“人兽面图”作为良渚文化的主要因素,随着良渚文化融入了上古华夏文明,就已经成为了上古华夏文明因素之一了,蜀文明从开始就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子成分,石茆古新发现的石雕图案,是地道的华夏文明因素,证明石茆古城的确是华夏古城性质。

对于石茆古城,我已经写过多篇文章。石茆古城由夏后氏的父氏族鲧所建立,在尧舜时期大禹曾经主动堕毁该城,公元前2070年后,又派夏启恢复此城。所以我说过石茆古城也曾经是夏启集团的都城。夏启夺取帝位后,第二年居冀。以后由于夏朝和东夷之间的矛盾激烈起来,夏启把都城迁移到了河南,大概就是河南的新砦遗址。

对于良渚居民被分成两部分北进和西迁,从西北的齐家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中大量的良渚文化因素存在可以判断出来,这以前就说了。这个时间就在距今4500年,黄帝代神农为天子,黄帝设立东西大监的时候。其实当时所有的族群都是被这样东西划分的,所以很多古老的氏族在东边存在,在西边也存在。如被黄帝收编的蚩尤氏族遗民。

如果对这个不理解,可以想想有扈氏。我说过,九扈是东部族群,现在上海还简称“扈”,但是在陕西就存在一个有扈氏,有扈氏还跟夏启打了一仗。这个有扈氏就来自东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