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张派艺术论(6)---【张君秋独创剧目的艺术技法和审美】之二:《西厢记》

 cxag 2021-01-24

作者简介:

唐义刚,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

18岁时在安徽师范大学讲授《京剧艺术赏析》八堂课程。

1998年迄今在《中国京剧》《中国戏剧》以及网络发表戏剧评论文章30余篇。

2004年-2008年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本科

2008年-2010年从事影视剧拍摄。

2010年迄今从事戏曲服装的研究和制作,创办采韵戏衣庄。


【张君秋独创剧目的艺术技法和审美】

2、《西厢记》

    《西厢记》是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由北京京剧院和中国京剧院合作演出,张君秋先生生前也表示过,自己比较偏爱《西厢记》,一位艺术家,作品很多,都是自己参与创作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个人偏爱呢?

首先要看张君秋为此凝聚的心血有多少,我认为,《西厢记》有三最:

《西厢记》是张派声腔音乐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品;是张派声腔艺术拓展创作最旺盛的作品;是张派表演艺术最集大成的作品。

https://m./h.4RI7vMZ

复制以上链接,然后打开浏览器粘贴,就可以进入“采韵戏衣庄”。能够让专业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北京专业规范、高质量的戏曲用品。

我们在欣赏《西厢记》的时候,可以发现崔莺莺的唱腔创作呈现出一种极其饱满的态势,(也包括红娘和张君瑞的新唱腔创作,着重谈崔莺莺)【西皮】【二黄】【反二黄】【反西皮】【四平调】【南梆子】,板式有【导板】【慢板】【原板】【散板】【摇板】【流水】【快板】【二六】,还有新创作的【滚板】,如此丰富的腔体和板式,本身已经具备了视听盛宴充足的条件,张君秋先生和他的艺术伙伴,还将这些腔体和板式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崔莺莺的每一段唱腔板式都不是传统的构架。比如:

【西皮散板】“乱愁多怎经得水流花放”,以【小锣帽儿头】引领京胡切入,取消了每句之后应该有的【小锣一击】,在两句唱之后,加上了欢郎的问话,作为唱段无锣的节奏调节和缓冲。这种方式在传统京剧中是很少见的,它为人物上场营造了静谧贤淑而典雅的气氛。烘托了崔莺莺展示形象气质。

【西皮原板】“凄凉萧寺春将晚”由本场的主题曲旋律自然过渡到西皮原板过门上,出其不意,又过渡自然,音乐由上一场末尾起,作为幕间曲,又作为主题音乐,让这一场和上一场没有割裂感,形成戏剧情节的延续,崔莺莺款款上场,祷月祝福,营造了很好的艺术气氛。这是传统京剧中没有的。

【西皮滚板转快板】“第一来母亲免受惊”,之所以在这里创作滚板,就是为了塑造面对抢亲,崔莺莺急切慌乱,悲伤绝望,不择话语的状态。这种【滚板】类似于散板,散板是形散意不散,滚板是形意不散而意推形走,这是程砚秋和张君秋创造的,传统戏中没有出现过,这是为了角色情绪的需要而创作的。

【南梆子】“听红娘一声请梦儿惊觉”从红娘奉命去请张生赴宴时,就有幕间主题曲贯穿剧中,这段【南梆子】也是由幕间主题曲引领,收住之后,单开【南梆子】,使得【南梆子】出现的更具美感,充分地表达了崔莺莺对婚姻美丽的憧憬之情。

【反西皮散板转原板】“只见他软瘫瘫颓然就坐”,这段唱段,完全打破了反西皮的传统格式,旋律和唱腔完全根据气氛和人物情绪自由地进行,而自由之中又有规范的节奏,利用“破”的方式加入众人的念白,和崔莺莺的情绪表演的渲染,音乐的设计,音域的拓展,都是表达角色的“情”,特别是“月底西厢变南柯”一句,“南”跳跃一个八度,用高音“5”来表现,表达了崔莺莺肝肠欲断的情绪崩溃。气魄庞大,把戏剧矛盾第一次推向了制高点。

【四平调】“先只说迎张郎娘把诺言来践”,这一段整整20句的【四平调】可谓占据的比重特别大,如此一段大唱段如何安排才不显得冗长繁复,令人欣赏疲劳,这里张君秋和何顺信动了脑筋的,首先将这段分为几个篇章来表现:回顾变故往事—(行弦表现过渡情绪)—自比嫦娥,自艾自怨—(月琴演奏琴歌,换情绪)—忽闻琴声,转变情绪—(月琴演奏情歌,节奏激越,转达两人互通情感)—琴声诉情,知情达意—(唱段收住,加入张生念白责备崔莺莺)—崔莺莺内心委屈表达,渴望相见。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张君秋和何顺信两位先生把一段【四平调】拆开重组,。拓展成为用行弦音乐、幕间曲、念白来间隔出不同情绪篇章的一篇“爱情散文”。美轮美奂。从而使得这段【四平调】成为流传最广的知名唱段。

也正是从这段【四平调】开始,全剧的音乐腔体由【西皮】向【二黄】转换。

【二黄摇板】“你去对那张生讲”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别具韵味,里面包含了崔莺莺明防暗投的微妙心理,把摇板加入了“跺唱”的方式,一字一音,重点强调“他再 住 几 日 又 何 妨”,让红娘极力地去挽留张生的情态荡漾在唱腔音符中。尤其是“犹有余音绕回廊”张君秋先生唱出崔莺莺知音之间互通款曲,恋恋难忘的不舍心情,在这里,张君秋先生的演唱所产生的戏剧意境之美正如犹有余音绕回廊……

【反二黄散板转回龙原板】“碧云天黄花地”,散板起唱自然转板到原板的【反二黄】在传统京剧中是没有的,这也是张君秋根据戏剧的气氛和人物情绪编排的,用于人物悲怆离别的情绪中,散板的自由节奏,转到回龙的字多腔少,再转到原板的平铺直叙,来渲染情绪,此时张君秋先生把重点放在了“驱香车快与我把马儿赶上”,用高音和长拖腔来表现,打破了开始平稳铺设的音符,那些之前讲述的难舍难分的情愫,就集中在驱车追赶张生送别的行动上,唱词是“把马儿赶上”这样一个简朴的行动,而蕴藏在唱腔中的是既急切又伤恸又不舍得复杂情绪,全部表现出来了。张君秋先生在唱腔的快慢长短、字腔比例安排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在过去传统京剧中没有出现过的。

【二黄原板】“斟美酒不由我离情百倍”采用句式重组的方式,把下句“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和上句“做一对并头莲朝夕相对”组合在一起,紧紧贴合,紧接着把下句“不强似状元及第衣锦荣归”一口气唱出来,一方面表达崔莺莺离别时的激愤心情。可以说,从此时期,崔莺莺就有了抗争意识,这里的设计和后面作者田汉先生改编的“崔莺莺随张生私奔”的抗争精神十分贴合。由此我们可见,张君秋先生和何顺信先生在整体设计和微观设计上都是纵观全局的,不是停留在某一处的自我沉迷和陶醉。

【西皮二六转流水】“孩儿怎敢违母命”首句唱完直接转为流水,作为全剧最后一个成段的长短,一则是考虑演出到最后时间的提速,一方面是表示崔莺莺与母亲争辩的激烈话语,这个唱段中最有最有特点的就是“逼我嫁郑恒”的“我”字,在“逼”字的拖腔结束后,乐队戛然而止,让张君秋无伴奏干唱“我”,到“嫁郑恒”乐队再进入,为什么张君秋先生把这句唱词的逻辑重音放在这个无伴奏的“我”上呢?意思就是“我不愿意,我就是不嫁”,都是以自我的态度决定一切,奋力抗争而又孤单无助,也促成了最后崔莺莺毅然决然追随张生而去的结局。

下面来介绍一下《西厢记》中的每场的幕间主题曲,之所以称之为主题曲,就是这段音乐在剧中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标识着一种戏剧气氛或者人物情绪的固定性。

下面这个章节是“酬韵”一场中出现的幕间曲,衔接上一个场次和“酬韵”这段音乐非常的柔美抒情,它的出现为“酬韵”一场中崔莺莺和张君瑞吟哦互答的诗情画意的戏剧场面,做了极好的铺垫。

下面这一段曲子,是“请宴”和“赖婚”两场中,使用的主题曲,欢快灵动,活泼俏皮,对于前场的“寺警”紧张的气氛作了很好的调节,扭转剧情发展的气氛,在崔莺莺上场之前,再由此段音乐接【南梆子】,可谓匠心独具: 

同样的幕间曲和主题曲,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比如第一场“渡河”音乐的磅礴黄河的气势,“寺警”一场的佛音音乐,庄重而神秘;如“琴心”一场结束时缠绵绵延的尾声曲,在“闹简”一场中再次变奏出现,“长亭”中最后的幕间曲,缠绵悱恻,伤感忧郁。笼罩在观众的心头。

从上面这一系列的唱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厢记》磅礴宏大的声乐创作,确实是令人惊叹的,1959年前后,是张君秋先生创作的黄金时期,可以说,在《西厢记》的身上,张君秋的艺术才华是喷薄而出的,他以最充沛的精力、最活力的妙想、最饱满的激情创作出迥异于传统京剧审美的艺术成果,在以四大名旦为风向标的京剧欣赏领域中,异军突起,走在了最前面。

张君秋、刘雪涛等演唱的《西厢记》

正因为这是一次完美的并且富有激情的创作,我想这才是张君秋先生总是表示自己比较偏爱《西厢记》的原因。

    我们先从《西厢记》的剧本来看,田汉先生基本上都是按照王实甫的原有辞藻,进行提炼加工,使得一些艰涩的出典和文学性太强的内容更加的白话一些,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王实甫非常精妙的语句和词汇,这样的改动很适合京剧的艺术风格,便于传播。然后我们看演员、导演和乐队的二度创作,不管是张君秋先生华美丰富的唱腔,幕间曲,主题曲对于场次的连接,情绪、氛围的连贯,手绘的园林庙堂等布景,都突出了《西厢记》诗剧的风格,气质上清新典雅,描绘却浓墨重彩,人物情感上诗情画意,戏剧处理上却铿锵有力。演好《西厢记》最关键的就在于把握好这一包罗万象的整体风格。

请看下篇:【张君秋独创剧目的艺术技法和审美】之三:《诗文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