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学记|校园的钟声

 新用户21671hit 2021-01-27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快乐的上学时光,最难忘记的还有那悠扬悦耳的校园钟声。想起那悠扬的钟声,就想起那快乐的读书童年,每天和小伙伴们背着书包,迎着朝阳,蹦蹦跳跳来到宁静的校园。

记得上小学时,学校仅有前后两排屋,前面四口是教室,后面西边的两口是办公室。靠近中间小甬路的办公室门前柱子上,挂着一口小小的黑色的钟,约有普通花盘大小,倒挂在柱子上,钟的中间又吊挂着一个小小的钉锤,钉锤下系着一根细长的绳子,每当上课下课,司钟的老师就或急或缓的摇起细绳,叮叮当当的钟声就传遍了校园。伴随着钟声,孩子们或上课,或下课,校园里或是人声鼎沸,或又鸦雀无声。

校园的钟声热烈、亲切、庄严;校园的钟声深沉、激昂、雄壮。钟声是学校的灵魂,钟声是师生的命令,钟声是学习的号角。

上学时,家里贫穷,没有钟表可看。母亲早上起床,都是根据窗外的天色判断,或是支着耳朵听公鸡打鸣,一般鸡叫第三遍了就要起床,为上早自己的我和哥哥早起做饭,而我们也自己伸着耳朵听学校的钟声。有时候,时间估摸错了,还在睡眼惺忪的时候就听到校园里传来断断续续的上课钟声,我们就一个激灵爬起来,赶紧蹬上裤子,穿上褂子,脸也不洗,饭也不吃,抓起书包就疯跑向学校,以免迟到被罚站。

钟声是单调的,但它有自己的语言。它的节奏和频率的不同,会向我们发出不同的命令:比如节奏舒缓的当,当,当……声,就是预备铃;而当当,当当,当当……的频率就是上课铃。而下课啊,课间操啊,放学啊,都有自己的语言命令,只不过现在的我们早已经忘记。

到初中后,我们就到与小学一墙之隔的初中去上学。初中校园足足有四五个小学校园大,有一个大操场,操场的东边有一棵高大的垂柳,夏秋季节,绿荫匝地,细长的柳条随风飘动,浓密的树梢上,有鸟儿在欢快的嬉闹。一块长条状的铁轨样东西就垂吊在一根树枝下,我们每天的钟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

记得当时专门敲钟的是瘦高个、高颧骨、头发微卷的耿老师。他家就住在校园里,离着大钟不过百米距离。他手腕上戴着一只表,每当临近上课下课,他总是仔细盯着手表,手持钟锤,根据预定的节奏和频率,有力地敲响那块铁块,每次都持续敲约一分钟,清脆、嘹亮的钟声就在校园里洋溢开来,传遍校园的旮旮旯旯,传到村东村西的角角落落。于是,很多村民也就按照校园的钟声来安排出工干活,回家做饭。

校园的钟声很美妙,清越、悠扬、辽远、空旷,有一种天外来音的感觉,我们当时非常羡慕敲钟的老师,有时候也央求老师让自己去敲一次钟。直到今天我才体会到,敲钟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责任,钟声里寄托着老师对教育的博大情怀,寄托着对我们的无限希望。

敲钟看似好玩,但其实责任重大,颇有技巧。敲钟,一是要做到时间准,按照学校课程表,力争做到一分不差,无论春秋冬夏,都要风雨无阻,按时敲响。因此,司钟的老师一刻也不能离开校园。二是要心细。那时有手表的人不多,表的走时准确性差,需要经常对表,而对表的渠道就是听广播。因此,司钟老师要经常听广播校对手表,做到时间准确。三是司钟老师要记忆好,能牢记预备、上课、下课、课间操、放学等时节的敲钟节奏和频率,不能胡敲乱敲,让人错误判断,扰乱了教学秩序。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家家户户通上了电,校园里也使用上电铃。从此,敲钟时代结束,熟悉的校园钟声戛然而止,那曾经发出清扬钟声的铁块就被人遗忘了,并最终不知被遗弃在哪里。

热锅爆豆似的电铃声清脆而急促,给人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给人以冲锋陷阵的压力。而每当看到一些初中、高中学校里,那为了激励学生中考、高考而张贴悬挂的“既然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通往清华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铺出来的”、“把训练进行到底”、“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等等标语口号,在配上这热锅爆豆式的铃声,真有点像上了枪林弹雨般的战场,让我们听到了嘶哑了的呐喊,听到了你死我活的拼杀,听到了子弹爆头般的窒息……我极不喜欢这样的校园,这样的感觉,但这就是现实。

好在近些年来,热锅爆豆式的普通电铃又逐步被更加优美、舒缓的乐曲和歌曲所取代,听上去让人轻松不少、快乐不少,让人感觉校园就应该是这样从容的、舒缓的、安静的!

抚今追昔,阵阵铃声,伴着风声雨声,送走了一轮轮春夏秋冬,送走了一辈辈老师们的青春,送走了一届届学生的年华。这铃声,像杜鹃鸟一般执著,像报春花一般奔放,那久远而清晰的钟声,时刻在我的大脑中响起,那样悠扬,那样纯净,那样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