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段锦功法的源流与特点

 昵称63703230 2021-02-14

老少皆宜的八段锦,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健身功法,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仅就八段锦本身而言,就有很多神秘色彩。相传它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因为宋太祖的大力推行,所以宋朝开始八段锦就流传甚广。同时,八段锦还被称为古代版女子防身术,古代女子缠足,八段锦动作精巧细腻,不必耗费过多体力,因此成为当时女子最爱,但到底真实的八段锦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一来揭秘。

八段锦功法的源流与特点

八段锦功法的源流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它简单易学,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频繁的出现在朱熹,洪迈等文人墨客的记述中。所谓“八段锦”并不只是因为它有八个动作,更主要还是强调他的功法所包含的要素之多,相互间的联系之强,构成了一个内部循环的周天。正如明朝高谦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所说:“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如果我们单看“锦”字,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锦”左边是一个金,右边是一个“帛”,意思是用金子做的“布帛”,这表明“锦”珍贵异常。另外“锦”字还可以理解为单个导引术的汇集,就像丝帛那样连绵不断,具有相当完整性。把上面观点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八段锦是一种柔韧的章法,结构轻巧细致的健身运动。

八段锦功法的源流与特点

那么,这项柔韧细致的运动究竟源于何时呢?至今尚无定论。我们能确定的只是“八段锦”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写《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半夜起做,嘘唏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政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这说明八段锦在北宋时就已经流传,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由于八段锦易学易练,就此传开,成为大众喜爱的运动。

当时著名的宋代大儒朱熹,对八段锦的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就说明了这一点。“愚40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世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穴,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

屠龙术是非常高超的权术,只有具有极高修养的人才能修炼成功,而“宰猪术”就容易得多,正是当时人们更喜欢通俗易懂,易学易练的八段锦。

作为八段锦重要传播形式,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里最早见于南宋曾懆所著的《道书·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老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摇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但这一时期,人们对八段锦的认识,仅停留在视觉上的感性认知层面,并没有涉及对八段锦的归纳和总结。

八段锦功法的源流与特点

在此之后,比曾懆稍晚的陈元靚在他编著的《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把这段众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并出现了口诀化的文字:“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嗽津纳指双挑。”

到了明清时期,立势八段锦有了长足的发展,传播范围也扩大了许多。在清末《新出保生图说·八段锦》中首次出现了以“八段锦”命名的章节,并同时配以图像,有了比较完整的动作套路。从此,传统八段锦的动作就被固定下来。

八段锦在流传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出现了许多解释八段锦功法的书,如《易筋经外经图说》,《八段锦体操图》这类八段锦大多数处于僧人之手,这一时期八段锦成为僧侣们健身养生的主要方式。

不过从总体来看,八段锦可以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的创始人据说是梁世昌,他所传的八段锦走柔和路线,动作简易,下肢动作以站势为主,所以称为“文八段锦”。

“文八段锦”对练功场所并不挑剔,可以在床上做,也可以在椅子上做,最好能挂上窗帘。在练习时,练功者必须排除杂念,双耳不闻窗外事,目光不向远处看,平心静气,专注于练功。

同时,调整呼吸,当姿势和意念调整好之后,就可以进行几次深长的呼吸,在随后练功过程中以自然呼吸为主。

北派的鼻祖相传是岳飞,北派的八段锦走的是刚阳刚路线。动作较南派来说,繁琐复杂,下肢动作以马步为主,所以又称“武八段锦”,于“文八段锦”相比,“武八段锦”更强调站桩功夫,讲究下肢的力量对练功过程中全身动作的支撑。有着更加严格的呼吸方法,练习者在初学阶段,采用的是自然呼吸,但动作熟练之后就要转为逆腹式呼吸。

“武八段锦”要用呼吸配合全身紧张的静力训练进行锻炼,突出了内在意念的重要作用。

不过,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它们都是出自同一个源流。两派传说中的祖师梁世昌和岳飞并没有相关的文字加以佐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及南北朝时陶弘景所记录《养性延命录》和八段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很多动作上相当类似,这些说明八段锦和《导引图》以及《养生延命录》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成立后,民族传统体育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八段锦》等教材。在20世纪80年代,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项目,进入了我国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八段锦的理论,丰富了八段锦的内涵。

八段锦功法的源流与特点

八段锦功法的特点

作为健身气功的“八段锦”集中了传统和当代八段锦的优势,套路更加体系化,编排也更加合理。充分考虑了人们的运动强度,以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简单的讲,八段锦功法特点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柔而不散,缓慢连贯

八段锦,首先锻炼的是人体机体的柔韧性和连贯性。所谓“柔而不散,缓慢连贯”是指练习者注意以柔和的姿态和缓慢的动作进行练习,并注意不要停顿。它要求练习者必须稳住重心,然后再调整动作。所谓“柔和”“缓慢”“连贯”都是动作提出的要求。只有做到柔而不散,缓慢连贯,才能体会到行云流水般的酣畅淋漓,才可以感知春蚕吐丝般的绵密。这时,练习者才会感觉到身体的放松,精神上为之一振,从而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强身健体。

二、动静结合,松紧适宜

八段锦第二个方面就是意念和动作的结合,将动作置于意念的支配之下,做到身心合一,手随心动,脚由心发。

本节所阐述的“动静结合”仍是承接上节而来,讲究的是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但是与上节有所不同。本节中的“动静结合”必须在意念引导下,才能做到连贯,达到最佳。

“松紧结合”最主要的是将意识和动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意识来主导动作,以动作来促进意识上的放松。其中,“紧”是把握动作衔接的关键点。“松”是出发点和归宿。

在练习过程中,只有做到动静结合,松紧得当,练习者才能在练功过程中感到身心的愉悦和舒筋通络,强身健体。

三、神形合一,气寓其中

八段锦所要锻炼的三个方面是神形合一,养成自己独特的真气。这里说的“真气”与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浩然之气,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创造,对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浩然之气从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产生出来的,必须经过长期修炼和积累,不能靠口头上的说话来代替。

“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它讲究形神合一,内外皆修。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和正常的意识活动,同时也涵盖了在意识支配下的形体表现。

神和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的领导。将形神合一做好,其中的浩然之气自然应运而生。另外,练习本功法,呼吸要顺畅,不能强行强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