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个性,教师的引领不能旁落

 木香草堂 2021-01-26

丁小平

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性和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于是课堂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有的为了追求方法的多样而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有的解读视角独特,却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一时间课堂成为众说纷纭的表演场,教师却“不问对错”,“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学生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不得要领,或无所适从。看似尊重的背后折射出新课堂的种种隐患。尊重个性,教师的引领不能旁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作用的旁落,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引领不能削弱。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教育本身赋予教师一种特殊的身份,虽与学生是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但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教学方向的使命,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的中立者。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

而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并不意味他们的感悟是正确的,教师要倡导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甄别。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不顾一味地叫好、肯定,殊不知,这样的赏识也会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长期以往,学生或许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应通过对话、评价等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接纳别人的观念;教师要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普遍性有效统一,这样才能克服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的主观性偏差。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在于发展。”这才是新课程观念的题中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