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 铁器在煎煮过程中,会与中药所含的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还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 铝锅不耐强酸、强碱,从pH为2或pH为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 适当将药材粉碎,能增大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从而有利于活性成分的煎出。 一般认为,根茎、果实类药材粒径应以0.28~2mm为宜。 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较多; 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较少。 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即将药物放入锅内。 第1次煎煮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第2次煎煮以超过药物表面3cm为准。 先用大火将锅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煎煮,保持微沸状态即可。 煮焦、煮糊后药液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第一煎不能用热水,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冷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降低药效。 中药煎煮一般先用武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以用文火时间来计算。 解表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 滋补药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一般性药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 先煎: 生石膏、龟板、乌头等,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具有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他药物前将其砸碎,并提前煎煮30分钟。 附片超过10克时最好煎3小时,煎药前放足够冷水,煎药过程中不能加冷水; 附子煎好后不能放入冰箱,且服用前需加热,超过60克分3~6次服用。 后下: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薄荷、青蒿、藿香、细辛等。 以及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如钩藤、杏仁等。 应在其他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再放入锅内煎煮。 包煎: 花粉种子类药物如松花粉、蒲黄、葶苈子等, 含粘液较多的车前子等, 含细小绒毛的旋复花等, 需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 烊化: 阿胶、鹿角胶、蜂蜜等胶类或糖类粘性较大的药物,要用适量开水溶化,待其他药物煎好后兑入药液中服用。 溶化: 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药液中溶化。 另煎: 人参、西洋参、鹿茸等贵重药物可另行煎煮,药液直接兑入其他药液服用。 冲服: 牛黄粉、三七粉、麝香等药物,可直接用药液冲下。 阴虚病人,使用补阴药可于傍晚一次服药; 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在清晨一次服用。 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 肾脏疾病可在下午5时左右服药。 病在上焦(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 病在下焦(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 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 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喝少许糖水,以提高杀虫效果; 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 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药,宜睡前服用。 急诊用药,不拘时间; 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剂,应定时服用。 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时间,以利于发汗。 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以发挥,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 饭后服适用于人体上部疾病。中医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宜采取先食后服药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 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 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解毒剂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 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 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 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 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 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 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 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 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 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150毫升为宜。 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以助药力; 生津止渴药药量也应较多,并可代茶频服。 身强者服药较多, 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症病人,服药量应较少。 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 1~3岁用成人药量的1/4, 4~7岁用成人药量的1/3, 8~10岁用成人药量的1/2, 10岁以上用成人药量。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2次服用, 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 补药应早晚各服1次, 发汗药可加服2~3次。 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 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 薄荷忌鳖肉, 茯苓忌醋, 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 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 凡属生冷、粘腻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高烧病人还应忌油。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中药汤剂煎煮及服用时间和方法 刘树明 陈涵 兰州市城关区第二医院 甘肃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