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岁才开始苦练书法的董其昌,怎样登上明代书坛的高峰?

 车前草 2021-02-10

董其昌是明末松江画派的创始人,诗、文、书、画的全才。论者誉之“有明一代书画,结穴于董华亭,文、沈诸君子虽噪有时名,不得不望而泣下。”康熙皇帝对董其昌真是推崇备至,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爱好书画的乾隆皇帝也认为董其昌“书画神味萧远,超轶古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董其昌书法

但是不同于很多书法家推崇的练书法必须要有“童子功”,董其昌的书法并没有很好的童子功!董其昌是十六岁才开始苦练书法的。与五岁习字的元代书法大家赵松雪相比,董其昌十六岁才开始练字,显然已经错过了习书的最好时光!那么,这种情况下,董其昌是如何登上明代书坛高峰的呢?

由于出身在一个只有二十亩贫瘠之田的小户人家,生活并不富裕的董其昌一心以仕进为人生目标,没有从小习书。然而十六岁那年参加府学考试时,董其昌虽然文章写得很好,但主考官却因字写得太差而把他降为第二名。明代科考要求以乌黑、方正、光洁的“台阁体”,这种中规中矩的字体并不算顶级艺术,然而董其昌的竟然因此被降级,可见他当时字写的确实太差!

自尊心极强的董其昌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从此发愤临帖摹碑,在书法上下功夫。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还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京城丰富的书画资源让他有了浏览、揣摩、比较、临摹及切磋、钻研翰墨的机会。十几年始终如一地锲而不舍,勤奋努力,终使他的书画成为方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的学书经历对于书法差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董氏书法以学二王、赵松雪为主,尽管其经常批评赵氏书法“平顺”,推崇王羲之的“矫变”之体,但客观来说其书法与赵松雪仍是同路。赵松雪的书法更多遒媚之姿,而董其昌则多秀润之气。宋代书论中最受重视的是米芾那句被称为“无等等咒”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元代书论中最有名的是赵松雪的“书法用笔千古不易”,而明代书论中最有名的就是董昌的“自倒自起、自收自束”。

在《画禅室随笔》这个书论名作中,董其昌留下了自己的诸多书法名言,如“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董其昌《昼锦堂书画合》

从董其昌的学书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练书法有童子功固然很好,可是如果没有也并不是特别要紧,这正如今天的一句名言所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据乾隆《华亭县志·一五卷》记载,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江浙,利用驻跸松江检阅提标兵水操的空闲,特意为董其昌祠堂题写了“芝英云气”四字匾额,并附有一个长跋对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及特点进行了评价:

董其昌 《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野,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观其结构、字体,皆原于古人,盖其生平多临摹《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得是耶!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祗则皆出于晋人,赵孟頫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古法。朕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与功力俱优,致此良不易也!”

明 曾鲸、项圣谟 《董其昌小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