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说字——诗

 赵文耕 2021-02-06

以前的一个书法班学生,后来去了美国上学,现在读高中,几年下来,父母反映说,孩子的中文水平有所下降,主要是在美国生活学习期间,没有特别好的中文环境,周围的一切都是英语,想利用回国的两周时间,补习一些中文。还好,父母的想法正合我意——从诗词和书法角度入手。诗词可以让孩子了解中文的意境和情感的抒发,书法可以让孩子了解中文的书写。我想,两个星期的浸入,这个方法是比较好的。那么为什么学习古诗词就可以很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有助于抒发情怀呢?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诗,以及从文字学角度如何理解诗。在中国传统经典中,诗,指的是诗经。

什么是诗经

《诗三百》是西周大臣尹吉甫收集整理的。后来孔子又对《诗三百》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校对,整理,编辑。去其重复的内容,删去不宜流传的低俗诗歌,增加了春秋时期的某些重要诗篇……最终整理出流传后世的《诗经》。

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讲《诗三百》的内涵基本上都体现了“思无邪”的内涵,也就是说《诗三百》大抵都是内心真挚情感的流露,没有任何邪恶的意念。

中国古代自虞舜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帝王在巡狩全国,考察民情之时,绝不仅仅是听各个诸侯国君的表面汇报,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民风、民情、民意……这些圣贤君主往往还要通过民众流传的歌谣用以判断施政的真实状况,以及民众内心的真实诉求。所以《诗经》乃是“为政以德”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用诗歌来教育转化民众的重要手段。故而孔子的弟子将对《诗三百》的评价,放在《为政》篇的第二位。

由于历朝历代搜集到的各地歌谣一直存放在中央的“档案馆”,因而周宣王时代则出现了一位有心的大臣——尹吉甫,他就将这些存档的诗辞歌赋整理成为流传于世《诗三百》。

孔子深知音乐调节人心与人品培养之间的关系,为此他讲:“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就是说,凡是音乐都是产生于人们内心的灵感。是故,只知其声不知其音的是禽兽;只知其音不知其乐的是众庶百姓。唯有君子是能够知声、知音、知乐。故而,审听其声即可知其内心的所想所求;审听其音即可知道其人的教养和品位;审听其流行音乐即可知当时当地的执政者的施政方略和效果。正因为这样,古代的圣人只要听到当地流行的音乐,就知道当地为政状态和水平。因此,古代圣贤执政则是通过颁布高雅的流行音乐以实施治理天下的有力举措,这就是将孔子对《诗三百》的评价放在《为政》篇第二位的原因。(以上部分文字引用桑敬民老师解读论语)

诗言志

从心而发,外在表达,心之所至,意之使然。在声则为歌,在动则为舞,在字则为诗。诗能够表达人的意志,乃是和心相通的。从文字学角度审视诗和志,乃是同源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诗,就是志的意思。在音韵学方面介绍,诗和志同属于之韵,今天诗和志的发音应该都是古音,因为和之的发音相似。之,就表示行动的意思,从心而发的行动,就是志。实际上,诗的古文写法,和志相通。

这是说文解字中古文字的写法(赵孟頫书法)。从字形上看,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像心,右边的是之,在古文字当中,很多字没有固定写法,有的时候是上下结构,有的是左右结构,而不同的结构,都指的是同一个字。但是这里,左右结构就是诗,上下结构,就是志,但是发音相同。

这个是战国时期的诗的写法。和小篆的字形有很清晰的传承关系。

这个是吴大澂写的金文,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寺(其实,上半部分是之,下半部分是寸)。

清邓石如的小篆,诗的写法。

可见,诗和志一样,都是内心的表达。这也就容易理解有的诗词如此奔放豪迈,而有的诗词凄惨有加,而另外一些诗词则春风盎然,也有的则是儿女情长,本乃内心之反映,实为心生万物,境由心造。有的人心怀天下,诗词胸怀自然博大,有的人小肚鸡肠,鼠目寸光,诗词自然矫揉造作,言之无物,有的人神不守舍,知行不一,诗词自然故弄玄虚,扑朔迷离。要培养男孩子气概,当然要给孩子推荐一些洒脱,充满正能量的诗词。诗词简单,有一定的规则和格律,而人生则没有定式,充满偶然,似乎冥冥之中,又有定数,为何人生百态,参差万别呢?就是人心隔肚皮,心照不宣了。你想有什么样的人生,可以谱写什么样的诗歌,真的是由你的内心而决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