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钟声

 济宁文学 2022-05-26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西侯幽谷

永远的钟声

作者:赵桂君

那一年,几乎每一个校友都听到了老一中重建的消息,有人在网上挂出那座危楼般的教学楼的图片,图片上的教学楼的门窗已经卸落,教室如同没有了牙齿的老人,瞪着空洞的眼睛望着不远处的一片小树林。斑驳的墙壁、走廊上那一圈风一吹就要发颤的栏杆似乎都在告诉人们这座有五十几年校龄的学校即将推倒重建,然后等待凤凰涅槃。

不久,老一中出现了这样一组组镜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老教学楼跟前,选一个最佳的角度拍照,在教学楼楼顶扑面而来的流风中围着她徘徊流连。网上的留言评论风格多样,有抒情的,有回忆的,有写实的,有点赞的……有的传来一组照片:某一届某个班的全体同学几乎全部到齐,他们来到当年的教室,找到曾经坐过的位置再一次坐好,望着黑板,仿佛回到那个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欲与老师试比高的岁月。

我听到消息后,与那些校友们有着一样激动怀恋的心情。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独特之处,但学校生活却是大家共有的一段最美好的年华,因为学生不光吞啮知识,而且伴随学校的每一天,从懵懂走出叛逆,从期盼走向成熟,从少年走到青年。昨天已去,只剩伤神,一不留意,母校已成过往;一个转身,门外便是天涯。

我曾经设想,那些坐在教室望着熟悉的黑板的学生,除了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慢放某节课堂或是某个时间段的镜头外,是否听到过钟声。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那个转给我照片的学生,他很惊讶地说,老师,你真神,我们还真听到了走廊上的铃声。

对于铃声的响起,我是这样推测的:也许学校还没有完全进入拆除阶段,特别是那间掌握着全校上下课时间的办公室还没有清理,电动铃的机械还开着,学生们才听到电铃声。

学校的铃声,经历了吹哨、敲钟、电动铃、自动化的音响几个过程。对于这几种铃声,我更喜欢早期的钟声,这与我的经历有关。

我上中小学时,上下课铃声都是敲钟人敲打铁(钢)钟传出的。即使现在,有的乡村小学可能还有那种钟。钟的形式有很多种,一截铁轨、一段钢棍或铁管子、半个氧气瓶,只要声音洪亮,经得起敲打,都可以做校钟,那种中间带系铃的钟很少。校钟的声音如同魔法,它一响,不是教室内的喧哗被掐灭,就是教室外的喧哗被升腾,那是上课与下课的军令(包括自习、宿舍的作息)。下课铃的节奏比较舒缓,而上课铃的节奏则比较急促,这样的钟声也许是为了下课的兴奋、上课的急迫。1980年代 ,台湾有一首校园歌曲叫《童年》,歌声唱出了每个被“逼进”学堂的孩子们的心声,“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游戏的童年”。对孩子们来说,也许校园的钟声承担了他们所有的苦乐。“当——当——当——”是快乐的起点,“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则是忧郁的催符。

我家与一中隔着五百米的距离,一中起床的钟声也是我的起床的号角,我用不着天天拧紧了弦的马蹄表提醒。说实在的,那个年月,贫寒的家境好像买不起马蹄表,即使买得起,恐怕也是即奢侈又多余,不光院子里有公鸡打鸣,每天早起的父母也是我的钟。往往一中早晨的第一声钟声刚传来,父亲或是母亲就在院子里对着窗户喊我起床了。而每天的放学的钟声一响起,母亲开始给我准备饭,若是饭刚烧开或刚出笼,她就会提前将饭盛到我的碗里。放晚自习的钟声响起,母亲烧开热水,等我回家洗脚,然后给我点起煤油灯做功课。

我之所以不说做作业,因为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作业,我的功课基本上是看书,偶尔把带回家的课本翻一翻。没等一中休息的钟声传来,我已经上床,闭着眼睛默诵白天的课文。一中这一天的最后一次钟声响过,我才发觉钟声还有回响,那回声穿过黑夜或是穿过月光,犹如催眠曲,把我带进沉睡的世界。在阴雨天,钟声有着沉重的绵密的节奏,敲的我的心进入一片亘古的寂静。在大雪飞扬的冬季,钟声仿佛刺透蛮荒,于沉静中带给我无限的温暖。有钟声在,我学习的步子迈的欢快而又激越——我几乎每天都是跑着进入一中的大门。

学校的钟声藏着天才般的奇迹,每个人的钟点不但都以她为准,而且隔段时间都要把自己的手表或是其他时间提示器与她对准,任你的上海、海鸥还是金鸡,再准时的手表必须与学校的时钟保持一致,或者说与学校敲钟人的那块马蹄表保持一致。我那个时候有过很多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每个老师授课的时间和学校的钟声不差毫厘——当然,也有拖课,拖课的教师也让我感到奇怪,他怎么敢与学校的钟声过不去。偶尔哪堂课很烦闷,耳朵出奇的作怪,好长好长的时间内听不到下课的钟声,眼中的老师和黑板便模糊了。更多的时候,在不知不觉间,下课的钟声响了,就可怜巴巴的盼着哪个老师的下一节课。后来才知道,这叫时间知觉或时间错觉。

钟声很容易让一个学过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诗歌,大多是景物形象描写很成功的作品,诗歌通过景物意象向读者传达诗人的情感,而读者从中感受的美学意义绝不是单一的,有时,你也许不懂得诗人在写什么,可是你就是觉得很美。在我看来,把“钟声”融入诗歌融入文学中的,没有比“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七个字更有意义更有美感的。有人借“夜半钟声”拍恐怖片,有人用它当作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的背景,有人看到的是作者张继的羁旅忧愁。一中的钟声给我留下的是永远抹不去的对那段青春时光的美丽眷恋和朦胧追求。

钟声还让我想到一个不算怎么轻松的的成语:晨钟暮鼓。有句对联写道,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会被寺院早晨的钟声和晚上的鼓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而在人海中苦苦追寻的人也会被钟声佛号唤回来。人海茫茫,红尘滚滚,名利似乎时时跟踪每个人的足迹,为名忙为利忙,而往往到头来化为竹篮打水一场空。《红楼梦》没办法解决贾宝玉的人生之路,只好安排他同一僧一道在漫天大雪里远去。僧寺的沉沉钟声能换回几个迷失道路的人?

学校的钟声是知识传授与学习的起始,每一堂课每一节自习都是对学生的一次次思想启蒙人生警示。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改变生活,一中的校钟最后让给了电铃,洪亮而悠远的钟声被激扬而清脆的电铃声代替,再后来,出现了悦耳的各种旋舞曲。校钟需要人敲打,电铃和舞曲只要在控制板上设置好时间,就会按时发声。不知道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人变懒了还是变麻木了,电铃和舞曲虽然更人性化,却容易使人记住了开而忘记关。当考试或是节假日休息日,用不到这个时间提示器时,大多时候还开着。哪里像校钟,敲钟人不到,钟声不响。放假了,钟声结束,钟在那里依旧迎风沐雨,安静的等着上课的人到来。

每一次钟声的响起都意味着敲钟人的每一次劳动,无论什么天气,敲钟人的坚持总给人一种执着守时的印象。时间一到,那个或漫步或匆匆跑着的敲钟人举起手中的铁锤向着那个不管是铁轨还是铁管或是氧气瓶一律叫做校钟的垂悬物敲去,霎时,洪大的声音响起,四面传开,把时间和空间震的发颤,整个校园如同举行一次庄严的仪式,这个仪式持久不息经年不变。

我以为,钟声含着一层情感,给人以联想,让师生们充满敬意甚或敬畏。而机械的电铃声或舞曲尽管悦耳,却缺少温情缺少幻想。固然,缺少幻想的电铃一定不会回到敲钟的时代,要想复辟,除非某个有能力的人自己建一所学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恢复敲钟,就像贵妇们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有钱可以任性啊。

时光不会回头,回忆却能回首。消失的事物可以一去不复返,留在人的记忆里的每一个细节可能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忽然被触发,引起一声叹息。一中的钟声在我的心中如此浪漫而温馨,这个记忆虽然并不是被哪个触发点打开,但也有一点缘故。那天和几个毕业十六年的学生聚会,有一个同学忽然问我,老师,你还记得那年我们去西侯幽谷的事吗?我说,记得记得。于是,我们师生一同回忆起那次春游活动。

其实,那是一次半途而废的失败的行动。事先并没有给学校打报告,是我和学生商量着搞的。那是一个已经把学生完全封闭在校园内的年代,任何校外活动基本上停止了,所谓的大学报到的档案上填写的社会活动全部是纸上谈兵无中生有。对春游的遐想,不论打不打报告,我都知道,都不会得到批准。那次私下安排的春游的动机是我要把作文课带进校外的大自然去,正好与春天相遇,就打起了春游的旗号。

西侯幽谷离学校十多里路,并不远。学生们一大早就把自行车放在了校门外。上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一响,学生一轰而出,纷纷向学校大门口开拔,却忘记了我交代的悄悄的陆陆续续的走。也许这一场一轰而出惊到了不少人,至于哪些人,我不好说,也许有学生,也许有老师,或者有校领导,总之,校领导没多久就知道了。他们立刻组织人员阻止这场活动。结果,在已经看见西侯幽谷的山头时,大部队终于被拦住下了。

我走在队伍的最后,出校门时还听到校园里的铃声,我心里暗暗祈祷:这是先斩后奏的节奏啊,但愿成功。随后与几个班干部去追前面的队伍。

由吕副校长领队的拦截小组坐着吉普车很快追上我们,吕副校长并没有批评我,只是严厉下令让我把学生一个不落的带回学校。据说,在学校上课的两位老师倒是挨了不小的批评,领导批评他们,明知道不允许学生外出,明知道学生外出了,明知道赵老师领着学生搞春游,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报告学校。这倒冤枉了那两位老师,因为我的保密工作看来做的还不错,不然,学生们走不出校门。

那天,回到学校的门口,我又一次听到铃声,那是下课也是放学的铃声,并不是因为铃声有什么异样,而是我的手表和中午的阳光告诉我,放学了。我的内心漾起一种别样的感觉,似乎听到了一中往日的钟声,洪亮,悠远,不绝如缕,袅袅婷婷的向我走来。于是,我又看到那个敲钟人,看到我的老师我的同学,还有教室里的黑板。

如果说,这个世界有永远,一中的钟声在我的心中便是永远的,按照物理学的声光理论,也许那十几年前的钟声还在广阔的宇宙传播着,即将到达某个星球。因而,我想在那个铁钟上刻下一行文字:

钟声悠扬,书声琅琅;天高地迥,永志远方。

2021.12.5第一稿 2022.5.15日第二稿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