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如何专用姜附热药

 liuguozheng81 2021-02-07

读书不如读案,5则名家验案,火神派如何专用姜附热药

铁杆e讯 2020-12-25

郑钦安与张景岳在理论上都重视阳气,但在具体用药上则大相径庭。张景岳温补讲究阴阳互济,熟地与附子常常同用,体现阴中求阳;郑钦安则专用姜附等纯阳温热之药,讲究单刀直入,不夹阴药。大致可以说,在应用附子等辛热药物治疗阴证时,是否夹用熟地等滋阴之品,是温补派与火神派的一个重要区别
图片
图片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一节中明确表示:“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今人亦有知得此方者(四逆汤),信之不真,认之不定,即用四逆汤,而又加以参、归、熟地,羁绊附子回阳之力,亦不见效。病家等毙,医生束手,自以为用药无差,不知用药之未当甚矣”(《医理真传卷四》)。

火神派名家吴佩衡先生亦主张扶阳方中不可夹用阴药,即使补气药也绝少应用,嫌其掣肘,“正治之方决勿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加入补剂则闭门留寇,必致传经变证,渐转危笃费治”(《医药简述》)。

敬云樵在评点《医法圆通卷二》时强调,郑氏所谓“甘温固元,是姜、附、草,不是参、芪、术,学者不可不知也”,一语中的总结了火神派专用姜附热药的观点。读书不如读案,下面举例可帮助理解这一观点。

图片

01

风湿关节痹痛(吴佩衡治案)

田某之妻,30余岁。患风湿痹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间灼热,但又见寒生畏。病已10余日,曾服四逆汤加白术、当归等剂未效,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吴氏审病查方,认为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至,阻遏经脉,阳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

“虽应用姜附之辛温以化散寒湿,然杂以归术之壅补滋腻,犹如闭门捉寇,遂使邪气难化。因照前方去归、术加入桂枝、细辛、茯苓治之”,1剂显效,2剂霍然。

图片

02

胸痹心痛(吴佩衡治案)

杨某,50余岁。患胸痹心痛证,曾服桂附理中汤,重用党参、白术并加当归,服后病未见减。每于发作之时,心胸撮痛,有如气结在胸,甚则痛彻肩背,水米不进。痛甚则面唇发青,冷汗淋漓,脉息迟弱,昏绝欲毙,危在旦夕。

吴氏认为此乃土虚无以制水,阳衰不能镇阴,致下焦肝肾阴邪夹寒水上凌心肺而成是状。“然寒水已犯中宫,骤以参术当归之峻补,有如高筑堤堰堵截水道,水邪无由所出之路,岸高浪急,阴气上游,势必凌心作痛。斯时不宜壅补过早,法当振奋心阳,使心气旺盛,则阴寒水邪自散矣。”

方用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汤加肉桂:天雄片100g,干姜30g,薤白10g,瓜蒌实10g,公丁1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5g。1剂痛减其半,2剂加茯苓30g以化气行水,则痛减七、八分,3剂后胸痛若失。

图片

▒ 点评:以上两案,充分体现了吴氏用药精专,投用附子,不夹阴药、补药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专用姜附的正确性。

03

阳虚头痛(赵守真治案)

彭某,患头痛5年,凡疏散补泻之药尝之殆遍,均鲜疗效。迄今头隐作痛,乍止乍作,恒畏寒,喜戴帽,或厚带缠结,略觉宽解一时。人日渐清瘦而饮食如常,未尝急治。其脉细数无力,两尺尤虚,头痛喜热敷。肢寒身冷,舌白润无苔,尿清长,大便溏薄。脉证参合,乃系阴寒之气逆冲脑海,而无阳气以守之,故阴盛阳衰,证见虚寒,成为阳虚头痛。惟阳虚头痛较之真头痛为轻,其来势也缓,或由病久虚致,或由攻伐太过逐渐形成。若真头痛则不然,其来势暴,头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两证虽有彼轻此重攸分,而治法则皆以抑阴扶阳为主,不过用药尚有等差耳。本证不特阳虚而脾土亦弱,拟用:黄芪18g,白术12g,附子9g,肉桂6g,细辛3g。

4剂病未衰减,仅痛时较前减短,畏寒如故。揆思证属虚寒,理应温补而效,其不效者,或因通阳药中参有补剂,反掣其肘而不能发挥回阳威力,不如专力侧重扶阳之为愈。因改拟白通汤,重用生附子以启下焦之阳,倍干姜大温中焦之气,葱白引阳气土通于脑以驱阴寒,浊降清升,病当自愈。服药后即觉一缕热气由下而上,达心胸则扩然开朗,通头脑则痛止神清,药效之神验若是非臆所及。连进3帖,5年沉疴顿即霍然。后用温阳益肾药进退调复。

图片

▒ 点评:此案颇耐玩味。辨为阳虚头痛当无疑义,而且“不特阳虚而脾土亦弱”,有大便溏薄可证。但是用了初诊方“病未衰减”,因思“其不效者,或因通阳药中参有补剂,反掣其肘而不能发挥回阳威力,不如专力侧重扶阳之为愈。”于是摒弃黄芪、白术类补药,改拟白通汤,“专力侧重扶阳”,“五年沉疴顿即霍然”,“药效之神验若是,非臆所及。”

郑钦安倡用附子扶阳,讲究单刀直入,不加补药,否则“反掣其肘而不能发挥回阳威力”,切记。

图片

04

类中风(萧琢如治案)

邓女,50岁。因嫁女积劳,忽患类中风症,满面青黯,痰涎如潮,从口奔流,顷刻盈盆,手足不仁,精神恍惚,遍体津津汗出,有某老医用参、芪、归、地等药,病日加剧。余诊之,脉浮大而缓,按之无神,即告曰:病系阴寒大症,非大剂干姜、乌、附辛热之品不克挽救。因所现各症显系阴霾滔天,阳光将熄之候,若服归、地等药,是以水济水也;即参、芪亦不可用,因其柔润多液,难免不助桀为虐;故仲师回阳方中,每屏除不用,是其明证。即疏真武汤,嘱其不避晨夜,频频多服,或有转机。

奈家人以为与前药大异,又非世俗所谓补药,狐疑不决。余再三逼令进服,始勉强煎服少许。次晨病如故。即改用黑锡丹,至夜两次吞服计百粒,约三钱,其明日晨后痰涎已不上涌,汗不出,脉亦略平。足见黑锡丹之功效神而且速,余正拟用通脉四逆汤再送服若干,必可转危为安。适逢先前主方老医至,谓痰涎任其涌出为善,不宜引之内返,致留邪为患,且谓黑锡丹多系峻药,断难再服。疏方仍主参、芪、归、地等。病家因其年老阅历多,信服不疑,余以年辈不敌,虽具热肠,奈何孤掌难鸣,只得忍俊而去。后闻痰涎复如潮涌,神思日益昏馈,不旬日而死,惜哉!

图片

▒ 点评:此案初以误治而“病日加剧”,萧氏接手认定为“阴寒大症”,处以真武汤、黑锡丹,本已见效,奈何病家迷信某老医,终因误治而送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足供思考。重要的是萧氏对此“阴霾滔天,阳光将熄之候”,明确提出“非大剂干姜、乌、附辛热之品不克挽救”的原则,讲究单刀直入,反对养阴药,“若服归、地等药,是以水济水也”;反对补气药,“即参、芪亦不可用,因其柔润多液,难免不助桀为虐。”

事实证明,病人确实死于参、芪、归、地类补气养阴药。郑钦安所谓“甘温固元,是姜、附、草,不是参、芪、术,学者不可不知也”(《医法圆通·卷二》),肖氏之论可作此语注解。

图片

05

咳嗽(庄严治案)

庄某,女。受寒流鼻涕,咳嗽痰多,口中淡而无味,人困而思睡,二便正常,脉见寸关浮略弦,尺部沉弦,重按无力。处予四逆汤:炙甘草20g,干姜15g,黑附子10g。前后共服4剂,诸症全消。

既往治疗相同病证,拘泥于痰多一证,或加二陈汤或合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也曾加用姜辛味,效果反不如此次快捷、彻底。

图片

▒ 点评:郑钦安曰:“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医法圆通·卷三》。“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柱脚也”(《医理真传·卷二》)。“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握要之法也。”

庄氏此案除主症咳嗽外,见有“人困而思睡”之症,已显阳神不足之象,因而径予四逆汤,与以前“拘泥于痰多一证,或加二陈汤或合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也曾加用姜辛味,效果反不如此次快捷、彻底。”是为火神派专用姜附理论的又一注脚。

图片

   版权声明

  • 本文原文作者张存悌,由铁杆医讯整理编辑。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 长期有偿征稿,欢迎原创投稿。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非专业人员请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