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6)|为会而学,为学而教——济南市永长街回民小学课堂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1-02-14


03

磨砺强将,

打造教师奋进底蕴



【丁贞春】课堂变革的硕果背后是教师的自觉付出和无限艰辛,也正是在这样的课堂变革过程中,教师们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享受到了职业的幸福。所以说,变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提升教师内涵,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课堂的变革是一项科学规范的系统工程,不能仅靠一腔热情,一句口号。

【陶继新】改革起始,尤其需要风正气正人心正,需要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因为他们一心为了学生发展的时候,即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付出再大的心血也在所不辞。诚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所说:“当教师把其职业生活当作一场心灵之旅,就会始终追求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这种精神能量,还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让改革从一开始就具备了生命的张力。

【丁贞春】在课堂改革之前,教师也参加过很多的培训学习,可以说,教师不缺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存在碎片化的现象。为使这些碎片统一聚焦到我校的课堂改革上,我们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培训。组织教师阅读乐学教育、有效教学的理论书籍,开展读书沙龙、论坛,吸收内化。明确了乐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向往学习、享受学习;坚持学本立场,知情并重;乐学课堂的学习,是在乐学教育理念引领下,师生共同经历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幸福的真实自然的过程。

【陶继新】在课堂教学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也出现了泥沙俱下、优劣并存的乱象。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科学的思考,则有可能误入歧途你们不随波逐流,辩明真伪,积极在实践层面进行探索,形成了你们课堂的特色。

【丁贞春】基于校本研究的学习、研修,对教师专业化成长非常有效,因为它围绕着教师研究的重点,基于教师的需求,教师感兴趣,能投入。除了读书、内化,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教师,分批分学科多次到全国课改先进学校实地参观学习,观摩课堂、听取课改介绍、参加课例研讨……让教师身临其境,感受有效课堂的真实发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促进了教学观念的尽快转变。

【陶继新】为什么说教师有需求?因为他们很想突破重围,让教与学兴味盎然且效率提升。在这个过程,他们会遭遇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是,通过学习与研修,搭起送“春风”的天桥,培育教师个体愿景的互动与分享,实现教师全体愿景的整合与凝聚。这样,不但问题解决了,还有可能享受到破解困难的心灵愉悦,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让教师乐此不疲引发思考,提升自己的内动力。

【丁贞春】“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真正把课堂改革做好、做扎实,进行好“大兵团作战”,在解放思想、理念更新上,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读书学习,讨论内化;实地参观、启发智慧,还进行了专家跟踪培训、现场指导。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探讨,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乐学课堂的特点:学习目标的适切性、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学习过程的实效性、学习手段的有效性。只有准确把握乐学课堂的特点,才不会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研究的正确轨道。

【陶继新】你们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因为要想更好地变革课堂教学,既有理念导引,也有方法“击破”,还有教学相长“传神”等。缺失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有可能让这个大系统出现问题。只有综合各个方面的力量,恰到好处地舍弃、纯化、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04

强化措施,

推进课堂改革进程



【丁贞春】认识到位、理念提升后,就要发力推进。我们主要采取了行政推进、活动推进、专家推进和评价推进等策略。

行政推进。在课改初期,领导班子制定了“五个一”课改工作机制,即“一周一重点、一调研、一汇总、一反馈”。班子全体成员,全部深入课堂,每周人均听课节数达到二十节以上。干部教师的坚定决心和超强执行力,使课堂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们义无反顾地进入了新模式实践操作阶段。之后,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开展“党员先锋示范”“骨干引领带动”等多项活动,推进课改倾力前行。

【陶继新】只有当老师们自行成为教学改革的思考者和实践者,他们才有能力和动力以方法为手段实践新课堂。就此层面来说,你们的班子成员不但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共识,也下定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改革决心。而班子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还会形成一种“不令而行”的推动力。因为老师们对于领导所说,不只是“听其言”,更会“观其行”,然后才会采取相应或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的。看来,真正进行大的改革,需要的不只是决心与信心,而且还要教育的智慧。

【丁贞春】活动推进。主要开展了“系列课堂研讨活动”和“多种学术交流研讨活动”。课改初期和中期,开展“流程达标课、教导主任引领课、教师合作课、个人邀请课、学生学习能力展示课”等系列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有不同的目标达成要求,体现出阶梯型发展态势,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研究从外显的形式向内涵提升上的转移。课改后期,教师完全熟悉了学习模式流程的操作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增强,综合素养得到空前提升,课堂改革的重点聚焦到“学习难点有效突破、学科内涵深度挖掘、学科素养有效提升、拓展延伸适当增加”等方面,使课堂质量提高、学习力提升、课堂开放度增加、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改后期,研究进入“深水区”,主要进行评优课、观摩课、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使教师们互相学习研讨,共同促进提高。

【陶继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领导的重视与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群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当改革成为师生自己想做又做成的事时,才能在他们心里定格为一种不再衰竭的力量。而一系列的活动推进,激发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品尝到改革的艰难与喜悦。同时,你们并不是停留于外显的层面,更不是满足于热闹的表象,而是从模式构建的那一天起,就有了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是一次抵达,也不可能一次抵达;而是阶梯型发展与内涵性转向。这样,就有了改革的计划性与纵深感。当然,不是因为一时的课堂热闹景象而急忙传播“经验”,而是扎实深入与持续不断的探索,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张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样态。这个时候,你们未必“广而告之”,却自然而然地拥有“四季”,拥有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丁贞春】课堂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保持教师不断的研究热情,仅仅靠学校内部不停的实战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不断研究推进的方法,增强教师深入探索的新鲜感、趣味性,持续激发教师的活力,让教师乐此不疲。同时,也不断学习借鉴更高更广研究平台上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创新。步入课改中期,打开了校门,“走出去,请进来”,比如召开市中区“乐学型学本课堂”成果推介会,邀请全区兄弟学校前来交流研讨。选派优秀教师到多个地区送课、研讨;邀请全国课改先进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通过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让研究始终成为一潭活水,有效促进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

【陶继新】“走出去,请进来”不但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增加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更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想取得好的成绩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你们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当其价值得到更多人认可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升腾起一种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内化成一种继续努力的能量。同时,在更多地方交流与展示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会在不同的舞台上,发现其他地方老师的可取之处,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择其善者而从之”。于是,其教学水平就不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而是不断地提高、升华与跃迁。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强调在交流过程中建构知识,知识是学习者与他人磋商互动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成长,即成为老师们自我追索与价值实现的过程。当他们能够聆听到自己生命成长拔节声响的时候,才能拥有一步步迈向“更上一层楼”的心理企望与实际行动,也才能拥有一种盎然而超脱的姿势和永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丁贞春】专家推进。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还采用了专家推进的方式。课改的不同时期,根据研究的需求,邀请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专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攀升,研究一步一步迈入深水区,不断地为教师答疑解惑,避免教师出现无法操作、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陶继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会不断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老师们可以自行解决,有的问题则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再请相关专家来讲的时候,便做到了“有的放矢”。这不但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也会增强老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尤其是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中冲出围困。这样,不但提升了老师的理论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让他们以强大的优势领先一步。

【丁贞春】评价推进。课堂的改革,到目前已历经了七年,而且,仍然在路上求索。需要不断的激励、不断的跨越,如何让课改始终是“进行时”,还采用了评价推进。围绕乐学课堂的特点,制订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即《乐学型学本课堂评价标准》,用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评价课堂,不断推进课堂探索的深化研究。同时,增加新的标准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在教师的评优论先、年度考核等方面评价中,把乐学课堂的质量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意在让教师把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课堂改革的研究中,放在用新的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放在全面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上。

【陶继新】课堂评价标准的实施,是课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不但可以起到激励老师们进行课堂改革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文化。即大家从开始对标准制定的初步认识,逐渐发展到心理的认可。有了这种心理认可,才能产生文而“化”之的意义。美国学者帕梅拉·博洛廷说:“一种文化的存在就意味着人们分享了共同的意义系统。”当课堂评价标准逐渐制度化,成为制度的文化存在,就不会仅仅框限于某种外在规约的价值,而更会逐渐形成一种精神氛围与心理空间,使得范域内生活的人们心生敬畏与信赖。看来,乐学型学本课堂改革,还不只是方法技巧问题,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属于你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