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3:山海经中的昆仑

 澴川黄饮冰 2021-01-23

《山海经》3:山海经中的昆仑

继续看山海经中的昆仑,原因还是在于华夏族的起源问题。

纵横观察中国古籍,哪古籍记载华夏来自昆仑巅呢?没有。我在近代史找到北洋国歌此时中国正积贫积弱1915523日,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政事堂决定将由荫昌作词、王露作曲的《中华雄立宇宙间》作为国歌,歌词为: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1916年初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将最后两句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这就是“西来说”奴役了中国上层和中国知识界、思想界的结果。

袁世凯做了83天的皇帝,驾鹤而去,但是他留下的国歌中关于“华胄来从昆仑巅”却还扎根在不少西来说鼓噪者的心中。

又有人说《诗经》周人说“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以反驳我所说的“纵横观察中国古籍,哪古籍记载华夏来自昆仑巅呢?没有。”我重新翻了一遍《诗经》,还特别关注了《周颂》,没有找到《诗经》所谓的“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我在手机百度查“赫赫我祖,来自昆仑”的出处,有文章介绍说来自《诗经》,但始终没有文章指出“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出自《诗经》的何章何节。

也许我愚钝。有兴趣的可以帮忙查一查。

我今天就继续谈一谈《山海经》中的昆仑吧!

《山海经》中的昆仑,有两类,一类是因为有些地区在昆仑周围,所以带出了昆仑。二类是专门介绍的昆仑。

一、因有些地区在昆仑周围,所以在介绍该地区时带出了昆仑:

1.海经.海外经

《海外南经》: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这句话就是说:昆仑歧舌国的东面(或在不死民东),昆仑虚顶部是四方形的,也就是说昆仑虚的顶部是四方形的平原。昆仑虚就是一座平顶山。

在这里,昆仑的名字是“昆仑虚”。也有方向。但是没有距离。“虚四方”也没有具体数据,这座平顶山有多大不知道,是“塬坮”还是广阔的平原不知道。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这句话就是说:共工的臣属叫做相柳的,有九个部族,以九座山为食邑。大禹把相柳诛杀了,相柳的血腥导致相柳被诛杀的地域不能种树和五谷。大禹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治理,改造成了众帝之台。众帝之台在昆仑的北边,柔利相柳的族徽是“九首人面,蛇身青面”。

有学者根据这一句话,把昆仑定在了古埃及,根据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众帝之台。但是该学者只关注到了金字塔可能是众帝之台,但是没有关注相柳的“九山”,而且是用众帝之台来定位“昆仑”,《海外北经》原本是用“昆仑”来定位相柳的位置的。

我以前九说过,“台”和“塔”是有区别的。

这里“昆仑”是丘、虚、还是山,不知道。相柳与昆仑之间的距离也不知道。

据上,还可以知道的是,《海经》分海外、海内。海外南经有昆仑虚,海外北经有昆仑

2.海经.海内经

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这句话就是说:流沙中有一座钟山,从钟山向西行走又向南行走就到了昆仑之虚,昆仑虚的西南就进入了大海,黑水之山也在海边。

这句话明确的是昆仑的名字是昆仑之虚,昆仑之虚的西南有海,还有黑水之山。有行进的方向,没有行进的距离。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这句话就是说:西王母在昆仑虚的北边。没有两者相对的距离。明确的是这个昆仑是“昆仑虚”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这句话就是说: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每帝各两个台,共计是八个台,台顶部是四方的,这些台在昆仑东北。这里正好证实了我所提醒的台与塔是有区别的。

《海内北经》:蟜,其为人虎文,胫有【綮糸换月】。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

这句话就是说:有氏的族徽是人虎文,胫有【綮糸换月】”,在穷奇东。也有人说有氏的族徽状如人”。有蟜氏在昆仑虚北。

这个昆仑是昆仑虚。有蟜氏与昆仑虚的距离不明。

《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这里是说在昆仑虚的南方,有泛林300平方里。

但是泛林与昆仑虚的距离是多少没有定数。

《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这句话是说:埻端、玺㬇国在流沙中,处于昆仑虚的东南方。也有人说埻端、玺㬇是海内之郡,是不被华夏管理的郡县,这两个郡在东南方的流沙中。

这里依然是没有距离的遗憾。

《海内东经》: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这句话是说:西湖白玉山在大夏的东边,苍梧在白玉山的西南方,都在流沙之西,昆仑虚的东南。昆仑山在西湖的西边。都在西湖的西北。

如果思路放开,东方也有流沙,也有西湖,那么一切就好理解了。问题只在于没有相对位置之间的距离。

据上,还可以知道的是,《海经》分海外、海内。海内西、北、东都以昆仑虚为定位,但是有相对位置,无相对的距离。也就是我说的《海内经》有以昆仑虚为定位的意图,但缺乏距离,起不到定位的作用;如果有距离,的确可以通过地图作业找到昆仑虚,可惜没有到昆仑虚的距离。在昆仑虚自己的位置迷失之后,以昆仑虚为定位,更加不可行。

3.大荒经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这一段可以与《海外北经》对照。是同一处。

4、山经.西山经

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

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

以上均来自《西山经》。是西南昆仑。以“河之南”为定位,西南昆仑在秦岭尾。在西次三经已经分析过了。

二、是专门介绍的昆仑,是关于昆仑的具体记载:

1.《海内西经》记载的昆仑虚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2.《西山经》记载的昆仑之丘

《西山经》:(河之南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3、《大荒西经》记载的昆仑之丘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三、具体判断

1.《山海经》的山(南西北东中),海外(南西北东)海内(南西北东),大荒(东南西北)海内

《山海经》由《山经》《海经》《大荒经》组成。

《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这就是我说的《山经》的排列方式是五宫格(九宫格),由南山起始。

《海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这就是我说的《海经》分海外海内,先说海外(南西北东),再说海内(南西北东)。

《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大荒分东南西北与海内。

这样就明确了《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大荒经》的大方位感,同时要明确各经的大方位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山经》《海经》《大荒经》写作和成文的时代有所不同。

2.《山海经》记载了三座昆仑,而不是一座昆仑

在《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了一个昆仑之,在《海内西经》又记载了一个海内昆仑之,共同之处是均为帝之下都,但一个在河之南的西南方,一个在海内西北方。具体的描述也不同;在《大荒西经》记载了一个昆仑之,位置在西海之南。此山的描述又与前两山不相同。

《西山经》记载的昆仑之

(1)名称:昆仑之丘;

(2)位置:河之南西南400里;

(3)属性: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4)神司:陆吾。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5)有兽: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6)有鸟: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7)有木: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8)有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9)四水出:河水(南流注于无达);赤水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四海流注于大杆);

(10)其它:多怪鸟兽。

《海内西经》记载的昆仑之

(1)名字:昆仑之虚;

(2)位置:海内西北;

(3)属性: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

(4)规模: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5)门神:开明兽;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6)六水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

7)南渊: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大荒西经》记载的昆仑之

(1)名称:昆仑之丘;

(2)位置: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3)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4)有渊: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5)有炎火: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6)有西王母: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7)其它:此山万物尽有。

仔细对比“二丘一虚”,我的结论是“二丘一虚”各不相同,并不能解释成“一丘”或“一虚”。

第一,“丘”和“虚”本身就不是一个概念。“丘”是指“山丘”,“虚”是指山的顶部是平原,《山海经.海内西经》描述的昆仑虚“方圆800里”“高万仞”,实际指的是高原。

第二,“二丘一虚”的方位和山情描述不同,显示它们不是同一座丘或虚。

《西山经》记载的昆仑之丘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的西南400里处,处于西次三经中的一座山丘。“河之南”是一个明确的上古中国的地理概念,“河之南”做在秦代是“三川郡”,在汉代是“河南郡”。西次三经的首山是崇吾之山。崇吾之山现在不可考了,但“河之南”可考。以“河之南”定位,《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的昆仑之丘应当是秦岭的尾部,处于豫西南鄂西北一带。

《海内西经》记载的昆仑之虚,根据《山海经》写作于大禹治水时期、作者是伯益作为突破口,以冀都为中心(冀都就是晋南),冀都西北700多里的地方就是海内昆仑之虚,这里正是陕北黄土高原。

结合陕北的考古成果,在延安发现距今4500年的芦山峁古城遗址,在神木发现距今4300年的石峁古城遗址。结合“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来看,我已经说过广义的大夏是黄土高原,狭义的大夏是晋南,实际上就是早期黄土高原就是大夏,后期晋南才是大夏。所以距今4500年的延安芦山峁古城遗址符合“帝之下都”的定位,也符合“百神所在”的定位。这里的“帝”是黄帝。我以前也说过延安芦山峁古城遗址是黄帝之子西少昊昌邑所建,西少昊昌邑在西部建立城防当然也是黄帝西征的结果。黄帝在延安芦山峁古城设立下都是可能的。

《大荒西经》所载的昆仑之丘,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而且此昆仑之丘有“西王母”。对于西王母我就说得很多了。南方女娲在进入国家化时期,在南方依然拥有至上的权威,是众女王之王,所以演变成了“王母”,在距今5000年前后与神农以汉江为界,形成了一段时间的男权女权对立,这就衍生出了江汉地区的西王母东王公的传说。后王母被神农兼并。其后王母逐渐西迁,成为中国上古历史中的西王母。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所以西王母可能在汉代已经迁移到了古埃及地区。随着西王母的西迁,“昆仑”的山名也被西王母氏族带到了海外。

《大荒西经》所载的昆仑之丘的定位,我认为是四川古湖。对于四川古湖,我已经讲过多次了。昆仑之丘在四川古湖的南边,周边是流沙,赤水在昆仑之丘的北边,黑水在昆仑之丘的南面。帝尧时期,四川古湖已经相当萎缩了,形成广大的沙漠不足为奇。

第三、仔细对比“二丘一虚”,我的结论是“二丘一虚”各不相同,并不能解释成“一丘”或“一虚”。

第四、我以前也对昆仑之丘专门成文。在《人类起源于中国说》中,认为原始的昆仑丘是泛滇黔地区,华夏古人类在这里越过了末次冰期,形成了昆仑记忆,发展成道教的昆仑神话。黄饮冰2020913日星期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