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厨房克拉克&豫园湖心亭西方人眼中的柳园

 乔茗星 2021-01-24

改革开放初期,会看到老外们兴高采烈成群结队的往老城厢豫园去。

当时很纳闷是什么吸引了他们,难道那里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说?后来翻阅《出卖的上海滩》恍然大悟,书中写道:

看到几百个衣着考究的美国人(或英国妇女)在礼查饭店门前坐上人力车列车,去游览柳园茶馆,有些可笑。柳园茶馆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国背景图案背后,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

古时遍栽柳树的花园里住着一个富翁一个独生女。老儿欲将女儿嫁给另一个富翁,女儿爱上了书僮相约双双逃走。富翁闻讯拿着棍子追赶上桥来,年轻人在绝望中投河自尽,魂灵变成了天上一对鸳鸯。。。。

豫园湖心亭与一百多年前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东方爱情传奇《柳园记》有着重要联系。叶芝《经柳园而下》:

我的爱人曾与我相会在柳园中,

雪白的纤足穿过那个柳园。

她让我简单地去生活,

就像堰上长出青草。

但那时我年少愚笨,

而如今满眼泪水。

19世纪末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书中写道:在上海,最了不起的事情是参观了一个与著名的瓷碟柳园图案颇为相像的茶园。

这里有水塘,塘上有忽东忽西的奇特曲桥,还有亭子和假山。在上海几乎唯一活动区域就是英国领事馆的草坪,要去一回上海老县城非常麻烦,那里的街道又窄又挤,黄包车很难进去。

终于去了一回,见到和欧洲瓷碟上似曾相似的东方茶园,洋夫人当然兴奋异常。

16、17世纪,中国的瓷器在欧洲风靡一时。掀起欧洲瓷器热的要属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词源于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称呼,大船运载到欧洲的大批中国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为克拉克瓷。

英国人格拉斯哥学长亚当·斯密,曾提到在爱丁堡和巴黎的人家中看到大量炫耀摆设的中国瓷器。中国厨房的墙壁和餐桌都是用中国瓷器装饰的,他们称之为瓷器厨房。

从中国景德镇、德国梅森两个瓷器发源地再现瓷器发展的历史过程,勾勒出三百多年来中国与欧洲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呈现出的丰富的多元文化。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市场上出现了中国制造的仿梅森风格的瓷器,梅森瓷器的器形和纹饰在艺术风格成熟后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瓷器的创作。

梅森瓷器代表了欧洲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其早期的装饰画模仿中国风格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使中国风逐渐影响了全欧洲。坎德勒于1753年创作了一个由21个猴子音乐家组成的滑稽管弦乐队。这些扮成人样的精巧雕像是用来装饰宴会桌的作品。猴子管弦乐队一直是18世纪中期的工厂制造的众多完美雕像中最受欢迎的产品。

《瓷器、柳园与中国风》一书中谈到16世纪以后中西方瓷器贸易以及随之在西方兴起的中国风时,西方仿制中国青花瓷中的一个图案。这个图案的山水亭园要素早已随着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木船、树木、鸟、塔、房子、亭子)等组合起来形成的。

1840年《家庭之友》上首先刊载了《一个大众熟悉的中国瓷碟图案中的故事》一文详细描述一个爱情故事。之后,荷兰学者高罗佩在《大唐狄公案》中专门写到这一《柳园图》:

狄公拿起一个盘碟细看,见图案上画着垂柳荫里一幢楼阁,垂柳荫外一条小河小河上架着一座石桥,石桥下是一翼水亭。他问陶甘:“这柳园图可有什么传说?”“至少有十来种不同的传说。老爷。不过最为流行的一种便是说,古时这个遍栽柳树的花园楼阁里住着一个富翁,这富翁只有一个独生女儿。他要将女儿嫁给另一个富翁,然而女儿已经爱上了他家的一个书僮,他们相约双双逃走。富翁闻讯拿着棍子追赶上桥来。有的说后来这一对年轻人在绝望中投河自尽,他们的魂灵变成了河里的鸳鸯。”

高罗佩所谓的“十来种不同的传说”,实际上是西方人对于柳园图的不同传说版本。到20世纪,除了1913年Clara Winslow Weeks编的一本27页的小册子《一个中国瓷盘的故事》外,这个传说也被搬上了舞台和影幕,如1901年的喜剧《柳园记》和1914年的同名无声电影,直到1992年还有相关动画片问世。

柳园图与柳园记,不论是图案还是故事,究竟从何时开始、又是怎么会与豫园湖心亭联系在一起?19世纪末,阿绮波德·立德夫人来到上海,后来在其《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书中写道:

在上海,最了不起的事情是参观了一个与著名的瓷碟柳园图案颇为相像的茶园。这里有水塘,塘上有忽东忽西的奇特曲桥,还有亭子和假山。

文中可以看出,豫园湖心亭与西方的柳园图案十分相似。19世纪在沪英美侨民中已是一种“通识”,湖心亭茶馆,也就自然被英美侨民称为“柳园茶馆”。立德夫人初到上海,看到这个传奇故事中的传说现场,自然十分兴奋。当西方游客冲着虚构文学柳园记故事,到上海的柳园茶馆探访故事发生的实地,自然显得十分有趣。

WillowPattern通常译为柳叶图。在西方人眼中,豫园湖心亭的英文名称Willow Pattern Tea House译为柳园茶馆。

豫园湖心亭的传说在欧洲盛行了几乎两个世纪柳园图案的爱情传奇故事,使它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底蕴。欧美游客在这里驻足,在九曲桥上凭吊殉情的男女主人公,联想那段爱情故事祝福这对情侣坐上在湖心亭下停泊的小船幸福远行。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曾在上海行程中指定要求参观豫园湖心亭。

女王抑或西方众多柳园茶馆爱好者之一,未知可知?

图片为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诸神之宴》局部,位于后排的女神和男神手上和头上是中国明朝样式的瓷器。

PS:豫园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豫园西部,原为凫佚亭。

17世纪中叶,豫园渐形荒废。乾隆二十五年该地人士集资购得是园一部分重行整理,当时该园前面已筑有内园,二园在位置上所在不同,以东西园相呼,豫园在西,遂名西园了后始为城隍庙园。

清道光间,豫园因年久失修,地方官通令由各同业公所“招商承修,谕令各业管理,为公所会议之处。”计21个行业各处一区,自行修葺。

钱业公所于乾隆四十一年集资买下豫园内晴雪堂作为会所后,各业会所纷纷或在院内占据一隅,或在城隍庙周围购屋建屋。糖业公所买下了点春堂(包括熙堂、藏宝楼、快楼等)、豆米业公所占据了从三穗堂到万花楼一带。各类商铺、摊贩也借城隍庙之光而在周围设摊建店,形成至今仍扬名四方的老城隍庙商业区。

建造以敬迓神麻为都人士游观之美。建筑似乎只在如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中可以见到。平面对称近似丁字形,两翼呈多边形。六个大小各异的尖锥形和短脊歇山形组成的屋顶,前后参差、高低错落,体态自然更是不凡。里面空间既分又合,人们既可独占一隅凭窗品茶,又可窥视大厅中的熙熙攘攘和当中的说书人。

宗法祭祀场所与文人雅士隐名遁世之处变为一处热闹的商业集市,是开埠前上海地方文化中重商重利的特征。从此一改私家园林性质,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豫园东园了古戏台,人们誉之为江南园林第一台。对面有主楼“还云楼”,两边长长的看楼,又称包厢,中间的散座可容纳更多观众,昆剧演员信步园林。

以园解曲,以曲悟园。梁谷音每晚有戏,成为上海滩文化艺术的盛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