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针-杨真海

 扶阳学记 2021-01-25

治病法则:

1,上病下治。

2,左病右治。

3,同气相求(同名经,如手足太阴同气)。

4,阴阳倒换求。


人体阴阳:

1头为阳,足为阴。

2上肢为阳,下肢为阴。

3上下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4,腰背为阳,胸腹为阴。


人体三焦法则:

上焦,头项寻列缺。

上焦,面口合谷收。

上焦,心胸内关谋。

中焦,肚腹三里溜。

下焦,腰背委中求。

 

经络同气:

手足太阳(同气)

手太阳小肠经

阳谷

足太阳膀胱经

昆仑

小海

委中

肩贞

承扶

手足阳明(同气)

手阳明大肠经

阳溪

足阳明胃经

解溪

曲池

(du2)

肩髃(yu2)

髀(bi4)关

手足少阳(同气)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天井

膝阳关

肩髎(liao2)

环跳

手足太阴(同气)

手太阴肺经

太渊

足太阴脾经

商丘

尺泽

内膝眼

肩髃(yu2)穴前二横指

冲门

手足少阴(同气)

手少阴心经

神门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少海

阴谷

极泉

长强穴旁开0.5

手足厥阴(同气)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足厥阴肝经

中封

曲泽

曲泉

腋前大筋

阴廉

头手足经络(同气)


头(天)

手(人)

足(地)

厥阴

头顶(百会)

劳宫

太冲

阳明

面额

合谷

陷谷

太阳

头后

后溪

申脉

少阳

头两侧

中渚

足临泣

颈项经络(同气)


颈项

督脉

风府—大椎

后溪

申脉

任脉

廉泉—天突

列缺

照海

太阳

天柱—大杼

阳谷

昆仑

少阳

风池、翳风—肩井

阳池

丘墟

阳明

人迎—缺盆

阳溪

解溪

肩部经络(同气)


阳明

肩髃(yu2)

偏历

下巨虚

少阳

肩髎(liao2)

外关

悬钟

太阳

天宗(胸椎17

支正

太阴

肩前(云门、中府)

经渠

三阴交

厥阴

腋前大筋

内关

三阴交

少阴

腋下(极泉)

通里

三阴交

腰部经络(同气)


太阳

小海

委中

少阳(胸7—胸12

天井

阳陵泉

上焦(鸠尾—天突)经络(同气)


厥阴

内关

三阴交

阳明

偏历

下巨虚

少阴

通里

三阴交

太阴

经渠

三阴交

中焦(鸠尾—神阙)经络(同气)


阳明

曲池

足三里

少阳

少海

阴谷

太阴

尺泽

阴陵泉

厥阴

曲泽

曲泉

少阳

天井

阳陵泉

下焦(腰1—腰5)经络(同气)


少阴

通里

太溪

厥阴

大陵

中封

太阴

太渊

商丘

阳明

阳溪

解溪

少阳

阳池/中渚

丘墟/足临泣


三焦同气

第二章里,我们讨论过三焦的问题,不是二焦,也非四焦、五焦,说明它与中国文化里三才的学问密切关联。进入本章以后,虽然多是谈具体的运用,但还希望大家与前面的法理互参,这样方不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焦于躯干的定位:

1.上焦定位:前为鸠尾穴、后为至阳穴以上的区域为上焦

2.中焦定位:前为鸠尾穴至神阙穴、后为至阳穴至命门穴之间的区域为中焦

3.下焦定位:前为神阙穴、后为命门穴以下的区域为下焦

一般而言,人体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循行路线上的诸多穴位都可针刺,只是有的穴位因靠近重要的器官,故而针刺的角度及浅深需特别留意。比如脑后的哑门靠近延髓,胸胁的穴位靠近胸膜等等,倘若刺法不精熟老到,容易造成意外。


(1)肚腹三里留

肚腹的含义比较宽泛,如果严格一点,可以说是以为中心的腹部区域,宽泛一些则包括整个腹部。先从严格来讲,以肚为中心就是胃所在的中焦区域,这个区域的问题与三里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肚腹的毛病要从三里解决?三里主要指足三里,位于膝关节附近,具体定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处。从上述同气法则我们知道,不但以肚为中心的腹部属于中焦,以肘膝为中心的区域亦属中焦。因此,足三里自然就在中焦的范围之内,与肚腹属于同气,同气相求,有求必应!这即是肚腹的病证寻求足三里解决的所以然。

只是放到临证中,我们发现,并非每一例肚腹的病证刺足三里都灵验。随着不灵验案例增多,很可能就对这句口诀失去信心了。其实问题在哪呢?问题不在于三里不灵验,在于我们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在更细的层面求同气。肚腹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经过的经脉至少有五条,有任脉、有足阳明、有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如果加上带脉及手经的络属就更多了。而足三里仅仅是足阳明胃的合穴,也可以说三里仅仅是中焦范围内阳明的同气而已。如果病证在中焦,又在阳明范围,比如肚腹的疼痛靠近中线(阳明经循行路线),那么针刺足三里,必然如拔刺、如雪污,随手而效。但是,如果肚腹的疼痛不在这个区域,或者不限于这个区域,已经波及太阴或厥阴,那么,刺三里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不过要是内针的行人碰上这种情况,便就会者不难了。只需将进针方向悄然偏向内侧阴经,或是阴陵泉、膝关加刺一针,问题又将迎刃而解。为什么呢?因为阴陵泉是太阴的中焦同气,膝关是厥阴的中焦同气。

(2)腰背委中求

腰背的区域大致属于中焦的范围,而背部循行的经络除督脉居于正中,两侧循行的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委中位于膝后腘窝,足太阳合穴,正与腰背太阳同气,同气相求,所以有应。腰背的病证针刺委中之所以应验,是因为同气相求。而腰背的问题亦有针刺委中而不应验者,那是因为在同气上打了折扣。比如有些常见的腰痛病人,痛在两侧,正好是带脉循行的路线。这个时候针委中往往就不管用,因为带脉与太阳不同气!如果改取带脉的交会穴、胆经的足临泣,则又会收桴鼓之效。

如前所述,内针的四总则如同眼目,可以帮助我们照见总总的所然和所以然。日用中,我们就是从形形色色的效与不效里,逐渐擦亮上述的眼目,进而成竹在胸!仍以腰痛为例,有一种痛以正中间为主,这样的腰痛针临泣、针委中都不一定见效,而对于内针行人,一看就应知道为什么不见效!因为同气不在这里,在督脉上。此时若于督脉交会穴后溪上下针,境况就不一样了。

(3)头项寻列缺

列缺位于手腕附近的桡侧缘,距腕横纹1.5寸处,是手太阴肺的络穴,也是任脉交会穴。本来按内针的原则,列缺相当于颈部的同气,所以对于颈部的一些问题,如常见的咽喉毛病,针列缺往往手到擒来。另外,因为与任脉交会的关系,对于很多任脉的问题,列缺亦是行家里手。如常见的妇女痛经,便能针到痛除,或至少是针到痛减。而对于头项的毛病能不能解决呢?一样可以解决!头项的问题,多与阳经相关,因为直接到头部的经脉只有阳经(当然,足厥阴肝经的支脉,也到头顶部),而督脉除了直上头项,还总督诸阳,所以抓住督脉也就意味着抓住了诸阳。现在阳病了,怎么办呢?阳病治阴!而与督阳相对的,正是任阴,头项寻列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个人的经验认为,这一诀总是不如其余四诀这样酣畅淋漓,头项若寻后溪,那更是会不一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