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星标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转发文章,点亮在看 36.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 【例句详解】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助记小故事】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 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 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37.疾
【造字本义】腋下中箭之形, 为“中箭受伤”之本意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词语例举】 大声疾呼:疾,急、快。急切地大声呼喊。指呼吁别人帮助或唤起人们的注意和警觉。 疾首蹙额:疾首,头痛;蹙额,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讳疾忌医: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害怕揭露出缺点,不愿别人帮助改正。 衔枚疾走:枚,像筷子的东西,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军。 【例句详解】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我没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⑤妒忌,通“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②强,猛烈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助记小故事】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38. 及
【造字本义】抓住前面人的手,意为“赶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词语例举】 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噬脐何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 【例句详解】 (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②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③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助记小故事】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而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与)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39. 即
【造字本义】靠近(食物) ,与“既”相反。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词语例举】 即吉:谓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故称。晋 傅咸 《理李含表》:“ 世祖 之崩,曾不数旬,释然即吉。”(世祖驾崩,(因为很多事要处理)皇帝一月后就除孝服。) 即禽:打猎。 即戎:用兵。 即阼:即位,登基。《史记·孝文本纪》:“辛亥,皇帝即阼,谒 高庙 。” 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苟且也没有。)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招,招手。挥:摆手。手一招就来,手一摆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 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例句详解】 (1)动词 ①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助记小故事】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患邻之兵至。” 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40、既
【造字本义】吃饱离席,与“即”相反 。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词语例举】 既而:副词,一会儿。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例句: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一反既往:已经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羽翼既成:小鸟的羽毛已经长成了。比喻势力已经强大起来。《史记·留侯世家》:“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例句详解】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3)连词 ①既然,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助记小故事】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41、假
【造字本义】“叚”是“假”的本字,本义为借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词语例举】 假(jiǎ )道伐虢(guó):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假公济私: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私人的利益。 不假思索:假,借助、假借 。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 天假其年:假:给。原意是天意让他生存下来。后多指天意使其延年益寿。 【例句详解】 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2)形容词 ①虚假的,不是真的(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临时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助记小故事】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42、间
【造字本义】本义是“门缝”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 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 【词语例举】 挑拨离间: 挑拨,引起,挑动、搬弄。间 ,隔阂。离间,分开、分离。比喻从中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甚至引起争端之意,使别人之间产生隔阂、不团结。 间不容发:间:空间。发:头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也比喻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炼、严谨。 疏不间亲 :间:参与。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例句详解】 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②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读音二:jiàn (1)名词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③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④(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 (2)动词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 ②表状态,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助记小故事】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43. 见
【造字本义】睁大眼睛向前看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见弃于人) 【词语例举】 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 见缝插针 司空见惯 见仁见智 见微知著 见贤思齐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远见卓识 相形见绌 捉襟见肘 图穷匕见 瑕瑜互见 刍荛之见[chú ráo zhī jiàn]: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例句详解】 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会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助记小故事】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 “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44. 解
【造字本义】本义是“分解动物” 【推导提示】“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词语例举】 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马不解鞍: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 妙语解颐:颐,面颊。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解骖推食[jiě cān tuī shí]: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解下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匹,换取食物送给急需的人。指以自己的财物解救他人之急。 【例句详解】 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开,脱去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③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è 动词,缓和,消减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助记小故事】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45、就
【造字本义】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 【推导提示】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词语例举】 删繁就简:删除繁杂部分,使其趋于简明。(删:除去。就:趋向。)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多指贬义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 【例句详解】 动词 ①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②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判处死刑,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③登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④赴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⑤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助记小故事】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 46.举 【造字本义】双手托物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 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词语例举】 兔起凫举:凫:野鸭。象兔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例句详解】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助记小故事】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47. 绝
【造字本义】将丝线切断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词语例举】 冠缨索绝:帽带子断了。缨,带子。索绝,都断了。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络绎不绝 :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水泄不通 。绝:断 绝裾(jū)而去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惨绝人寰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世上少有。 冠绝一时: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例句详解】 (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佛印很像弥勒佛。 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助记小故事】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觎,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48. 堪
【造字本义】地面突起的地方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词语例举】 堪托死生:堪:能够,可以。能够将生死大事相托付。比喻完全可以依赖和依靠。 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堪:胜任。树木尚且凋落,人怎能不衰老。北周·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例句详解】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可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助记小故事】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49.克
【造字本义】石斧砸向猛兽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词语例举】 克敌制胜:征服敌人,取得胜利。 克己奉公: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气克斗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同“气吞牛斗”。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例句详解】 动词 ①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②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助记小故事】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50.类 【造字本义】种类相似,惟犬最甚”,犬类最形似,所以从犬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 【词语例举】 物以类聚: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连类比物: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 画虎类犬: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刻鹘(gǔ)类鹜:鹘,天鹅;鹜,鸭。刻画天鹅不像,但还像个鸭子。意义是仿效得固然不太逼真,但还类似。 不伦不类: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例句详解】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助记小故事】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tuó]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51. 怜
【造字本义】憐,哀也。从心。粦声。《说文》:矜憐抚掩之也。 【推导提示】“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就是有爱心,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词语例举】 顾影自怜:顾:看;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摇尾乞怜 :乞:乞求。怜:怜悯,爱怜。像狗那样摇着尾巴乞求主人爱怜。指卑躬屈膝地献媚、讨好,以求得到一点好处。 【例句详解】 (1)动词 ①哀怜,同情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②疼爱,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③爱戴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助记小故事】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52. 弥
【造字本义】弓张满 【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 ,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词语例举】 旷日弥久: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 弥留之际: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暴露出来。 历久弥坚:历久弥坚释义:弥:越,更加。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 【例句详解】 (1)形容词,满,遍 马畜弥山(《苏武传》) ――马和其他牲畜满山。 (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助记小故事】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日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53. 莫
【造字本义】太阳下山,“暮”的本字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词语例举】 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莫须有:也许有;恐怕有。宋朝秦桧诬害抗金将领岳飞要谋反,有人问他有什么证据,他说:“莫须有。” 意思是“也许有”。后用以指凭空捏造(罪名)。 莫此为甚: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宋洪迈《容斋三笔·枢密称呼》:“名不雅古,莫此为甚。” 甚:超过,胜过。 【例句详解】 (1)副词 ①表否定,不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②表禁止,不要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2)代词 ①没有(谁)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②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助记小故事】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54. 乃
【造字本义】說文,乃本作。集韻作,蓋沿篆文而譌 【推导提示】“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词语例举】 乃文乃武:本用以赞誉天子之德,指其文经天地,武定祸乱。后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 乃我困汝:是我使你受害。 乃玉乃金:形容文辞优美。 乃祖乃父:指祖父和父亲。 【例句详解】 (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范围,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④表意外,竟然,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55. 内
【造字本义】上为房屋之形,下为人,会人进入房内之意 【推导提示】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词语例举】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外愚内智: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暴内陵外: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返观内照: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例句详解】 读音一:nèi (1)名词 ①里面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②皇宫,宫内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④内心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③放进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把狼放进口袋里。 ③接纳,收容 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④交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 ——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助记小故事】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