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朝大海,海南儋州千年古盐田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21-02-13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面朝大海,海南儋州千年古盐田

从儋州乘车到洋浦,再打了摩的来到一个村边的海滩,一番折腾为的就是看这里的千年古盐田。

靠海吃海,盐就是大海给人类的赠与。不同于“煮海为盐”的古旧方法,这里的盐农是用原始日晒制盐法,已有1200多年历史。

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一群福建籍盐工为避“安史之乱”渡海来琼至儋州峨蔓镇。这里沿着一条长约五公里的海岸线是火山喷发留下的黑色火山岩,这种黑色的玄武岩质轻易凿。福建盐农的到来一改“宿沙煮海”的传统“煮盐”技法,首创利用太阳和风力的蒸发作用,在火山岩槽晒盐的独特制盐法,并流传至今。峨蔓古盐田的制盐工序古老、原始、独特,是距今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最后一批“活态”的古盐场。

晒盐一般在每年4至9月,“操作步骤很多,做起来比看起来难”,老盐工如是说。我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一场大雨,自然看不到晒盐的场景。

制盐过程中需随时关注潮汐、风雨、阴晴等天气变化。面朝大海,海水从黑色火山岩的夹缝里缓缓地流到岸边滩涂上。这些看上去像烂泥塘似的其实是晒盐池,池底是坚硬不透水的硬胶泥。涨潮时海水就自动充满了盐池,退潮后用木耙将盐泥耙松,让阳光和海风带走了水分,这些浓缩的海水中带有泥沙和苦味,浓缩成盐泥。

烈日当空时,把晒干后的盐泥耙成一堆,放进铺有多层芦苇和稻草的过滤池里,用脚踏实,浇海水冲洗过滤,留下含盐量很高的饱和卤水,这就是“刮泥淋卤”法析出海盐技艺。

这些大面积的一块块“田”是盐池,用来蓄积海水。

“田”中的池是卤水过滤池。盐泥放入滤池中,用海水浇淋,得到高浓度的盐卤。

再把过滤后的卤水倒在石盐槽上,经过半日风吹日晒,结晶后就变成了雪白的盐巴,所有工作都在一日内完成。

这些用黑色火山岩凿成的盐槽像是磨墨的砚台,使用了上千年,还可以看到被修补的痕迹。

日晒海盐均为当日晒当日收,为保证成盐数量及质量,盐农往往要家庭成员齐动员来完成。所以盐也是“粒粒皆辛苦”。

当日傍晚从盐槽中收拢的盐尚呈湿态,要用盐框盛装起来,还需用纱布盖住表面,置于盐房内通风处阴干以去除其苦涩之味。这样生产出来的盐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纯正,不带苦味,具有纯天然、无杂质、颗粒小、可直接食用,且陈放越久的“老盐”味道越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