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永平读书笔记,时读时新

 njemma 2021-02-09

之前有幸拜读过段永平的小雅访谈版本,收获颇丰。感谢雪球出了段永平所有的网易博客+雪球上的所有的访谈记录,趁着年前这一段时间好好再读了一遍,真的是有一种相见恨晚,时读时新的感觉。

此篇为读书笔记,内容较长,摘录自己觉得核心的一些要点如下,供日后回看:

  • 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

  •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会说的人非常多,但我几乎没见过真的骨子里真的理解并相信这句话的--我知道的人里面大概不超过5个(包括巴菲特和芒格在内)。

  • 所谓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做对的事情)(这个未来现金流是指整个生命周期的未来现金流)

  • 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例如生意模式、护城河、能力圈等。(如何把事情做对)

  • 实业十年,投资十年,看懂了10家公司,着重手投资了5家公司。差不多2年一家。

  • 老巴说商业模式最重要,这句话我越来越想,想了好多年了,还在继续想。看看喜诗糖果,看看可口可乐、看看比亚迪、看看苹果、看看航空公司、看看那些做太阳能晶片的“光伏企业”。

  • 护城河实际上我觉得是生意模式中的一部分,好的生意模式往往具有很宽的护城河。

  • 好的生意模式往往是好的未来现金流的保障。

  • Margin of safety 实际上应该指的是能力圈而不仅仅是价格。对别人的不确定性往往对于自己是很确定的。

  • 我总是假设市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聪明的,除非我发现市场确实错了。(这句话是针对'逆向操作'说的。逆向思维很重要,但逆向操作和随波逐流都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

  • Q:我认为大部分价值投资者,根本不具备任何行业的能力圈……段永平:也许你没看我写的是什么。我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认为大多数人其实不碰股票就是最好的投资,除非你认为自己确实有自己了解的好公司处在便宜的价钱。

  • 很多年前,我和华以刚下过一盘围棋,有一块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复盘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我怎么下都觉得不对,然后他告诉我其实你这里怎么下都一样的,因为你前面下错了。

  • 巴菲特的核心是“不做什么”。

  • 巴菲特说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当然,能力圈的大小也是可以学的,但那是每个人自己的经历包括学历等,巴菲特不教这个。

  • “做对的事情”其实就是发现是错的事情的时候要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 举个简单的投资里的例子,发现买错了股票或公司就应该赶紧离开,不然越到后面损失会越大,但大部分人往往会希望等到回本再说。

  • 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指的是坚持“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坚持做错的事情!

  • “做对的事情”核心是有个stop doing list。

  • 我总是觉得很多时候人们太注意所谓成功人士都干了啥,但就是不注意他们不干啥,而往往不干什么是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在也干点什么的前提下)。

  • 芒格:我们长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们的收获比那些努力做聪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 往回看个几十年,你会看到很多很“聪明”的“聪明人”成就很小,原因可能在他们大概没把聪明放在做对的事情上。

  • (本分,有所为,有所不为,十年的时间维度,自我学习能力,对自己诚实知与不知,利益之上的追求,敢为天下后等等)。

  • 最大的投资失败,是做空百度,当时连续做得很不错,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很厉害。看到了一些百度不对的东西,做空百度,累计亏损了1.5-2亿美金。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

  • 查理和我过去在上百只股票上有过做空的想法,如果我们实施了,我们可能已经变成了穷光蛋。泡沫的演化基于人性,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它会破裂,或在破裂之前它会膨胀到多大。(2002 年)

  • 芒格管理的合伙基金73年亏31.9%,74年又31.5%,两年亏损超过一半,把一个最大的投资人吓跑了。史玉柱是少有的富过两次的人,富了第一次后胆大包天,富了第二次之后变得胆小如鼠。(原话)

  • 杠杆操作成功的时候,你的收益成倍放大,配偶觉得你很聪明,邻居也艳羡不已。但它会使人上瘾,一旦你从中获益,就很难回到谨慎行事的老路上去。

  • 如果你懂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因为你早晚会有钱的,着什么急?如果你不懂投资的话,你千万别借钱。那你到底是想懂还是不想懂啊?

  • 与巴菲特吃饭:投资时,每个人都要面临无穷选择。到底啥最重要?啥不该做?巴菲特说买公司首先看生意模式、不懂不碰。从见巴菲特以后,我犯错误的机会明显下降(不懂不做),决定重仓苹果也得益于巴菲特的教诲(生意模式强大)。巴菲特讲的这两个东西,我认为至少值20%的身价(对看懂的每个人的一生而言)。

  • 段永平的stop doing list: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

  • “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

  • 不要轻易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地方,不然早晚会栽的。

  • 因为我老觉得没有一定的能力圈就不应该开始投资。芒格讲没见过40 岁以下的价值投资者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 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和理解有一点点不一样)总是可以提高的,但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非常难改变。

  • Less is more不要一年做20个决策。1 年做20 个决策,肯定会出错,那不是价值投资。一辈子做20 个投资决策就够了。

  • 芒格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除去10 个投资就是个笑话”,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立57 年了。

  • 变现容易,进出方便,是绝大多数人投资亏损的首因。

  • 我个人一般对有负债的公司不太愿意重仓,另外就是无论多有把握也绝对不要用margin。

  • 能从自己的错误里吸取教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能从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的那都是天才。

  • 如果你在“投资世界”里做个统计,你就会发现,有极高比例的成功者,都是起源自一个叫做格雷厄姆多德式投资部落的知识小村庄。投资成功者在这个小村庄中的所显示出的高度集中趋势,并不能单纯的用巧合、运气来解释。

  • 我从来没有看过有一个人是经过十年时间才慢慢转变成价值型投资者的。它与个人的IQ 或教育背景没有关系。它要不然就是马上被领悟,不然就是永远都不明白。

  • 这也许是人类的本性吧,人们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过去的这30 多年,学术界的各种研究正是与价值型投资背道而驰的。我相信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已经有船环绕了地球一周,但相信“地球是平的”的人却会越来越多。

  • 把握性:巴菲特说,他的投资一般是在他认为有95%的把握时才出手(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高),但很多人实际上60%的把握就出手了(或许更低,所以会看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可是10000个60%出手的人里面总能在某个时段找到运气好而回报特别好的,但未必就是因为这些人厉害。

  • 其实我倒是觉得最危险的是口里喊着价值投资,但实际上却老是在东张西望的“投资人”。

  • 价值投资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能够理性地看待面临的一切就更有机会分清对错。

  • 就我自己而言,要判断出一个好的生意模式是要花很多年的,而且经常是很多年以后依然是雾里看花(比如google)。但是,真正懂企业的人的最大优势实际上应该在对不好的生意模式的判断相对快一些,所以犯错的机会小一些。

  • CCTV《对话》:巴菲特和芒格,值得反复观看。

  • 把巴菲特说过的所有东西都看20 遍(如果一遍看不懂的话),再悟20 年,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做好了,已经懂的例外。

  • 他们常常会跟我说,阿段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要尽快赚钱。我说,你看,我比你有经验有能力,我都只能尚且如此,凭什么你就能快点?

  • “小投资者”之所以很容易一直是“小投资者”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小而想赚快钱,大钱,从而铤而走险而不追求真理。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投资人不想赚大钱,知道什么不可为比知道可为什么要重要的多。

  • 我理解的大概意思是,小资金的人对企业的理解一般也容易弱些,不容易看懂伟大、优秀、以及普通企业的区别,所以多数人都是容易从烟蒂开始的。只有很少的人最后会真正悟到投资的道理,并同时具备看懂伟大企业的能力。

  • 好的小公司成长机会高,但对于大资金而言没用,因为好不易找个好的小公司却放不了多少钱进去。我不鼓励小额投资人投苹果这类公司也是类似的道理。小额投资人或许更应该耐心地从生活中发现还很便宜的小的好公司。

  • 但假如我自己作为一个小额投资者(依然比较懂企业),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努力去找那些我认为大有前景的小公司(这个做法就叫做风投),这样回报会高不少。

  • 老巴的回答是:因为极少人像他那样愿意慢慢地变富。

  • Indeed, if you aren’t certain that youunderstand and can value your business far better than Mr Market, you don’t belong in the game.

  •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你可能认为这个原则平淡无奇,但我是通过深刻的教训才学习到的。巴菲特-2015年。

  •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

  • 段总的思维方式是买入一家公司时就有拿10年20年的打算,这俩种思维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我觉得能理解这个很重要。很多人投资是没有购买一家公司整个生命周期的洞察力的。

  • “定性分析赚得狠,定量分析赚得稳”——巴菲特在早期给合伙人信中的一句话。

  • 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

  • 长期而言(10年20 年或以上)坚持只投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会有比较好的回报的,而且这种投资方法让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简言之,投资人每次做投资决定时如果想的是10年20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很难不好,不然就难说了。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年20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么10个8 机会就非常非常好了。

  • 我总觉得价值投资就应该长期持有的说法是对价值投资的误解。误解最大的无过于“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了。但是,买到了便宜的好股票最好不要轻易出手。

  • 知道什么会发生比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要容易的多。很多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给他10年,大概率就会发生了,三年则未必,但三年会发生的概率显然会比三天高,所以能看三年也好啊,肯定好过看三天的。

  • 守正不出奇。

  • 打球和投资一样,最重要的是避免犯错,尤其是犯大错。只要少犯大错,成绩总是不错的。

  • 刚刚看berkshire2002年的年报,老巴说:在投资股票时,我们预期每一笔投资都会成功,在我们经营伯克希尔的38年中,投资获利的个案和投资亏损的个案比例约为100:1。

  • 我认为当一个人开始最近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很多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有一些再也回不来的重伤股,巴菲特一个也没有,这绝对不是偶然的,但好像很少人注意到这点。

  • golf 有很多地方特别像投资。比如:1.挥杆原则非常简单。a.就是学不会,但自己不知道;b.打球时老是会忘掉原则;c.很难保持平常心去坚持原则。

  • 投资大概是唯一的能看到业余比职业表现好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应该还是职业好。别忘了,巴菲特也算职业的。

  • 什么叫看懂公司?我自己的所谓能看懂就是认为自己大概能看懂其商业模式及未来的现金流(折现)。

  •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懂的标准是当他大掉的时候你非常想再买多些,而不是到处打听“发生什么事了”,或者老想着要卖掉。

  • 没看懂的公司比较容易鉴别,就是股价一掉你就想卖,涨一点点你也想卖的那种。看懂的那种大概就是怎么涨你都不想卖,大掉时你会全力再买进的那种。我的意思是看懂并买进的那种公司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想卖。比如茅台,比如苹果。

  • 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当你觉得你买的股票掉的时候你真的不受影响的时候,你大概就是懂了(不是讲的心理因素),不然就有可能是在投机(尤其是当你觉得害怕的时候)。

  • 投资遵循老巴的逻辑:先看商业模式,理解企业怎么挣钱。95%的人投资都是focus 在市场上的,这就是不懂投资。一定要focus 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挣钱的。

  • 我在老巴那里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看商业模式,除非你喜欢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不然就不再往下看了,这样能省很多时间。你的汽车行业的例子我其实也不懂,虽然在特斯拉上赚过不少钱,但最后也因为看不懂而全部放弃了。

  • 好的商业模式的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很长的时间里也很难抢。你可以自己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 买自己一眼就看懂得生意的公司往往都不错”这句话很有悟性哦。老巴也讲过,伟大的生意一般只要一个paragraph 就可以说得很清楚。

  • 如何判断企业家?看访谈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方法,结合过去他们都说过啥,都是否做到了也可以看出来他们说的时候是真话还是套话。

  • 投资没有充要条件(公式),只有概率思维。

  • 投资里最难的就是没有具有“充分条件”的投资,只能从概率的角度考虑。越了解的公司,决策的把握越大,但从来没有100%的赢面。

  • 把握性:巴菲特说,他的投资一般是在他认为有95%的把握时才出手(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高),但很多人实际上60%的把握就出手了(或许更低,所以会看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

  • 能力圈是: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这样的态度,然后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是在我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

  • there areno accidents

  • 学老巴最重要是学他的原则,毕竟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就像我敢重仓苹果,老巴大概不会一样。我有个朋友在BYD 上亏了很多钱,我问他为什么买BYD,他说老巴都买了,这种学法是会出事的。

  • 巴菲特: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 巴菲特:如开始就成功,就不要另觅他途。

  • 老巴说过:十几年过去了,未见价值投资者增加。看来人性如此啊。

  • 网友:如果一个企业肯花不少的钱回购自己的股票,那么是否就可以认为这家公司便宜了。是否该跟进买入?段永平:任何“跟进”都是错的,因为你早晚会错。(跟着买早晚都是错的)

  •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看懂一次就可能表现比95%的人好,如果一个都看不懂也可以表现比80%的人好。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

  • 老巴还说过,如果你能看懂变化,你将能赚大钱。

  • 段永平:举个所谓懂的例子:比如苹果,我在2011 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3000 亿市值(当时股价310/7=44),手里有1000 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200 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5 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500 亿(去年595 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2000 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 亿/年,未来5 左右会赚到500 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20 年功夫吧。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不懂则千万千万别碰,我有个球友320/7=46买了一些,结果一个回调,310/7 就卖了(现在苹果加上分红可能早就超过200 了),还跟我讲为什么要卖的道理,从此我不再跟他说投资了。

  • "安全边际"实际上指的是理解度而不是价格。

  • 懂的越浅,亏的机会越大,而且会赚的越少,因为涨一点就会卖掉的。

  • 段永平: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 真懂了就拿得住,不需要什么技巧。再说一下关于“拿住”的观点:买股票(公司)和其曾经到过什么价没关,卖股票和买入价无关。不要老以为谁是“高手”,也不要老想着成为“高手”,老老实实找些自己能看懂的好公司,好价钱时买下拿着就好了。老巴讲过,最好的公司就是永远都不想卖的公司。一生找到几个这种公司,想不发达也难啊。

  • 不知道是芒格还是巴菲特说过,如果一个人的投资生涯中只出手20 次(大致比喻),他的成绩单会比更多次出手要好得多。我看完这句话后反省自己的结果是确实如此。我想大概一年能有一次机会就很好了。

  • 如果一年出手一次,我会多赚很多钱。

  • 沃伦·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推荐了几本书,有一本书是《杰克·韦尔奇自传》,你去看那本书,你会发现韦尔奇对企业的文化问题是很在意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巴菲特对此也很在乎。

  • 我现在不再买Uhal这种公司了。我的过滤器里有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两项,过不去的我就大概看不到了。Uhal某种角度属于烟蒂。

  • 购买市值低于净资产,甚至是净现金的公司,特别要注意哪些问题?。这种情况特别容易陷于所谓的“价值陷阱”,就是看着便宜但永远也不涨的那种。

  • 如果真的明白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思维方式,你对“价值陷阱”就自然明白了。

  • 计算价值只和未来总的现金流折现有关。其实净资产只是产生未来现金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编了个“有效净资产”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 李嘉诚说: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

  • 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现金流实际上就是利润(或叫基本等于),你想想看什么道理。

  • 有两种生意:第一种每年挣12%,年底可以把钱拿回来;第二种每年挣12%,但是利润必须重新投入运营---永远也看不到现金。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家伙,他看着自己所有(不能变现的)陈旧设备说:“这就是我的全部利润了。”我们可不喜欢这种生意。

  • 段永平:“资本支出大的行业不容易出现好企业”,我同意这个观点。

  • 其实最理想的公司是能把利润继续投入到原来的生意模式里的公司,分红是其次的选择。有些公司,比如苹果,就是已经没办法把利润再投入,所以才开始回购和分红的。当然,分红比乱花钱好100 倍。

  • 苹果会开始加大回购量;苹果已经拥有远多于运营需要的现金,库克也多次提到过。那么处理这些现金的最好办法大概就是在便宜的时候回购。当然,派息也是一个办法,但派息的问题是收到股息的股东要付税。

  • 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

  • 段永平:其实所有的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会最终影响到股价,其他人对股价的影响都是浮云。这个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买股票的钱来自于盈利。

  • 其实是否回购或分红都不是回报率的关键,但真正能赚到钱的好公司最后都一定会通过某个或某几个途径将利润给到股东的,除非公司能像老巴那样用其多余的钱持续得到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的投资……总有一天老巴的公司也会有用不完的钱的。

  • 好公司是知道怎么花钱的公司,本质是ROIC。

  • “净资产收益率”是个很好的指标,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你不喜欢的公司,但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去决定你是否要投的公司。这个指标如果好的话,你首先要看的是债务;如果没有债务问题则马上要看文化,看这种获利是否可以持续。最后还是要回到“ 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

  • 未来现金流折现只是一个概念或思考方式。一般来讲,任何人只要试图用未来现金流的计算公式去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就说明其实他还不太懂他在干什么。

  • 我觉得所谓未来现金流的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要重要的多,用公式的人往往会陷于细节而忽略整体。

  • 长期而言,一个公司股票的盈利很难比这个公司的盈利多。如果公司每年赚6%持续40 年,你最后的年化回报也就是6%左右,即使你买的时候股票有很大的折扣。但反过来如果公司每年资产收益率达18%并且持续二三十年,即使你买的时候看起来很贵,他还是会给你带来惊喜。

  • 想房子的价格可以用未来现金流来思考,未来现金流折现。(租金-费用)

  • PE的E应该是指的针对于未来的长期实际利润的PE,而不是过去的PE。

  • 喜欢看的指标:企业价值(市值+负债-现金)/E。

  • 股票是由每个买家自己“定价”的,到你“自己”觉得便宜的时候才可以买,实际上和市场(别人)无关。啥时你能看懂这句话,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机会持续赚钱了。如果看不懂其实也没关系,因为大概85%的人是永远看不懂这句话的,这也是这些人早晚会亏在股市上的根本原因。非常有趣的是,我发现其实大部分从事“投资”行业的“专业”人士其实也不是真的很明白这句话。

  • 能够拿得住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对公司及其业务的了解,还有就是平常心了,不要去想买入的成本,把焦点放在能理解的未来现金流上。

  • 什么时候确实可以完全忽略市场的影响的时候,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就算是很到位了。当然理解价值投资不等于就能在股市上赚到钱,就像知道要“做对的事情”的人不一定具备“把事情做对”的能力一样。“把事情做对”需要有很多年的辛苦积累,不是看一两本书或者上几个“高手”的博客就能学会的。

  • 投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想在这个价钱买下整个公司,然后把他下市。

  • 最重要的,是要把股票看作对于企业的一小片所有权,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判断内在的价值。要寻找未来折现的现金利润比你支付的股价高的机会。这是很基础的,你得明白概率,只有当你赢的概率更大的时候才去下赌注。

  • 接飞刀容易中招的原因是:人们在接飞刀的时候往往想的是这个股票过去到过什么价,而不是想的这个公司值多少钱。(机构死在好汉坡)个人认为在买股票的任何时候,总是应该假设自己刚刚从外星来到地球,然后平常心地看这个股票该不该在这个价钱买,包括接飞刀的时候。

  • 就投资而言,好公司最重要。(何时卖不那么重要)。

  • 我同意好公司不逃顶。

  • 老巴在回答什么时候卖出伟大公司的时候说“never”!这个never 不容易懂,老巴自己花了几十年才大致明白了。

  • 我一般觉得差不多,又正好需要用钱时就有可能卖。如果不需要钱时往往不会急着卖。如果觉得贵得离谱时,我还是倾向于卖掉的。一般来讲,“市场形势”很好时,大概就是卖股票的时候了。不过,如果真是特别好的公司,稍微贵一点未必应该卖,不然往往买不回来,机会成本大。

  • 当然有时市场也会高估一家企业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考虑把股份出售,另外有时虽然公司股价合理或甚至略微低估,但若是我们发现有更被低估的投资标的或是我们觉得比较熟悉了解的公司时,我们也会考虑出售股份。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我们不会因为被投资公司的股价上涨或是因为我们已经持有一段时间,就把它们给卖掉,在华尔街名言中,最可笑的莫过于是“赚钱的人是不会破产的”。

  • 我记得巴菲特讲过,希望刚刚买的股票大涨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 机会成本是人性的弱点。

  • 一次有个朋友飞来旧金山,我去机场接。由于早到,我在停车场投币器里投了一个小时的钱。结果他也早到了,所以我们回到车上时,投币器里还剩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没用完。于是我们决定为了不浪费已经投进投币器里的钱,我们在停车场里的车上又呆了半个多小时。现实当中也许没人会真的在停车场等,但据说有个调查显示,500强CEO里有85%的人承认他们干过类似的事情。本人属于85%这类人。

  • 人们破产的常见原因是不能控制心理上的纠结。你花了这么多心血、这么多金钱,花的越多,就越容易这么想:“估计快成了,再多花一点儿,就能成了……”人们就是这么破产的----因为他们不肯停下来想想:“之前投入的就算没了呗,我承受得起,我还可以重新振作。我不需要为这件事情沉迷不误,这可能会毁了我的。”

  • 想10年后,相对于你自己的机会成本。

  • 投资的本质在于生意本身,对市场的关注越高,投机的成分越高。所谓的“价值投资者”是应该可以完全不在乎某公司现在及未来是不是上市公司的因素而决定买卖该公司的。

  • 想起前面有篇博文里不知谁说过的,“最糟糕的投资方式”就是嘴上讲的是价值投资,干的却是投机的事。

  • 段永平:投资是抵抗通胀的最好办法,不是最好办法之一。所以没有闲钱投资是件痛苦的事情。

  • 段永平:我绝对不会去做固定收益的东西。固定收益的东西长期肯定是输给通胀的,所以长期来说是件错的事情。

  • 网友:在交易所网站看了一下上证指数市盈率21倍,深市主板市盈率34倍,创业板92,中小企业板60.29,觉得看懂自己能懂的公司贵还是不贵比较容易些。

  • 段永平:该说的都说过了,你要么再看看历史,看看每次那些非常激动的人们的结局?(2015-04-20)

  • 其他的东西对公司短期盈利有影响,但如果你从5年10年的角度看,你会发现宏观的东西对公司的影响要比想象的小得多。

  • 段永平:投资像种田,投机像打猎?

  • 很好奇人们为什么会有2012 年的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难道年年不一样吗?或者说是看别人的反应不一样?

  • 看图和看线,本质上是过去别人是怎么评价公司的。

  • 芒格说的应该是对的。专注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排除不必要的信息,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

  • 巴菲特说过,他有很多很厉害的朋友最后都破产了,原因就是因为用了margin,所以不能用margin 等等。

  • 因为你从事的是很长期的事业,但是用到融资就变成短期的投机了,一旦价格影响,就会导致你出现巨大的亏损,这样就不合算了。本来找对了目标却用了错误的方法,最后可能赔钱。

  • 我做股票的第一个交易就是卖put。一直不是很不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搞不懂卖put 和卖covered call 的道理。照说如果明白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道理后,应该很容易明白卖put无非就是让你更便宜买你原来想买的股票的办法而已。(只要用到杠杆就改变了游戏的性质。)

  • 对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自己懂的股票卖option(puts 或coveredcalls)实际上相当于开赌场。

  • 卖权证的心态是长线(从长远的眼光看企业或权证),买权证的是短线。就像开赌场的是“长线”,赌客是短线的意思一样。

  • 卖put 的最大坏处是可能会失去大涨所带来的利润。最大的好处是卖put 比直接买股票的风险小。

  • 卖put 的前提是你总是要准备好现金在那儿,不然就等于在用margin。

  • 现在的段永平认为即使是卖option 也应该是不对的,因为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很可能会因为卖option 把机会错失了。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找到好公司,在合适的价钱买下拿着。

  • 没有投资回报率目标的意思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

  • 巴菲特:22%, 卡拉曼:16.5% , 约翰·涅夫:13.8% ,沃尔特·施洛斯:20%,约翰·邓普顿:14.5% ,斯尔必·戴维斯: 23%。

  •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

  • 投资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更有钱,不然很难拿得住一只涨了100 多倍的股票。要想拿得住一只涨了很多的股票必须要有很好的平常心(芒格叫理性),平常人是很难有平常心的。不过,平常心大概是可以修炼出来的,和年纪可能也有点关系。

  • Barton Biggs 说了,与调整现有组合相比,手头拥有现金,重新开始一次新投资往往会表现比较好;因为没有心理负担。

  • 你在投资时觉得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 段永平:满仓的时候我知道怎么办,但是我不知道空仓的时候该怎么办。我后来研究巴菲特,发现巴菲特也说过,最难的时候,是手上有很多钱,但是没有可投的项目。实际上巴菲特长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没有发现可投的项目,就等待。这是做投资最困难的时候。

  • 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是我喜欢的投资目标,如果再有好的价钱就完美了。长期而言(10 年20 年或以上)坚持只投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会有比较好的回报的,而且这种投资方法让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简言之,投资人每次做投资决定时如果想的是10 年20 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很难不好,不然就难说了。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 年20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么10 个8 个机会就非常非常好了。

  • 网友:不同白酒口感不一样,有用户黏性。喜欢喝茅台的,不会因为茅台涨价而买五粮液。另外高端白酒的跟风涨价,也许因为他是高端消费品,价格越高,请客送礼时越显气派。家电是大众消费品,而且以功能取胜,用户黏性要差一下,谁价格便宜,就买谁的。同样是家电行业,彩电行业就比冰箱更喜欢打价格战。90 年代彩电行业老大长虹就率先进行价格战,挑起恶性竞争,而空调老大格力却没有这么做。

  • 段永平:价格战一般在产品差异化很小时容易发生。酒是有很大差异化的东西,至少感觉如此。See‘s candy 也是有很大差异化的产品。电子消费品,尤其是成熟的电子消费品的趋势往往是差异化越来越小,尤其在专利保护比较弱的国家里会更明显。

  • 我个人感觉一家白酒企业能不能成功,长远的来看在于“好不好喝”,其他的都不重要。

  • 茅台酒质量铁律“四服从原则”已经广为人知,即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不挖老窖,不卖新酒”、“出厂酒品酒龄至少在5 年以上”,都显示着茅台人对茅台酒品质的苛刻追求。

  • 如果茅台没有企业文化,茅台的产量早就上去了,用不了等这么多年。

  • 茅台的核心管理层应该是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团队之一,茅台在大的战略方面几乎没有犯过错,他们一直很专注于企业品牌建设和核心产品的品质保证,虽然管理层默默无闻,但茅台却无人不知。

  • 段永平:很少有公司能够做好“多元化”的,尤其是那些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公司。子品牌是不同的概念,一般是在其能力圈内。茅台出53 度飞天以外的白酒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还是在白酒的行业里,但如果做别的酒,比如葡萄酒或啤酒就有点怪了。

  • 老巴说过“如果你在错误的路上,奔跑也没有用”,看来我在奔跑。“如果能从历史推测未来,那么最富有的人都是图书管理员”。pe 是过去和未来没有关系,而投资就是要搞懂未来。如果给茅台给20pe 也就是说我看懂了20 年的盈利模式,那就要做好持有20 的准备,20 年才能回本好漫长的路。老巴说“经验表明,经营盈利能力最好的企业,经常是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 年前甚至10 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有点像茅台。

  • 便宜或贵的说法取决于对公司10 年后的状况的认识,很难在a 股上找到能看明白10 年或以上的公司。我喜欢茅台也是基于这点。

  • 只买生意,不预测股价。

  • 其实是否回购或分红都不是回报率的关键,但真正能赚到钱的好公司最后都一定会通过某个或某几个途径将利润给到股东的,除非公司能像老巴那样用其多余的钱持续得到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的投资……总有一天老巴的公司也会有用不完的钱的。

  • 其实所有的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会最终影响到股价,其他人对股价的影响都是浮云。这个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买股票的钱来自于盈利

  • “在几毛钱到80 多块钱的过程中,每天都面临上涨的诱惑和下跌的考验,你每天都想着会卖,但如果你了解它,你就不会去卖,而只有去坚持”。

  • 人们其实都是喜欢玩游戏的,只不过游戏的形式不同。比如权利的游戏、赚钱的游戏(投资或投机)、各种体育竞技等等。游戏最根本的东西实际上是消费时间同时获得快乐。网络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获取简单快乐的办法。本人已经玩了很多年的游戏,现在有空时依然会玩。当年就是因为喜欢玩游戏才有了小霸王游戏机。

  • 本人喜欢苹果生意模式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自己在消费电子20多年的体验,苹果是我一直梦寐以求但似乎难以达到的生意模式。(2013-01-22)

  • 举个所谓懂的例子:比如苹果,我在2011 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3000 亿市值(当时股价310/7=44),手里有1000 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200 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5 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500 亿(去年595 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2000 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 亿/年,未来5 左右会赚到500 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20 年功夫吧。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不懂则千万千万别碰,我有个球友320/7=46买了一些,结果一个回调,310/7 就卖了(现在苹果加上分红可能早就超过200 了),还跟我讲为什么要卖的道理,从此我不再跟他说投资了。

  • 看起来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看起来便宜的东西往往不便宜。买东西如此,投资也常常如此。我也觉得i 系列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个是消费体验好(这个值很多钱哈),换机的钱也省了。

  • 对苹果的理解:

  •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苹果的用户而言)。

  •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 的游戏产品类似)。

  • 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 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 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 b. pad 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

  • 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 只有12-13 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

  • 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认为Jobs 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

  • “即使其他公司生产出了在技术上比苹果产品还要先进一些的产品,在惯性思维上人们也未必认可,再说了,苹果产品目前达到的技术高度也使其他公司很难造出比苹果产品有显著性先进差异的产品了。”

  • 你见过在别的同行不停推新品的同时能够按兵不动一年营业额依然不掉的公司么?而且这还是在上个产品不那么轰动的前提下。如果这还不叫模式好,那什么叫模式好?现在轮到苹果出招了。顺便补充一下,凡是认为iPhone5 是失败产品的人都应该问一下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个单一产品比iPhone5 成功的?(2013-09-04)

  • 任何一个被苹果直接或间接、现在或未来影响到的行业里的企业大概早晚都要面对苹果的强大实力的。随便举几个已经受到影响的行业或产品吧:手机、电脑、手提电脑、游戏(包括网游)、游戏机、中低端相机和录像机、音乐、电影、书、电视、网络、运营商、所有相关产品的零售、几乎所有的电子消费品……欢迎补充。找到在苹果生态系统里生存的方式也许比挑战苹果要来的更现实一些。能够避开苹果也许是另一个办法。

  • iphone 到目前为止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苹果的产品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佐证。

  • 另外,5%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苹果的用户群在哪里,这些用户群别人是很难抢到的。(2011-05-07)

  • 一般来讲我要投资一个公司时,主要考虑两个重要的点:

  • 1.这家公司能长期获利(足够的利润)吗?

  • 2.公司获得的利润如何给到股东?

  • 这次苹果终于启动了真正的回购计划,第二点已经不需要担心了。希望股价能够在这个价位或以下维持一段时间,越长回购的股票就会越多,每股内在价值也会相应提高。

  • 对于安卓机手机企业的认识:移动市场这么大,没买苹果的怎么着先的买个安卓吧?长期来讲,苹果产品很难超过30%的,余下70%基本上就是安卓。未来10年移动设备至少能卖个50 亿(我觉得能到100 亿以上)以上吧。

  • 企业文化:

  •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里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当然,能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制造伟大的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斯卡利本末倒置,把赚钱当成了目标。这种差别很微妙,但它却会影响每一件事:你聘用谁,提拔谁,会议上讨论什么事情。

  •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我们的任务是读懂还没落到纸面上的东西。

  • 短期的看法是投票器,长期才是称重器。比如华尔街希望苹果出低价机多占领市场份额,而苹果想的是做最好的产品,所以短期就让华尔街失望了。

  • 让我2011年1月下旬决定买苹果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Tim Cook 会是个更好的CEO,启用他绝对是Jobs 的最大“发明”,不是之一哈。有了Tim Cook,苹果的文化至少可以向前延伸50 年。

  • 段永平:说一点我特别喜欢苹果的地方:苹果是非常难见到的能够长期focus在“做对的事情”的企业。

  • 段永平:苹果很难得,focus(聚焦)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苹果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就是做最好的产品。苹果文化的强度很强,有严格的“Stop Doing List”。

  • 附注,段永平的投资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