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那年酷夏怎么过

 冬歌文苑 2021-02-03

那年酷夏怎么过

现在的“三伏”天,在家里空调凉风飒飒,岀门车里装有有空调,商场、办公室里的中央空调送来的更是一片清凉世界,没有一点让人感到热得焐心烦燥的烦恼。而在改革开放前的酷夏,根本没有听说过空调这个名字,压根也不知道空调是个什么东西,那么那时候人们是怎么度过酷夏的呢?

那个年代的酷夏天气感觉比现在还要热得多。由于物质条件的贫乏,大多数人家都住在一些低矮老旧的贫民窟里,有的一家老小八九口人,烧饭、住宿都挤轧在一间矮旧的房子里,早上醒来就闷热得浑身淌汗不歇,男的赤膊短裤先把架在外面的竹床、竹躺椅等收进家里后,急着到外面的井里吊水到家降温,女的汗衫短裤在煤炉边忙烧早饭。早餐后,上班的手拿一把葵扇急急忙忙徒步外赶,到单位衣裤已湿了一半。

火球似的太阳挂在天上,把大地烤晒得像座火炕。闷在热炕似家里的老人一边赶着把买来的西瓜浸泡在井水桶里,偷闲用井水擦一把汗后又忙开了全家的午饭。那个年头能用来降温的就是手不离葵扇、井水擦汗、井水浸西瓜、几分钱一支的冰棒。靠在井边住的人家近水楼台先得月,把西瓜装在网代里丢到井水里,待午后或晚上乘凉时降临。

那时生意最红火的是食品厂的冰棒。从早到晚在食品厂门口排队等开票、提冰棒的自行车络绎不绝,很多卖冰棒者都宁愿冒着酷热赶到各个乡镇,走村串乡叫卖,为的是能多卖上一二分钱,每支三四分钱的冰棒是解暑热的最佳饮品,往往出了厂门就被抢购一空。

机关行政单位上班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还可手摇葵扇办事,建筑工地、运输物资的工人们那可是顶着烈日干,晒黑了皮肤晒出了油,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棉纺织厂、丝绸厂女工在闷热不通风的车间里工作,那份辛苦也是夠难受的。

最难过的是晚上,锅炉房似的矮旧老屋里热不通风,小孩的头上都捂出了痂子和满身痱子。大人们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拎着白铁皮桶到井里吊水,把门前的一块地用井水浇透,让地面尽快散发完热气。

酷夏的晚饭大多数人家是一锅凉透了的大麦粥,每人喝上两碗,搭点腌炒过的西瓜皮和咸菜罗卜干既解渴又填饥,条件好的人家才能吃上花卷和馒头之类的点心。晚饭后男人赶着在被井水泼浇过的地上支上竹马,铺上竹床竹蓆,挂上尼龙蚊帐,让孩子们和女人夜晚有个稍微凉快一点的安睡之处,男人们则躺在竹躺椅上,傍边点上一盘蚊香,应付一个夜晚。倘若你热得难以入睡,手握葵扇信步在大街小巷的街头巷弄,你会发现,地上到处都铺着竹床、竹躺椅、春凳、长板凳,人人手摇葵扇,有坐着的,躺着的、睡下的、相互交流着见闻,谈着家常里短,有的小孩‘坐在竹床上听大人们讲故事,还有的唱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歌谣。不时,远处还会传来悠扬的笛声: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的音乐在耳边回荡。临睡前,主人会剖开一个井水浸泡的西瓜让家人们降峰温后进入梦乡。

那个年代,夜晚在外睡觉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是时代的痕迹,令人难忘,好在这样的艰难日子已经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王成川,江苏丹阳市人,从机关秘书,公司法人代表到部门领导一路走来,如今已步入机关退体干部行列,用写作增强思维能力,让文字丰富精神乐园。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