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络皮部对临床诊治有何指导意义?

 思明居士 2021-01-27

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的皮肤分区。经脉是呈线状分布的,络脉是呈网状分布的,而其所属的皮部是成片的带状分布,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故其分布一般都以手足六经在体表的分布区域而划分,从“面”上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相应区域。根据“上下同法”、手足同名的原则,十二经脉常称“六经”,所以十二皮部其名也有六。《素问·皮部论》根据经脉“开(关)”、“阖”、“枢”理论,将其分别命名,即阳明为害蜚,少阳为枢持,太阳为关枢,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太阴为关蛰。

中医:经络皮部对临床诊治有何指导意义?

十二经脉将气血精微散布于体表,反映于皮部,荣华于外,与十二皮部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于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皮肤色泽鲜明,呈现出一派生机,故此我们常常通过对皮部的观察即可知脏腑的活动情况。另外,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构成了人体的卫外屏障,在生理状态下,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外邪不能侵于人体,故皮部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卫外而固”的重要作用。

因为皮部是人体的外藩,当遭受外邪侵袭时,皮部首当其冲,在病理情况下皮部就成为外邪犯人之始处和病邪由表及里传变的途径。《素问·皮部论》指出:“是故百病之始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又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这样,外邪经皮→络→经→腑→脏由表及里的传变,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即所谓百病始生,先于皮毛。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即“有诸内必行于诸外”。

同时,病情好转时,某些病邪亦可通过皮部达邪外出。如风寒束肺,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可用辛温解表宣肺药,通过汗法使邪外出。其途径可表述为:肺→经→络→皮部,最后邪随汗解。再如,在温病学说中,病邪按卫、气、营、血逐次深入,治疗时也可由反方向逐次驱邪外出。因而有“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

中医:经络皮部对临床诊治有何指导意义?

十二皮部在生理上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卫气营血有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也密切相关。在《灵枢·经脉》中所述是动、是主所生病,有许多症状是表现于皮部的。如足阳明经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经气虚,则身以前皆寒。手阳明经经气盛,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灵枢·论疾诊尺》说:“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这些都是疾病在皮部的反映。

由于“皮部以经脉为纪”,故可根据体表皮肤的各种变化,作为经络脏腑疾病定位的依据。在中医望诊方面,除望神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望皮肤色泽的变化。察其五色,以知疾病的部位、性质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如《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这种以观察皮肤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迄今仍指导着临床。另外,通过对皮部局部的病理反应(如丘疹、硬结、溃疡等)亦可得知病属何经何腑,以及寒热风火燥湿等受邪的性质。

中医:经络皮部对临床诊治有何指导意义?

在治疗方面,中医的很多治疗方法都要在皮肤上实施。如艾灸、梅花针、刺络疗法、皮肤针、火罐、推拿、敷贴及发泡疗法、离子透入疗法、微波针、激光针等。这些疗法都是对皮部的直接刺激,通过经气的传导影响了脏腑经脉,调整了机体功能状态,起到了治疗疾病的作用。另外,对一些已病且病浅在表者,亦可通过皮部施治,早治速治,祛邪于外,防其传变加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善治皮者,不使病邪内侵,可谓事半功倍,否则表邪不解,深入脏腑便难以为力。如用软坚药物敷于阳明皮部,防止乳块的形成,对初期已有乳块者,则可促其软化。外感邪热在表,可在大椎穴周围浅刺出血,再加拔罐,使热随血出不得内传。

现在常使用的发泡疗法的作用机理即是通过药物发泡作用于皮部,刺激穴位,透达腠理,疏畅经脉,从而达到调和气血,祛邪扶正,使其发挥局部和全身的治疗作用。所以说,皮部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界面,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适应调节等功能,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起始部位,在诊断和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