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小伙伴们,下方一键三连走一波
导语:自2018年正荣地产(6158.HK)港股上市开始,港股掀起一轮内房企业上市潮。但在这波热潮中,部分中小房企的上市之路并不顺遂。不少中小房企递交的招股书,出现“递交-失效-递交”循环的情况,有的甚至在招股书失效后,就再无下文。 虽然通往港交所的赛道很拥挤,一个接一个遇阻,但仍有“幸运儿”诞生。10月8日晚间,金辉控股通过港交所聆讯,是继6月底港龙中国后,又一家通过聆讯即将上市的内房企。10月23日晚间,祥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用时142天。 距离2021的新年钟声,只剩下60多天,2020年房企上市的数量大概率将低于往年。不做大做强,不会“小而美”,只会“小而没”。无规模就无市场,现在很多中小型房企向中大型房企跨越就需要借力资本市场。生存,不易! 作者/ 小博君 出品/ 博志成地产观 在房企"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下,中小房企显然不甘心轻易放弃房地产领域。聚焦资本市场、积极寻求股票上市,已成为目前中小房企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中小房企上市绝非赶时髦,上市是企业成长必须走的一条路。 2019年,共有13家房企申请港股上市,但最后仅有6家成功上市,分别为:德信中国、银城国际、中梁控股、中国天保、新力控股、景业名邦、汇景控股。 近日,行业排名TOP40的金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意味着金辉控股登陆资本市场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港交所也将迎来一家规模准千亿的房地产商。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房企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但是,截至今年10月21日,万创国际、海伦堡控股、奥山控股、鹏润控股、中国文旅5家房企的招股书已经失效,大唐地产、三巽控股、上坤控股、领地控股、实地地产还在港交所排队等候上市。这些房企未来究竟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有待时间检验。 自身规模相对较小,是这波上市房企存在的共性。通过各机构发布的2019年销售额排行榜可以看到,除祥生地产销售额超过千亿外,其余等待IPO的房企销售规模在200-700亿元之间不等。同时,其中大部分房企杠杆率偏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大唐地产净负债率为119.2%;实地地产净资产负债率为225%;上坤地产净负债率为118.8%。 2 中小房企赴港IPO门槛提升 随着发展的加快、规模的扩张,中小型房企遇到了一道难以越过的关卡——融资。 当前,在国内房企融资渠道逐步收紧的背景下,房企们不约而同的选择最后一条出路:赴港上市。其目的,一是通过上市融得一笔资金,二是上市之后知名度提高,方便拓展业务,三是上市后企业融资更为多元,如股权融资、海外债券融资等。 与A股相比,香港资本市场更看重财务、回报的稳健和业绩的可持续性。近年来,行业分化严重,中小房企在拿地、融资、销售溢价等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财务表现大受影响。 今年以来愈加严厉的调控政策,以及监管层对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管理,会加剧中小房企的劣势,在基本的财务指标不能达标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上市的难度必然会加大。 港股上市的门槛在提高,热点转移、选手素质降低、市场趋冷,这是中小房企冲刺港股IPO需要面临的“三大门槛”。 目前大多数赴港上市的房企负债率很高,寄希望上市后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而这背后则是市场对潜在风险及房企偿债能力的担忧。 在传统房企的资本“风口”逐渐远去的同时,物管行业反而迎来上市热潮,且无论股价还是市盈率,都高于传统房企。2019年登陆港股的保利物业,每股定价达到35.1港元,募资净额为45.79亿港元。而同年上市的千亿房企中梁控股,每股定价仅为5.2-6.88港元,募资净额仅为29.18亿港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兴业物联、烨星集团、建业新生活、金融街物业、弘阳服务和正荣服务6家物管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另有14家企业已递表排队等待中。 近两年来,房企拆分物业上市的现象逐渐增多,处在行业龙头地位的万科物业无疑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因此,万科高管层一直对万科物业何时走向资本市场三缄其口。如在3月份的业绩会上郁亮还表示,万科物业短期内不会上市,等到大家都认可万科物业“城市服务商”的身份时,万科物业才会考虑。 而在万科(SZ.000002)北方区域媒体交流会上,郁亮透露,万科物业一定会上市,但时间还没确定。郁亮称,在万科的设想中,未来能够上市的业务都会上市,去接受市场的考验,但时机要拿捏好,最担心万科物业在资本中迷失初心,想先把业务做的扎实。 出路与选择 房地产市场自政府提出房住不炒基调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分化也日渐严重,没有上市的企业相对缺少融资渠道和品牌知名度,会严重影响竞争力。 十年后,预计行业内将有七类企业能生存下去:1.上市公司;2.大型国企;3.超大规模;4.区域深耕;5.独特IP群;6.产融集团;7.资产运营证券化。中小型房企捕捉行业机遇的出路在于,要么成为以上7种类型中的一种企业,要么与他们合作。 不做大做强,不会“小而美”,只会“小而没”。无规模就无市场,现在很多中小型房企向中大型房企跨越就需要借力资本市场。 如果真的没有特别的优势,上市也难以成功,在现时竞争激烈的市场状况下,可能考虑出售业务或出售股权也是一种出路。 一方面,近年来申请登陆港股的部分中小房企进度不佳。目前正在等待IPO的几家房企中,万创国际递交的招股书已经经历了四次失效,海伦堡地产、奥山控股、大唐地产也已经失效两次。另一方面,即使登陆港股,中小房企募资规模、股价表现也可能不及预期。 在扎堆谋求港股上市,堪称房企“近亲”的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则在资本市场上享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2019年,雅生活以1.5亿收购兰州城关51%的股权;以1.3亿收购青岛华仁90%的股权;以1.1亿收购哈尔滨景阳60%的股权;以2亿收购广州粤华51%的股权,为公共服务板块奠定基础;以15.6亿收购中民物业及新中民物业60%的股权,达到跨越式规模增长,实现全业态全产业链布局。 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想要提升估值和股价,需要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赋予企业以新的价值以及衍生收入和附加收入方面,给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中小型房企生存启示录 [2]《年内第2家房企IPO在即 房地产资本"船票"越来越少?》,21世界经济报道 [3]《中小房企上市如何迈过“三大门槛”?》,每日经济新闻 1. 商业地产,逆袭新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