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百零二篇    红山文化与黄帝(二)

 寂寞红山 2021-01-23
第六百零二篇 <wbr> <wbr> <wbr> <wbr>红山文化与黄帝(二)

(续)
黄帝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注重解决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各种问题,播种百谷草木,节用木头财物,淳化鸟兽虫蛾;披山开道,造舟楫,做车辆,服中乘马而引重致远。论生死之说,存亡之难,探讨医理而著《黄帝内经》,德法养生之道;作八卦;铸鼎,铸钟,制镜,制礼仪,做冕服,为华盖,以明上下;命人占日、占月、占星、造历、做甲子、造文字、定律吕、制族、做臼杵,设重门以防暴客;嫘祖养蚕,重衣裳而天下治等等,不可枚举。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不一定可靠,或者有,也许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究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黄帝其人,成了学术界有争议的事情。在远古时代,发生过许多次残酷的战争,出现过很多率领本族人民取得胜利的英雄以及发现新的谋生手段的发明家。他们的事迹是那样的悲壮,功绩是那样的伟大。在没有文字时,人们把这些编成故事一代代流传。到出现了文字记录后,人们又把它们书写下来,但是,中国古代没有留下像古希腊人编写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一样完整的神话传说。我们散见于许许多多种古代文献中的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显得支离破碎,有的似乎还相互矛盾,对同一个人或神、同一件事又往往有不同的说法。这些不同的传颂者或记录者的一遍遍传诵,都赋予了他们自己的情感、愿望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传说把中国古代一个最响亮的统治者的名字传到我们现在,他就是黄帝。世代的中国人都尊他为祖而自称是其裔胄,中国最有名的史书也以黄帝开篇。
然而,黄帝是否真有其人,史学界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些学者从文字上、语音及语义学上进行考证,认为黄帝就是皇帝的转化,而皇帝即皇天上帝的简称,所以黄帝是由皇天上帝演变而来的。比如吕思勉先生在《古史辨》这本书里写道,黄帝古本通用,他还举例子说,易繁辞传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风俗通·声音篇)则以皇代黄。
还有的学者认为黄帝是战国时期的学者根据阴阳五行的哲学观点编造我国古代史时制造出来的历史人物。他们认为黄帝唯心主义的历史学家为了适应先秦帝王和诸侯的政治需要,虚扬出来的人物。他们在编造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时,把夏、商、周几个朝代的统治者的祖先,都纳入了这个体系之中,结果是每一个朝代的天子诸侯,无一不渊源于黄帝,即所谓“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帝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又“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根据上面的记载,各朝的统治者都变成为以黄帝为共同祖先的亲戚了,夏族崇拜的祖先是黄帝本身和黄帝的曾孙鲧和鲧的儿子禹;殷人崇拜的祖先是黄帝的曾孙喾和喾的儿子契,以及后代的成汤;周族崇拜的祖先是黄帝的曾孙喾和喾的儿子后稷,以及后稷的后代文王和武王;秦人崇拜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如此,每一朝代的天子的祖先不无出自黄帝,而诸侯多是天子家族的分支,黄帝就成了天子和诸侯共同崇拜的祖先神了。至于其被称为黄帝,则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阴阳五行哲学起了作用,他们按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的顺序排列了先秦诸朝,认为秦是水德,色属黑;周是火德,色属赤;殷商是金德,色属白;夏是木德,色属青。再往上的朝代应是土德,色属黄。黄帝这一名称,很可能就是由此而来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轩辕黄帝是天神,是从古代郊祀活动中附会出来而充作历史人物的。黄帝是先秦时代某一个天帝的称号,先秦三世,有五之祀,这五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祀天的地方,以五行来自己,东方属木,曰青帝;南方属火,曰赤帝,或曰炎帝;西方属金,曰白帝;北方属水,曰黑帝;中方属土,土色黄,曰黄帝。黄帝这个称号的起源,即与五祀的黄帝有关,是汉代以后才附会出来的。
第四种说法认为轩辕黄帝是历史人物,比如曲辰先生认为关于黄帝等五帝事迹,在《易》、《尚书》、《周礼》、《逸周书》、《国语》、《左传》、《世本》、《战国策》、《管子》、《庄子》、《山海经》及《孙膑兵法》等古书中就有记载。在商代的甲骨刻辞中,也有商人祭祀五帝的文字,有帝喾等人的名字,并且为了与所祭祀的天神相区别,刻辞中称天神为“帝”,称历史上的五帝为“五后”或“五人王”。这些传说的基础是真实的事件吗?黄帝是真有其人吗?但是研究以往时代物质遗存的、使消失了的社会历史得以复原的考古学使判断出现文字史料前很久的那些传说中的人类社会有了可能。考古学家从几千年堆积起来的土层底下挖出了古人类的劳动工具、兵器、生活用器、装饰品,以及建筑物的残余、死者的归宿—坟墓等等,日渐清晰地揭示出古人的活动情景,为研究黄帝以及黄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考古证据使我们确信黄帝传说的历史依据,它的背景正是我们看到的红山文化。
今天,我们真实地将考古学上的红山文化来对应传说中的黄帝族,确实使得一些过去不明朗的问题得到了更合理的解释。
首先,古书记载,黄帝之时,战争连绵不断,《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工。”他先是打败蚩尤,后又打败炎帝。这种情况只有在社会财富有所积累,社会分化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从考古学文化来看,这是仰韶文化后期即大约相当于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事情。所以,黄帝的时代不会早于仰韶时代后期,红山文化晚期的年代正与此相当。
第二,黄帝族由陕西东迁的路线,据史学家考证为首先顺着北洛河南下,到今天的大荔、朝邑一带,然后东渡黄河,沿着中条及太行山边缘逐渐向东北走。一路上不断地有一些分支留了下来。文献记载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沿黄河的区域,有很多姬姓的建国,比如《左传》上讲:“虞、虢、焦、滑、霍扬、韩,魂皆姬姓也。”此外,见于《左传》的还有芮、荀、贾、狐、耿、魏等也都是姬姓的国家。《礼记·乐记》中记载:“武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