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 | 你理解的阳虚外寒,阴虚内热和内经一样吗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故中寒。”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所以阳虚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也。”

二、阳虚则外寒

根据经文的本意,所谓“阳虚则外寒”是指:阳受气于上焦,其功能主要是温皮肤分肉之间,所以寒气在外,但是如果阳虚,上焦不通,阳不能受气,则寒气独留与外,因此而寒栗。

这里的阳虚表现症状主要是在上、在表,从经文中可以看出,阳受气于上焦,上焦的位置经文是这样描述的:“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上焦的阳气应该是卫气的一部分,因为它具有和卫气相同的性质,例如,上焦的阳气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另外上焦的阳气也像卫气一样走表,当腠理开泄时阳气泄而汗出。从上焦的走向来看出于胸中,沿着手太阴经脉流行到阳明经脉。

这里要明确上焦之气不行于脉中而是行于脉外,而脉中的营气是源于中焦水谷精微,由脾上注于肺脉。经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这说明上焦之气与营气不同,与卫气的功能相仿。这里还需要明确一点,上焦与肺是不同的两个脏腑,肺属于五脏在内,性质藏而不泻,上焦属于六腑在外,性质泻而不藏。这样看来卫气在上与六腑之上焦相通,而营气在肺内注于肺脉,而化血。

经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这里也需要明确,中焦与脾胃不同,虽然我们经常将中焦与脾胃放到一起说,但我们心里应该清楚,中焦与胃同属于六腑之一,而脾是五脏之一。但是我们可以说中焦包含着脾胃,脾胃在中焦中,这是中焦的生理结构。水谷通过胃转化为精微物质,由脾转送到肺,这就是所谓的“营出中焦”。

经云:“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同源,来自水谷精微,营卫的区别是水谷精微的清与浊不同。古人已经看到,水谷入胃后清的部分在胃中消化为精微物质,最后转化为营。但胃并没有完成对水谷精微的全部转化,其中浊的部分的转化是由小肠完成的。虽然胃肠相连,但中医认为胃与小肠功能不同,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胃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属阳明,小肠属太阳,小肠所转化的精微物质,出于下焦。我们假设一下三焦是一个完整的腑,上下是相通的,这样精微中浊的部分就可以出于下焦,沿着中焦,入上焦,而成为上焦的阳气。

总之,阳受气于上焦,这里是指卫气,卫气源于水谷精微,出于下焦,循行于脉外。所谓“阳虚则外寒”实际上就是卫阳虚,不能温煦肌表,因此而外寒。

但是,卫阳虚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根据卫出于下焦的理论,卫阳虚应该与胃肠之阳气有关,胃肠的阳气又与五脏的藏精相关,因此虽然是表现为卫阳虚,但是根源还是五脏的精化气不足。

由于卫气主表,太阳也主表,究其根源两者不同,卫气源于水谷精微,而太阳经是人体的阳位,是太阳光线照射到人体的部位,是人体阳气最旺的地方,卫气主要经过膀胱经,但不是只流行于膀胱经,而是全身在表的部位都有卫气。

而且卫气昼行于阳经,夜入阴分,是流动的,膀胱经是人体的一个生理结构而已。由于膀胱经的阳气最旺,当在表的阳气虚损时,直接影响到的五脏应该是足少阴肾,肾藏精主水,肾气主一身的温煦。临床上治疗伤寒中风时,经常通过补肾气以增强膀胱经的阳气,从而帮助卫气解表。这里还要鉴别一下,“阳虚则外寒”与“阴胜则身寒”(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前者是指膀胱经阳气不足而生外寒,后者是指五脏阳虚生内寒,两者都有恶寒症状,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是前者表现为恶寒无汗,后者则是身寒汗出。

三、阴虚则内热

所谓“阴虚则内热”经文的原意是:由于劳倦,形气衰少,五谷之气虚弱,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所以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所以生内热。

从经文中可以得知,所谓的内热实际上是来自于胃气有热。胃以降为顺,胃有热是由于胃气不降而逆于上所致,比较典型的阳明热证包括阳明经证的四大症状,阳明腑证的痞满燥实四大症状,都是胃热气逆的表现。胃热气逆于上而熏于胸中而成内热,这个成因应该是比较常见和典型的。治疗方法也比较明确,前者用白虎汤,后者用大承气汤等。

而因为气虚造成胃气不降的病症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了。根据原文所述,胃气不降逆上的原因是下脘不通,而下脘不通的原因是劳倦,“形气衰少,五谷气弱,上焦不行”。这个病因与常见的因阳明腑实引起的胃热气逆截然不同,为什么看起来是个虚证,也可以形成胃气逆上的热证呢?

劳倦的病机是气虚,气虚的病机是肺气虚,肺脾同为太阴,脾为肺之根本,主升;肺为脾之标,主行。经云:“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因为肺气虚所以形气衰少,而肺气虚的原因是由于五谷之气虚弱,五谷气弱就是脾气运化不足。由于脾气虚,水谷精微不能上注于肺,而成肺气虚。肺气虚无力推动上焦运行,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因而胃气上逆而生热,热气上熏胸中,耗损阴液而成阴虚生内热。

《脾胃论》记载了一个方剂叫做“补中益气汤”,此方的一个主治症就是发热,药物组成:黄芪 甘草(炙)各1.5g,人参(去芦)0.9g,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g,橘皮(不去白)0.60.9g,升麻0.60.9g,柴胡0.60.9g,白术0.9g。制作方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根据方名和药物组成的功用,用此方治疗由于脾气虚引起的内脏下垂很常见,但真正用于气虚发热的就比较少见了。

本方所谓治疗气虚发热,实际上就是本证所说的“阴虚发热”,这里的阴虚实际上就是脾气虚引起的,脾气虚还可以形成水湿代谢的紊乱,也是造成胃气热耗损阴液的内热证。因此,临床上在治疗阴虚内热证时,应该根据其诊断,如果其发热的病机与本条经文的病机相符合,可以考虑选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并且我认为当初李东垣设定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治疗气虚发热证的根据即源于此。

四、阳盛则外热

所谓“阳盛则外热”经文的原意是: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所以外热。

本文前面讲了卫气和上焦的关系,卫气行于上焦,肺气主上焦气机的通畅,肺主呼吸,上焦因此气机流畅。因此,卫气运行周身的动力源于呼吸,肺气的呼吸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贯心血脉,推动血在脉中的运行,同时还是上焦卫气运行的根本。肺宣发肃降的功能正常,则上焦通利,皮肤汗孔正常开阖,腠理不闭,汗出顺畅。即使有热,随着肺气的呼吸,腠理疏泄,玄府洞开,汗出而热退。如果是肺气闭郁不通,气逆而上,瘀阻上焦,上焦不通利,腠理闭塞,玄府闭阖不开,则卫气闭郁于腠理而生外热。对比“阳虚则外寒”与“阳盛则外热”,两者都是阳气失调,而造成外寒或外热。其中阳虚则外寒是由于卫阳虚不能温煦腠理肌表所致。阳盛则外热是由于肺气闭郁而致上焦不通利,因此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不出,最终导致卫气郁滞而生外热。“阳盛则外热”还应该与“阳胜则身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相鉴别,前者是肺气闭郁而生上焦热证,后者是肺肾阴虚发热。前者为实热,多集中在上焦;后者为阴虚发热,是由于五脏阴虚所致。

五、阴盛则内寒

所谓“阴盛则内寒”经文的原意是: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所以温暖之气不能留于胸中,寒气独留,由于寒凝而出现血瘀,由于血的瘀滞,所以脉流不通,而血脉梗阻,所以脉大且涩,最终导致内寒。

分析内寒的原因,还是从其结果开始。根据经文所述,造成内寒的最终原因是由于脉大且涩,一般来说脉大,或者脉搏跳动强有力都不是好现象。有些人以为脉搏跳动有力是表示阳气充足,其实临床表现并不尽然,脉大或者强而有力多是由于经脉气血瘀滞所引起的。例如,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主诉不多,如何根据脉象来判断老人的身体状况的好坏呢?如果老人的脉象柔弱和缓,这是好的现象,说明老人的营卫通畅,血脉中没有梗阻,老人的血糖、血压、血脂一定在正常范围之内。如果老人的脉象强而有力,脉管又粗又大,一定不是好现象,多数是由于血脉中有瘀阻,多是由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三高症形成的,脉管弹性减弱,这样的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脉大且涩就是典型的血脉瘀阻的脉象,造成血瘀的主要原因是寒凝,根据经文所述,这里的寒凝是由于厥气上逆,积于胸中所致,寒气积于胸中而“温气去”。此厥气上逆是源于中、下焦,例如,过食寒凉引起的胃寒,或者脾阳虚生内寒,甚至肾水盛而肾精化气无力也是形成寒气上逆胸中的原因之一。由于寒气瘀阻肺的气机,肺气无力贯心血脉,气滞而血瘀。由于血瘀脉阻而五脏藏精不足,精虚则化气不利,因此生内寒。

总之,“阴虚则内热”是由于脾气虚而致肺气虚,肺气虚无力推动气的运行所致。这里的“阴盛而内寒”是由于寒气逆上胸中,而致肺气寒,肺气寒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而成血瘀证,血瘀则五脏藏精不足,精虚生内寒。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